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何從來沒有發現元朝皇帝的陵墓?元朝皇帝都埋在哪裡了?

孫美斯



元朝皇帝的陵墓最大的優勢就是使人找不到,盜墓賊是求而不得。至於為啥是這種葬法,一是元朝為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本就有薄葬簡喪的習俗二是元朝成立後大掘宋帝陵,以宋帝頭骨為酒杯,元朝皇帝當然害怕以後遭報應,所以更是支持薄葬,並且加以改進形成獨一無二的神秘下葬儀式。

元朝帝陵的特色是沒有任何地表建築、沒有墓碑、沒有土堆,還殺掉了所有的知情人。正史上鮮有記載,也就是一些民間書籍有推測記載,這就是元朝帝陵至今沒有找到一座的根本原因。

根據明代文人葉子奇所著的《草木子》一書中推測,元朝皇帝駕崩後有著專門的下葬儀式,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並加髹漆,完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爾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這樣獨特的下葬儀式別說現代人找不到,就是元朝當時的人隔了兩三代也找不到的。(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以防抄襲。)

元朝皇帝之所以這樣做有著民族習俗在內,更是有著怕遭報應的成分在內。

元世祖忽必烈滅宋後,僧人楊璉真珈被任命為江南釋教都總統,負責掌管江南地帶佛教事務的人。在元廷的示意下楊璉真珈開始大肆挖掘破壞宋陵,其中的宋理宗頭骨更是被做成酒杯,後成為元朝宮廷之物,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得知此事親自過問下,才將宋理宗頭骨尋回重新安葬。

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百勝。元朝如此大掘宋帝陵,自然知道被盜墓的滋味不好受,而且自古沒有不滅的王朝。所以雖然史書沒有記載元朝皇帝為何如此獨特的葬法,但肯定有著害怕遭報應的原因,害怕將來落得跟宋帝陵一般的下場。

說起來宋朝也挺倒黴的,北宋帝陵被金國大肆盜開破壞,哲宗之屍甚至被拋屍野外。南宋帝陵被元朝挖掘破壞,理宗頭骨做成酒杯。真是悲慘,不過後來者元朝就聰明多了,至今讓人找不到他的帝陵在哪裡…


宋安之


根據南宋文人筆記記載,當年成吉思汗在寧夏病死後,將屍體運到肯特山某處,挖了一個深坑秘密下葬,將一棵大樹中間掏空作為成吉思汗的棺木,下葬後將土回填,再使“萬馬踏平”。又用帳篷將下葬地點圍起來,等待來年青草長出來,和周圍一樣才將帳篷撤走,外人就看不出曾經動過土,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洩露。



元朝皇帝忽必烈在位時,就為後代皇帝的陵墓做了周密的安排:選擇一處人口稀少的風水寶地,將該處的百姓全部遷走,皇帝死後下葬時,不允許漢族官員參加送葬儀式和到達下葬地點,對外宣稱是運回漠北下葬,並且在歷史記錄中加以記載,以達到混淆視聽的作用,而且陵墓不做過多建築,沒有過多陪葬品,使得皇陵和普通陵墓一樣,皇陵只記錄蒙古貴族和皇族才清楚的地點。

元朝皇陵史書上記載的很少,當年下葬的見證人也少,再加上元朝皇帝獨特的下葬方式,以至於讓人以為元朝皇帝不存在陵墓,當然至今元朝皇陵仍然沒有被發現,可能就在大漠,甚至是一個非常平凡的小墓。




看史界


另外,從漢政權和元政權的成立來看也有所不同,漢政權一般講究的是民心向背,即,一個政權的滅亡,那民心基本上已經消失了,而新政權的建立,與民心歸附有很大關係,所以政權初期比較穩定,財力和民心都足以支持當權者建造陵墓,當時元政權,或者是之前的遊牧民族政權,基本上是靠武力建國,因此政權很容易出現問題,當權者也擔心自己死後被不服的人鞭屍等行為,因此基本上都不會留下痕跡。

還有,遊牧民族歷來比較貧困,俗話說,家財萬貫,帶帽的不算,縱使有成千上萬的牲畜,一場天災就容易一點不剩的全沒了,因此,陵墓基本上也不會有金銀財寶,也就沒有必要建造規模宏大的陵墓了。

最後一點,關於信仰,遊牧民族信奉薩滿等,而漢民族雖然信仰或道或佛或儒,但對於祖先,陰間的信仰長盛不衰,因此在陰宅等信仰的問題上都比較重視,所以才會大肆建造陵墓祈求祖先保佑。


油膩的懶人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給大家講講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墓。他的墓至今為止都是一個謎,很多人可能要說了,成吉思汗的墓不是在內蒙古自治鄂爾多斯嗎?實際上那裡只是一個他的衣冠冢罷了,真正的墓地所在,沒人知道。

將近一千年過去了,所有人都想知道成吉思汗的墓到底在哪,我們已經可以想得到,在他的墓中肯定是有無數的珍寶的,古人陪葬制度非常的完善,成吉思汗東征西討,幾十個王國的財寶都被他搜刮過,可想而知墓裡得有多少寶貝。

那麼成吉思汗到底是如何下葬的呢?按照蒙古人的傳統,人死後三天就是要埋葬的,否則靈魂無法去天堂,成吉思汗是暴斃的,可以想得到,他的墓地肯定是找的很倉促,其實這些都拋開不談,最關鍵的是他的墓地選到後,埋進去之後,立即是萬馬踏平,無數的馬匹跑過去,墓地便看不出來了,這個時候還要留下一批士兵,等到第二年草長出來,徹底看不出來這裡和其他地方有什麼不同的時候,便可以回去覆命,蒙古人還沒有墓碑,自然是再也分辨不出來墓在哪裡了,這些士兵回去之後也會被滅口。

關於成吉思汗墓還有一個傳說,那就是下葬當日專門拉去一個母駱駝,當著她的面殺了她的孩子,這樣一來母駱駝便永遠的記住了這個地方,等到第二年成吉思汗後人獨自祭奠的時候,便可以牽母駱駝到處走,等到駱駝落淚,則說明墓地找到了,等到該駱駝死了,墓地所在永遠的成了一個謎。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元朝皇帝為什麼沒有陵墓了,不是沒有陵墓,只不過傳統習俗不一樣,他們的風俗習慣就讓他們的墓地很神秘,元朝的皇帝都是密葬草原腹地,沒墓碑,周圍更是全都是草。元朝皇帝墓不知所在也是正常。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一,對於元朝歷代皇帝的陵墓,之所以沒有被發現,主要原因是其採用了秘葬的方式,而且沒有留下墓碑等標誌,這促使後人很難發現這些皇帝的陵墓。與此相對應的是,不管是秦始皇陵還是明朝的明十三陵,其埋葬可謂大張旗鼓,人盡皆知,並且留下了比較翔實的史料記載。同時,對於元朝皇帝的秘葬方式,受到了成吉思汗的影響。早在公元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病逝於清水縣行營。孛兒只斤·鐵木真臨死時,曾叮囑部將“密不發喪”,實行“密葬”。


在古代歷史上,蒙古人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認為人的肉身來自於大自然,去世了也應該回歸大自然。按照蒙古族的傳統,成吉思汗是“密葬”,不希望讓後人發現,對於後人來講,應該尊重祖先,而且蒙古族子孫也不希望成吉思汗墓被髮掘。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之後,也即今北京一帶,仍然延襲“密葬”的習俗。同時,在下葬地點上,相對於唐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皇帝,元朝皇帝大多選擇葬在人煙稀少的大草原上,這也增加了其被發現的難度。


那麼,問題來了,元朝皇帝葬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後人是如何找到埋葬的地點進行祭拜呢?對此,根據史料記載,元朝皇帝的棺槨下葬之後,會對其地面進行鋪平處理。並且,在墓地上,元朝皇帝的後人選擇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死一隻小駱駝。經過一段時間後,墓地上會繼續覆蓋一層密集的草叢。而後人在祭拜時,會牽著母駱駝來尋找小駱駝,從而找到目的。當然,這種方法伴隨著母駱駝的死亡,也就逐漸找不到皇帝的墓葬所在地了。

最後,除此之外,薄葬也是元朝皇帝陵墓沒有被發現的重要原因。對於古代歷史上的墓葬,特別是帝王的陵墓,因為其中的寶物較多,很多都遭到了盜墓賊的破壞和進入。對於元朝皇帝的陵墓,如果其中藏有大量的寶物,即便其再難找,也可能遭到盜墓賊的毒手。對此,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獨特的喪葬習俗,其特點是薄葬簡喪,也即沒有奇珍異寶的元朝皇帝陵墓,降低其被盜墓賊發現的概率。


街坊貳佰


元代皇帝為何沒有陵墓,是繼承的鮮卑一遼國的人的習慣,要說更遠的話是突厥的人的習慣。和現在回回一樣都有省錢簡單埋葬入土即安的習俗。入土為安為本。沒有陵園墓地,不但元代沒有,鮮卑一遼,突厥人都是如此。有墓地祖墳嗎。並不是元朝皇帝如此,他們祖先也是如此。喪葬習俗是各民族文化生活主要特點內容,隨後代時代變化有影響 ,卻變化不是特大,有人一拿外國墓葬論證古代人。難道古人要葬到萬里之外嗎,突厥北魏遼國曆史都很長久,又有多少帝王墓被發現?因為都簡單土葬習慣,沒有漢人把死人看得活人更貴更重的習慣。沒有大規模修皇陵的習慣。簡單省錢省時省力理掉了事。否則現在科學儀器那有不被發現道理,你發現回回墳,你也不奈,你也不去盜。更不要想發財,否則蒙古王爺那麼多,遠的古人找不到,新的近的還找不到嗎因為沒有財富可盜,所以沒有必要找。在長城北面又有幾人盜墓發財的,難到偶得嗎。那些打著考古外國專家都找不到,百姓沒有財富誰去找。


ww3721王建文


答:沒找到不代表沒有。

主要原因

一,成吉思汗死後,為了防止盜墓不設陵園。但為了後人祭拜,在埋葬的大概方位,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死它生的小駱駝,這樣母駱駝就記住了自己的孩子死去的位置。然後殺掉建陵工匠和知情人。每年祭拜的時候讓母駱駝帶路。可是成年駱駝的壽命刨去成長期也就三十年左右,母駱駝死後,隨著時間流逝後人連大概方位都找不到了。

二,元朝壽命只有98年。壽命短,皇帝少,而且受藏傳佛教影響,人死後一般都是天葬或火葬,基本沒有墓地。所以很少有元朝皇帝的墓園。


10JQKA265


我國從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歷時三千餘年,其間,共有帝王五百餘人。我國的帝王陵寢不僅數量眾多、歷史悠久、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但是有一個王朝的帝王沒有留下氣勢恢宏的陵墓,甚至埋葬地點都無跡可尋,這個王朝正是元朝。那麼為什麼元朝皇帝沒有陵墓呢?

明代葉子其的《草木子》記載: 「元諸帝陵皆在起輦谷,其國制不起墳壠,葬畢以萬騎蹂之,使平,殺駱駝於上,以千騎守之。來歲春,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之。祭時,則所殺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知葬所矣。」

由明代這份史料記載,元代皇帝都埋葬於起輦谷,因為元朝的風俗習慣,下葬之後並沒有堆砌墳壠,然後用萬馬踏平以掩蓋動土的痕跡,並殺掉一隻駱駝在那,再用帳篷圍起來,等到青草長出,與他處無異,撤掉帳篷,那樣就沒人知道具體地方了,等到祭祀的時候,把生下所殺駱駝的母駱駝牽來,母駱駝悲痛鳴叫的地方便是墓葬地點了。

而且蒙古自古以來都奉行薄葬簡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與其他君王不一樣,這樣真正的避免了盜墓賊的窺探,而且他們的靈魂也會迴歸草原。

這種方式可能是歷代統治者中最明智的,避免了因為盜墓最後落得屍骨暴露荒野的結局。


歷史皆不見


在中國封建王朝時期,按照傳統固有思想,帝王駕崩後都會被葬於及其奢華的陵墓之中!而這些帝王冢一般都會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就已建造完成。但是,相比歷朝歷代帝王都要大興土木建造陵墓的行為,蒙古人統治下的元朝似乎是個例外!時至今日,有關元朝帝陵的消息也是鮮有耳聞,至於修建在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也僅僅只是一座具有象徵意義的"衣冠冢"罷了,其真實埋葬地依然還是迷霧重重!

那麼,作為曾經幾乎征服了世界的蒙古帝王,為何沒有一座能與其生前戰功相匹配的墳冢呢?眾所周知,蒙古人在建立元朝之前,一直都處於遊牧的生活狀態,這也導致他們沒有相對固定的生活場所。居無定所的民族特性讓蒙古人形成了"薄葬簡喪"的習慣,尤其是在瘋狂擴張的年代,基本上就是"就地埋葬"。

即使後來忽必烈建立了元朝,蒙古人的喪葬文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漢人的影響,但也基本還是以他們自己的民族特性為主,相比明清兩朝的奢華,元朝依然簡樸的多。

按照蒙古人的要求,帝王的陵墓遵從三點:不佔耕地、不修明樓、不起墳頭。甚至連自己的後世子孫也不一定知道墳冢的具體位置,而地位極低的漢人官員更是不被允許參加蒙古君王的葬禮,史料中也不會詳細的記載!

所以說,元朝的帝陵一定存在,但卻十分隱秘。所以至今都沒有發現過。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了,元明清也是我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三個,元卻不像明清那樣留下十三陵,東陵等這樣的大型墓葬,元朝皇帝墓葬幾乎無跡可尋。主要因為元朝皇帝的墓葬習慣和漢人不一樣。蒙古人信奉喇嘛教,死後歸於自然,主張“不封不樹”,就是不起墓堆、不樹墓碑。



據記載成吉思汗,蒙哥汗,忽必烈等孛兒只斤皇帝葬於漠北禁地。據說成吉思汗臨死前要求“密葬”,墓葬當天為了不讓人們知道墓葬地點沿途遇到的人都要殺掉。派遣騎兵守墓一年,等到埋葬地點荒草和周圍沒什麼兩樣的時候,朝廷召回騎兵,並派另一個騎兵部隊半路截殺,截殺任務完成的第二波騎兵返回途中會被第三波派來的騎兵滅口。這樣三波截殺過後,墓葬具體地點基本無人知曉。也有說等到雜草叢生士兵散去,不能再尋見。


成吉思汗“密葬”送被元朝後世延續,並且元朝皇帝墓葬簡單。元末明初大學士葉子奇在其《草木子》記載了元朝皇帝墓葬“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這樣詳細而明顯的記載,我們都可以看到,元朝簡單的墓葬習俗,在古代那個農業時代,真的是不浪費耕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