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德國學校的善良教育

德國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家,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德國可謂“罪孽深重”,但是德國二戰後對於戰爭的反思,引起了世界的尊敬。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1970年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為受難者默哀一事。其實德國的反思還體現在教育之中,不得不說,德國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德國的各階層反思這段歷史,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並且把這種“善良教育”作為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德國學校的善良教育

善良教育,初一聽會覺得很驚奇,善良還需要教育嗎?我們社會倡導的不就是向善嗎?既然德國的小學教育中把善良作為教育的一個方面,肯定有其歷史基礎和人的發展心理基礎,歷史原因我們應該都知道,發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的後繼者不希望發起第三次世界大戰。那麼,如何防止有發生戰爭呢?戰爭的產生源自於對利益的渴望、對勝利的崇拜、對暴力的欣賞、對生命的漠視等等方面,德國就像我們如何防止未來自己又發動戰爭,這就要從玩玩抓起。從小就要教孩子善良,別崇尚暴力,只有善良才能夠收到社會的接受。當然,這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因為小孩子在內心對於善惡並沒有概念,對於這種人性的看法,更像是洛克的“白板說”,人生下來就是一塊白板,社會和家長怎麼在這個白板上勾畫,這個孩子就可能會成為所期望的人。德國人認為我們從小教孩子善良,長大後就會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善良的人就會避免再次發起戰爭,也是為了反思歷史的罪惡。

有一定的教育內容,藉助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教育載體,才會產生教育效果。對於德國的善良教育的看法,我們需要保持一種理性的觀點。原因在於德國善良教育是其歷史重負下的責任教育,進行善良教育和德國的戰爭史密不可分;其次是德國的文化傳統,或者說是教育傳統,我們知道德國在近現代湧現了諸多的教育研究者,盧梭的提倡自然教育,其教育階段說認為兒童在2-12歲是感官教育階段,重視感官教育;受到盧梭影響的康德(康德受到盧梭影響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就是大哲學家康德在每天下午都會有散步的習慣,多年不改其志,但是終於有一天,康德沒有去散步了,主要原因就是這天康德在讀盧梭的《愛彌兒》太入神忘記了自己的活動規律,也說明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確影響很大)則主張兒童自由的發展,這個自由的發展是在幼兒階段就要嚴加管束,防止兒童把自由發展成人性,康德認為兒童在10歲就能夠進行道德判斷,所以道德教育要儘早;而德國的幼兒教育家福祿培爾的幼兒發展階段論對德國幼兒教育影響也較大;當然也離不開後來的赫爾巴特,被認為是教育科學之父的赫爾巴特則認為兒童生來有暴力的一面,需要嚴加管教。

具體來看,既然能夠把善良作為一種教育,就必然有教育的內容。對於善良教育內容方面,主要是愛護小動物,同情弱勢群體,唾棄暴力、拒絕暴力和寬容待人。

德國學校的善良教育

當然,德國的善良教育有其發展的歷史。一般認為第一個階段是二戰後西德政府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推行的,本來一開始西德政府希望年輕人忘記那段“納粹”歷史,迎接新的生活,但是又引起了暴亂,只有重新思考怎麼面對歷史,總體是逐漸正視,特別是勃蘭特在波蘭的墓碑前的下跪,促使西德去正視這段歷史。既然無法逃避,就只有教育後人別再犯同樣的錯誤,善良教育也就發展起來了。第二個階段中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是東西德的統一,東西德統一之後經濟迅速發展,慢慢的又成為了“經濟大國”,經濟大國會不會有更多的政治訴求呢?這也引起了其他國家的不安,畢竟德國可是有“前科”的國家,這種情況下推行各種措施來消除國際社會的疑慮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而善良教育就是措施之一。二是:東德西德在經過幾十年的不一樣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發展情況面臨巨大差異,如果不是有歷史的維繫,相當於就是兩個國家,在融合初期,肯定有各種社會矛盾的產生,社會問題的存在比如青少年犯罪、暴力等等會影響著未來一代人的成長,這時候從教育上需要著手進行解決,已有的善良教育無疑又是一劑良方。

那麼,我們如何看待這種善良教育?我們必須認識到德國是一個有著宗教傳統的國家,可以說宗教中的原罪說是促使他們進行善良教育的又一大動力。我們也不必認為這種善良的教育是好的,我們所存在的教育是沒有善良教育的,其實我們也有善良教育,只不過體現在教育的各個方面,況且我們也沒有歷史的罪責去揹負,也沒有好戰的傳統,自然無需專門進行善良教育,只把其作為道德教育的一個方面。值得重視的是,我們的小學也應當重視學習的品德發展,小學教育不僅僅是教給孩子們知識,還要在他們內心中留下善的種子,可能當時不會明白,但到了一定的階段之後,才會發現,善良的種子才會閃耀人性的光輝。我還記得有人批評說小學大談社會主義,大學大談道德教育,原因就在於很多人小學的時候不重視道德教育,到了大學才發現道德教育如此重要,那麼沒讀到大學階段是不是就難以大談道德教育了,這個誰也說不清。當然,出於默契,還是很少有人出來正式批判的,最多也只有發發牢騷。不過,希望我們在基礎教育中少灌輸一些大的觀念,多教一些善的、道德的觀念,對於孩子的觀念的塑造要順應身心發展的階段,其實我們政府的教育改革有多大程度上是按照人的發展階段來考慮問題的,還是個大的問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