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清末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事情發生?

青青你心悠悠


開門見山,簡單說一說。

第一,我要糾正題目一點,把慈禧比做漢獻帝,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比喻。而且慈禧的政治手腕要比羸弱的漢獻帝強的多。

清朝是一個滿族人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這和漢朝是一個本質上的區別。瞭解清朝的人應該都知道,封疆大吏、一些重要職位都是由滿族人充任。而且,在清朝這個朝代中,滿人防著漢人卻又用著漢人,這是一個看似不矛盾,但實際上非常矛盾的這麼一個上下級關係。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后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劉銘傳等等一大批漢人也實在是迫不得已,但也恰恰因為這些漢人挽救了羸弱的晚清。為了避免漢人拉幫結夥、圖謀犯上,所以慈禧不得不把馭奴之術發揮的淋漓盡致。

漢獻帝和慈禧兩個人完全不一樣,慈禧太后不管千錯萬錯,不得不承認的是她的政治手腕非常強,就像我前邊說的馭奴之術。除掉慈安太后、廢掉恭親王奕訢後,她籠絡了一大批手握實權的心腹之人,這就是帝后之爭中的後黨。而漢獻帝則完全不一樣。

說個最簡單的,假設曾國藩造反,李鴻章的淮系勢力會不會同意?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傻事無論是曾國藩和李鴻章,這兩個政界軍界大佬都不會幹出來。

一直到慈禧、曾國藩、李鴻章、岑春煊、恩銘、瞿鴻禨、奕訢等人死後,袁世凱才開始託大,為的什麼?無非就是實力派、有影響力的人物都已經死去,再也沒有能和北洋軍抗衡的勢力了。

第二,最簡單的,所處時代不同。

東漢末年是一個群雄爭霸的時代,大大小小有實力的軍閥不下十幾個,而且各自也都有自己的能人智士。大家表面上和平共處,但實際上除了少數幾個真正效忠漢室的人之外,誰都想當皇帝,這是他們內心深處最想做的。

而清末不一樣,蕩平了太平天國一群長毛和捻軍一群流寇後,清政府出現了兩支強有力的軍閥勢力,一支叫湘軍,一支叫淮軍。兩股勢力盤踞著江南富庶之地,等同於掐住了清政府的財政命脈。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是出身於傳統的讀書人,是靠筆桿子刀頭舔血闖出來的人。傳統的讀書人最注重什麼?一個就是功,一個就是名。所以李鴻章和曾國藩壓根也沒有想過推翻滿清,他們想要的就是“利”。

鎮壓太平天國後,朝廷下旨調曾國藩為直隸總督,欲削弱湘系勢力,結果剛剛接替曾國藩的兩江總督馬欣怡就在總督府附近被刺殺了。慈禧命刑部尚書鄭敦謹親查刺馬案,結果也是白折騰,清政府又迫不得已把曾國藩調回兩江總督,穩住湘系勢力。

而且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咸豐皇帝病死在承德,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除掉了八大臣,留給兩宮太后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國家。對內有長毛和捻軍,對外英法列強虎視眈眈。太平天國為什麼會失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得到列強的支持。所以李鴻章和曾國藩也深諳此道,特別是李鴻章,早在就任江蘇巡撫時,就已經領教到了列強的手段,洋人不要命,只是一味地要錢,性格剛烈的李鴻章自然不會同流合汙,所以李鴻章使手段解散了戈登的洋槍隊。

說白了就是,想要推翻清政府,列強的態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漢獻帝時代卻不一樣,畢竟東漢末年只是一個內憂,遠沒有外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