06.15 英法聯軍進攻清政府,士兵感慨說:發明火藥的國家還使用弓箭作戰

機關槍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著名的馬克沁機關槍,出現於19世紀,是以美國人馬克沁命名的槍械。早在馬克沁機關槍出現前的一百多年,中國就曾出現了一位製作連發火器的兵器專家。

那麼,此人是誰呢?清代時又出現了哪些威力巨大的熱兵器?

1686年的一天,在紫禁城內,清康熙皇帝正在接見來自荷蘭的使團。在送給康熙皇帝的禮物中,荷蘭使者特意介紹了一件特殊的兵器,它是一把“蟠腸鳥槍”,荷蘭使者強調這是一種很先進的武器。康熙皇帝聽了,心裡不太高興,就隨口說道:這種鳥槍本來就是我天朝所有的。他這麼說,其實並沒有底氣,因為當時清朝確實沒有這種槍。

英法聯軍進攻清政府,士兵感慨說:發明火藥的國家還使用弓箭作戰

但是康熙皇帝心裡自有主意。第二天,他將戴梓傳到跟前,將荷蘭槍交給戴梓看。戴梓,少年時喜歡機械製造,曾自己製造出多種火器。康熙皇帝授予他翰林院侍講官職,康熙讓戴梓試著仿造出荷蘭蟠腸鳥槍。

英法聯軍進攻清政府,士兵感慨說:發明火藥的國家還使用弓箭作戰

然而,讓康熙皇帝意外的是,僅僅五天後,戴梓就向康熙皇帝進獻蟠腸鳥槍十支,外形和性能與荷蘭槍一模一樣。之後,戴梓還嘗試用琺琅工藝裝飾蟠腸鳥槍,又做出幾支帶琺琅的鳥槍。康熙把這些仿製出來的鳥槍,全部回贈給荷蘭使團。

英法聯軍進攻清政府,士兵感慨說:發明火藥的國家還使用弓箭作戰

這件事讓康熙帝對戴梓更加賞識。康熙皇帝聽說比利時有一種“沖天炮”又稱子母炮,威力巨大。

於是下旨讓戴梓抓緊研製,戴梓僅用不到十天,就將大炮造出來了。後來,康熙帝率軍二次親征噶爾丹時,就帶上了子母炮,子母炮大顯神威。康熙帝大喜,將子母炮命名為“威遠大將軍”,並將戴梓的名字刻在炮身上。

英法聯軍進攻清政府,士兵感慨說:發明火藥的國家還使用弓箭作戰

在《清史稿》中,還記錄了戴梓發明的一種火器,它名為連珠火銃。只要28發鉛丸裝好,每一發都會帶動下一發,連續射擊28發後才要重新裝填子彈。可惜的是,

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銃,並沒有受到康熙皇帝重視,後來也就失傳了。

英法聯軍進攻清政府,士兵感慨說:發明火藥的國家還使用弓箭作戰

清代皇帝不重視火器,一方面是因為仍然崇尚弓馬騎射;另一方面,也與治理國家的思想有關。所以康熙執政時期,戴梓沒有充分發揮出他的聰明才智。因此,在西方熱兵器快速取代冷兵器的時期,中國清朝則是冷兵器和熱兵器長期共存的狀態。

英法聯軍進攻清政府,士兵感慨說:發明火藥的國家還使用弓箭作戰

清康熙御用禽槍,長157.3釐米,槍體以四道皮箍加固,槍尾裝飾有玉質槍托。叉子槍也是清代皇帝最常用的火槍,木杈裝飾象牙、犀角,黑白分明,底部包銀片。槍身裝飾各種吉祥寓意的紋樣,行龍紋、如意雲紋等,雍容華貴。

英法聯軍進攻清政府,士兵感慨說:發明火藥的國家還使用弓箭作戰

精美的中式火藥袋、銅嘴蛤蜊皮火藥袋等,裡面裝的是鉛彈,清宮稱之“鉛子”。這些被御用槍射擊保存下來的”鉛子“,均用皮籤和黃紙籤包裹,上面一般還會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記載皇帝在何時、何地、用哪把槍獵殺動物等。從這些文字記錄可以得知,皇帝使用火槍,主要是用來行圍狩獵的工具。

英法聯軍進攻清政府,士兵感慨說:發明火藥的國家還使用弓箭作戰

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出使中國時,向乾隆皇帝進獻了一批先進的火槍。這些火槍不僅裝飾得非常華美,而且射擊精度也很高。其他國家,比如法國、俄國等也向乾隆皇帝送來多種型號的槍械。然而,這些精緻的西洋火器,卻成為擺設和皇帝把玩之物。來自世界各地的西洋火器,並沒有讓乾隆皇帝產生緊迫感。

英法聯軍進攻清政府,士兵感慨說:發明火藥的國家還使用弓箭作戰

清朝末期,英法聯軍進攻清政府,僅作戰2小時,清軍有2千人陣亡,而敵軍只有5人陣亡。主要原因是雙方武器的懸殊。據文獻記載,英法聯軍的士兵撿起中國士兵射落的箭,用它們來燒火,一位士兵感慨說:“一個發明火藥的國家,居然還在使用弓箭作戰”。

英法聯軍進攻清政府,士兵感慨說:發明火藥的國家還使用弓箭作戰

令人疑惑的是,清朝初年就有火槍了,為什麼清末還在用弓箭作戰呢?其實,清代時弓箭、火槍和火炮同列為清代軍隊裝備的三大武器。而火槍和火炮,在清代並沒有定期修理和報廢的制度,一杆火槍使用上百年的情況也會發生。

英法聯軍進攻清政府,士兵感慨說:發明火藥的國家還使用弓箭作戰

從清道光皇帝時開始,朝廷對槍械的製造只發指令,並沒有經費製造新的火槍,大多仍用舊槍充數。有的甚至是160多年前生產出來的,相當於讓時隔五朝的清軍使用當年康熙祖太爺爺時製造的火槍作戰,這些槍不是射不遠,就是火藥炸膛,戰鬥力可想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