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馬來西亞人均GDP可以達到一萬美元?

殷詩妍


馬來西亞是東盟第三大經濟體。2018年3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報告認為,馬來西亞2018年經濟增長率將達到5.3%,並且馬來西亞經濟狀況即將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其表現在東南亞幾個國家中屬於上乘,如圖,2017年,其經濟增長僅次於菲律賓增長率。回到題目,其實,馬來西亞在2013年與2014年時,其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0美元,特別是2014年,其GDP達到3400億美元,2013年其人均GDP達到10782美元。就2015年-2017年而言,馬來西亞的經濟實際上有所下降了。

從人均GDP角度來看的話,馬來西亞經濟高水平可以歸結到以下五個方面。

1. 貿易的拉動。貿易因素是馬來西亞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如2015是一個分水嶺,之前馬來西亞的在進出口貿易方面是正增長,但是2015年下降達到15%左右,直接影響了其GDP。可見,馬來西亞的貿易依存度很高。相對於其2016年2980億美元的GDP而言,其出口達到1890億美元,進口達到1680億美元,而在2014年,其進出口總額分別是2340億美元和2090億美元。

2. 資源的支撐。馬來西亞應該為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感到幸運。從197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已經從以橡膠、橄欖油、鋅礦等原材料出口大國成功轉變為一個多元化的出口大國,現在還包括天然氣、原油和木材等。特別是橡膠領域,馬來西亞2016年囊括了63%的橡膠手套產業。

3. 政策的可靠。資源總有用完的一天,馬來西亞面對這一問題及時作出調整,馬來西亞形成了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體系,從而有助於其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此同時,馬來西亞也培育了一大批教育水平較高的勞動力資源,形成了在東南亞具有比較優勢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支撐其這個體系的可持續運轉。

4. 政治的支持。從整體而言,雖然馬來西亞政治衝突事件時有發生,但是馬來西亞政局總體上保持了穩定。特別是,馬哈蒂爾的超長待機確保了馬來西亞的穩定與經濟轉型成功,並且初步建構了馬來西亞的經濟制度。

5. 鑑於這些條件,作為東南亞地區最為穩定的國家之一,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地區很久吸引力的國際投資地點。馬來西亞是FDI的淨流入國,2016年比2015年FDI流入提升40%,達到500億林吉特,也就是超過800億人民幣。

對一個3200萬人口的國家而言,馬來西亞在政治、經濟和外來資源利用等方面都展現出較好的效果,因此其經濟發展前景看好。當然,其中也有若干風險因素,比如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政治問題、腐敗問題以及其國內的社會紛爭等。此外,還需要點明的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民生產總值(GNP)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中的出口導向型國家更不一樣。

圖片源自網絡。


南大毛維準


說到馬來西亞,很多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總體的經濟發展程度是相當不錯的。馬來西亞曾經在上世紀創造了經濟的奇蹟,一躍成為亞洲四小虎,在1981年馬哈蒂爾擔任首相之後,馬來西亞的經濟實現了騰飛。此外考慮人均GDP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總量,以及人口規模,馬來西亞的經濟總量還不錯,人口規模少,所以平均起來還是很不錯的。

近幾年來在納吉布總理執政期間,除了在2009年GDP增速比較差以外,這些年馬來西亞的GDP增速基本都在4%以上,有些年份甚至接近7%。2018年第一季度也達到了5.4%,可以說馬來西亞總體的經濟發展是可圈可點的。納吉布曾經在去年引進EWTP項目時再次表示,希望未來的馬來西亞的經濟總量進入世界的前20強,這對於一個3100萬人口的國家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值得稱讚的事情了。

與此同時,我們要看到馬來西亞的資源也比較豐富,曾經馬來西亞是產錫的大國,現在橡膠、棕油和胡椒也是重要的出口產品,在資源上鐵礦、金礦、煤礦也有豐富的儲量。

還有一個更為可圈可點的是馬來西亞的華裔佔到總人口的20%以上,所以近些年馬來西亞與中國的合作非常深入,在馬來西亞的機場以及大商場隨處可見中文以及中國明星,深入的經濟合作,也使得馬來西亞能夠搭乘中國經濟騰飛的東風,加快經濟的發展,加上開放的政策,馬來西亞成為許多國家旅遊的目的地,這些都很好的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內外部資源的合力使得馬來西亞總體發展不錯,他們的目標是當東盟的二把手。



黃日涵副教授


我是馬來西亞人,我來告訴你答案。

馬來西亞是個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在歐洲與亞洲遠東的貿易航道上,本身的政治環境平穩。所以在七八十年代,得益於東西方國際貿易的發展,搭上了大龍-日本與四小龍-臺灣、香港、韓國、新加波經濟的順風車,跟在獅子後腿就有飯吃了。

英國人在馬來西亞留下了健全的法律和貿易制度,比如商業法案、合同法、工業規範、以及貼近西方的教育制度(馬來西亞初期的領導人都是在西方接受高等教育)。又得益於大英帝國遺留下的共和聯邦成員地位,很容易吸引到西方國家與想進入西方市場的外資。所以,不難在當時就能晉升為高速發展中國家的行列。

但是,馬來西亞在發展中國家這個行列裡,一待就是40年!到現在還沒有進入“先進國”這個行列。與馬來西亞一起出生的新加坡,早已遠遠超越,絕塵而去。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分別?馬來西亞政府實施“土著優先”的當地經濟政策,所有商業投資都必須有土著沾股百分之三十。土著(馬來人及原住民)占人口百分之70,其餘為非土著(華人、印度人、西方殖民後裔)。除此之外,對高等教育、公務員崗位、政府採購都實施固打製(quota)分配,而不是按照成績、資歷、效益決定。

所以,有遠見的華商、外資,最後都把商業投資重心,轉移到更公平競爭、平等的國家(新加坡/中國香港/大陸)。所以,告訴大家,種族政策的最終結果就是,自己坑自己。

還有一點,馬來西亞經濟一直都處在中小型加工業的領域裡,大量依靠廉價的勞動力。現在,鄰近的國家(中國、越南、印尼等)都擁有比馬來西亞更優勢的勞動力(中國工人技術純熟、越南/印尼成本低廉)。

其實,馬來西亞人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問題,但是要經濟轉型,必須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經過50年的扶持政策的不平衡,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人都沒這個膽識和毅力去改變。


麥斯和恩曼


天地良心,馬來西亞人均GDP早就超過一萬美元了,但悲催的是已經多年止步不前了,去年甚至跌破一萬美元大關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地區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早在多年前,其人均GDP早就已經突破一萬美元大關。在東南亞地區僅次於文萊和新加坡,算是個比較富裕的國家了。

聽到這個消息,可能很多看官都會感到十分的心塞,馬來西亞在中國人心中一直是一個“熱帶香蕉農業國”的形象,怎麼可能這麼富裕。

要知道2017年中國的人均GDP才9481美元,還不過萬呢!咱們輸給日本認了,輸給新加坡算了,輸給韓國忍了,輸給馬來西亞算是怎麼回事,太丟臉了。

不過各位也別太激動,馬來西亞雖說經濟發展的比咱們早,但這幾年一直是止步不前,甚至還往後出溜。

2017年,馬來西亞GDP總量為3145億美元,人均GDP為9945美元,又跌回一萬美元之內,僅比中國略高一點點。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

首先,我先說明一點,人均GDP過萬在國際上實在算不上富裕!充其量也就是個小康。截止到2017年,世界上共有66個國家和地區人均GDP突破了一萬美元。

去年排名第一的國家盧森堡,人均GDP達到10.41萬美元,排名第二的中國澳門和瑞士也都突破了8萬美元。

這才叫做有錢!

(2017年人均GDP排名世界前十的國家和地區)

在去年所統計的190個國家和地區的平均線是人均1.07萬美元,中國和馬來西亞均沒達到平均水平。

所以,對於馬來西亞人均GDP過萬這件事兒,大家也別過於吃驚了。

當今世界上,人均過萬已經不算上個事兒了。

沒過萬才是個事兒!

中國大陸人均GDP最高的城市——深圳,去年的這個數字是2.6萬美元,而深圳隔壁的香港這個成績則是4.62萬美元。

至於珠江口西面的澳門,就更別提了,人均GDP為8.09萬美元,是世界上最富的地方之一。

(澳門,中國最富有的地方)

而馬來西亞,不過是在90年代接收了一些臺灣、韓國淘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外加本國在沿海地區發現了不少石油,使馬來西亞成為一個石油出口國,由此開始經濟騰飛。

但是馬來西亞在經濟發展到一個階段後就進入了發展瓶頸。

首先,政府腐敗太嚴重。

馬來西亞政府的行政效率非常低了,且腐敗叢生,大大阻礙了外資的進入。

其次,民族歧視太嚴重。

馬來西亞經濟發展的最大功臣是大馬華人,馬來西亞華人以25%的人口貢獻了2/3的經濟增長。但是馬政府卻一直推行“馬來人至上”的民族歧視政策,嚴重損害華人利益,致使大量華人精英離開馬來西亞。

以上兩點因素造成了馬來西亞經濟在近幾年來不僅沒能繼續增長,反而持續衰退。

其實馬來西亞早就是被外界公認的,除了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外,亞洲最有希望成長為發達經濟體的候選者。

馬來西亞政府也曾經制定計劃,要再2020年正式成為發達國家。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馬來西亞政府不解決以上兩點問題,估計到2050年馬來西亞也成不了發達國家。


千佛山車神


人不多地很廣,資源豐富,政治穩定,經濟增長速度快,馬來西亞其實挺富有的。

在亞洲區域,中國不說,連續40年保持高速度發展。在之前,上世紀80年代曾經有亞洲四小龍,都是亞洲經濟發展的典範: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韓國。之後在上世紀90年代,又出現了亞洲四小虎,包括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國。

而馬來西亞從1987年起,連續10年保持8%以上高速增長,奠定了很好的經濟基礎。一直到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亞洲四小虎遭受重擊,有一段時間萎靡不振。

馬來西亞國土面積330257平方公里,主要地形為平原。而且馬來西亞處於熱帶地區,物產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是全球第二大棕油及相關製品生產國;全球第三大天然橡膠生產國和出口國;全球第三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曾是世界產錫大國,原油儲量為52.5億桶,可供開採19年。天然氣儲量為24889.85億立方米,可供開採33年。2015年馬來西亞石油產量為2.5億桶,天然氣產量為68.2億立方米。

馬來西亞統計局2016年數據顯示,總人口3166.07萬,還不到中國普通一個省的人口。

這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地廣人稀。

就依靠賣資源都能發財。而馬來西亞工業其實是蠻發達的,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大力推行出口導向型經濟,電子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因為位居熱帶,地廣人稀,風景優美,馬來西亞旅遊業近幾年發展非常迅速,2015年赴馬遊客人數為2282.2萬人次;2017年到訪馬來西亞遊客高達2594萬人。

世界上有1/3的半導體在馬來西亞裝備;馬來西亞的汽車產業,是東南亞最有競爭力的。

這樣的狀況為馬來西亞經濟復甦提供了強大的資源支持,所以在1998遭遇重創之外,1999年就開始步入中速增長,2000年又回到高增長的通道,當年經濟增長率高達8.5%。

而且多年以來,沒有出什麼大亂子,聚精會神搞經濟,在這種情況下,馬來西亞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又有什麼不可以。


波士財經


馬來西亞坐擁中南半島最佳的地理位置,加上人少,資源又多,只要政治穩定,人均GDP達上萬美元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上世紀末馬來西亞被譽為亞洲四小虎之一,可見馬來西亞經濟一直不算差。


馬來西亞國土面積330345平方公里,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咽喉,全境被中國南海分成馬來西亞半島和沙巴砂拉越,北與泰國接壤,西瀕馬六甲海峽,東臨南中國海,南瀕柔佛海峽與新加坡毗鄰,半島上共11州。


沙砂即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位於婆羅洲北部。全境處北緯1°-7°到東經97°-120°,海岸線長4192公里。


因為馬來亞(英屬時稱謂)的優越位置,近代一直是英國海峽殖民地的核心統治區,當初獨立時如果馬來西亞不放棄新加坡的話,估計馬來西亞現在更發達。

近年來馬來西亞經濟有所放緩,但現在的馬來西亞領導人也明白該國是個嚴重依賴中國的國家,因此馬哈蒂爾對馬來西亞在對待南海這個問題上採取(和其他國家)稍微不同的態度,東盟國家可以抗議中國在南海的主權主張,但事實是,像中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可以很輕易地無視這些抗議。這說明馬哈蒂爾還不糊塗。
馬來西亞經濟上的成就,主要功勞還是在廣大的華人身上,以前的柔佛王國郵票上還有中文的標示,這些都見證了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支柱地位。



湘平古珍郵館


以為世界普遍落後著,而只有我們一天天快速發展和強大。這是我們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後,在社會中越來越嚴重的一種幻象。

我們的快速發展和強大是事實,但是突出體現在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經濟總量的突飛猛進,而這種飛速進步也以硬件方面為主。

涵叔去過東南亞的很多國家,在基礎設施方面,我們的優勢確實明顯。但要論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覺,以及生活在其中的舒適感和文明體會,我們並不具有明顯的優勢,那種發達和強大的感覺就會打很多折扣。

除了一些由於長年戰亂以及封閉發展而被國際社會公認為比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多數經濟發展基礎不錯的國家,其實與我們相比並沒有明顯的落後,甚至是在發展上各有優勢。

馬來西亞曾經因為快速的經濟發展而在上世紀90年代與泰國、印尼、菲律賓並稱“亞洲四小虎”,雖然後來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遭遇了一定的衝擊。但像馬來西亞、泰國這種旅遊業發達而又社會總體保持了長時間穩定的國家,其居民的日常生活,要論舒適程度和幸福感,至少從旅遊者或者短期居住的商旅人員來說,還真是有他們獨到的地方。而這些國家的經濟總量雖然和中國的差距越來越大,但由於人口規模不大,像馬來西亞只有3000多萬人,他們的人均GDP和居民日常生活的普遍幸福感,和我們的差距並沒有太大,甚至在社會均衡化發展等方面,有不少領先我們的地方。

“百聞不如一見”,在表達對一個國家的看法和感受時,這是涵叔一直堅持的看法。

我們的日益強大是不爭的事實,有大國自信也是必要的,但如果過於盲目,這種自信就很容易演變成自大自滿。對於依然是發展中國家的我們來說,這是需要時刻警醒的。


涵一


有自然資源產業做基礎,80年代亞洲經濟騰飛時抓住機遇發展製造業,依靠重要海域通道——馬六甲海峽大力發展國際貿易,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處置相對得當,恢復較快,這些成為馬來西亞高人均GDP的基礎。


農業和礦業構成了早期馬來西亞的經濟基礎。馬來西亞石油、錫、橡膠等自然資源豐富,它曾是世界上的錫、橡膠和棕櫚油的最大生產國。70年代之前,馬來主要靠出口這些礦業和農業資源發展經濟。


最主要的調整發生在上世紀70/80年代,巧的是那會兒正好是剛剛又當選總理的馬哈蒂爾執政,其執政時期抓住全球生產向亞洲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製造業,馬哈蒂爾在國內推行新經濟政策,實行私有化,大力興建基礎設施。在此期間,馬來西亞快速實現工業化,經濟增速長期在亞洲保持領先地位。


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後,馬來西亞一度也面臨危機。但馬哈蒂爾堅決拒絕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強加的經濟政策,並對國際投資者實行嚴格的資本管制,最終讓馬來西亞沒有像印度尼西亞、泰國和韓國那樣在危機中蒙受巨大損失,在危機之後恢復較快。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馬來西亞過往經濟發展較好,國家對經濟發展方向的把控也比較準確,但現在似乎陷在“中等收入陷阱”裡,缺乏支柱性的含金量高的產業,經濟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長期上不去,成為困擾馬來經濟的一大難題。


北海圖


馬來西亞的經濟為 何二十多年來都在人均GDp一萬美元中徘徊不前,其中主要原因是,馬來西亞缺乏內生型經濟的發展動力,他的迅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日本經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發展,靠大量加工日本產品而迅速的將GDp推高,但隨著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打擊,日本經濟的衰退,坐上日本這艘大船的馬來西亞也跟著一損巨損,二十多年一直免強維持在保本經營上。由此看來一個國家過分的依賴外部環境來推升加快自身的發展也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沒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沒有自己的品牌,沒有自己的主要發展方向,一但世界經濟風雲變幻,將會備受打擊,經濟將長時期一蹶不振,前車之鑑,希望我們國家在今後的發展中既要融入世界,又要有自力更生的推動力量,更加穩健的,有備無患的加快經濟發展。


西出陽關楊時明


因為華人多!

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凡是華人為主的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都不錯:香港、臺灣、新加坡、澳門等,

就連中國大陸,一找到發展經濟的路子,短短三十年,就由世界最貧困的國家,發展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經成為第一了)。



華人的優點在於:勤勞、肯吃苦、智商高、重視教育、注重現世的入世哲學等等。

而“華人經濟圈”就包括中國(含港澳臺)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某年湖南臺的《我是歌手》不就請了馬來西亞的茜拉嗎!



馬來西亞是除中國和新加坡外,華人比例最高的國家,首都吉隆坡更是達到了四成以上。

正因為華人規模龐大,才帶動了馬來西亞經濟的發展,馬來西亞也曾是“四小龍”之後,“小虎國”中發展最好,認為最有希望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國家。

但也因為華人比例還不算太高,所以也限制了它進一步發展。

同時,馬來西亞也是伊斯蘭世界中,碩果僅存的掌握現代科技的國家——別提什麼沙特等海灣國家,他們的財富全都靠賣石油,論科技實力,跟非洲一個檔次。

另外,發達國家的標準,現在是人均3萬美元,馬來西亞只有一萬美元,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