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曹丕、刘备都称帝,而孙权只是称王?

weiyiserg


谁说孙权只是称王?他称帝了呀,只是比曹丕刘备都晚而已,甚至晚到他们两人都已经死了。至于为什么晚称帝,审时度势也!这真的是孙权精于算计的结果。

曹丕为什么要称帝?因为曹丕能力不及曹操,怕长此以往群臣不服,所以要靠称帝来提升自己的控制力。刘备为什么要称帝?因为曹丕取代了汉献帝,自己不能再用汉室宗亲的招牌以汉中王身份控制益州了,所以要靠称帝来明确自己的合法性。而孙权并不急,孙家控制江东已历三世几十年,根基稳固,称帝与否都可以继续割据江东,他有足够的时间好好谋划。于是有了以下一步步的表现:

一、降魏封王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1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称帝,改元黄初,建立曹魏政权。次年,刘备以曹丕害死汉献帝为由,在成都称帝,改元章武,建立蜀汉政权。这个时候,孙权就面临着一个何去何从的抉择。此时已经没有汉献帝的建安年号了,孙权有三个选择:

第一,承认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为正统,奉曹魏为君,向曹魏俯首称臣;

第二,不承认曹丕的地位,承认刘备以汉室宗亲身份继承皇位,向刘备称臣;

第三,都不承认,自己称帝。


首先,第二种不可能。因为此前孙刘已因为吕蒙夺荆州杀关羽结下血海深仇,刘备称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率军伐吴,孙权就算想称臣,刘备也不能接受,除非交出荆州,如果那样又何必费力夺呢?所以行不通。而如果孙权自己称帝,就没有理由。他既没有汉献帝的禅让也不是汉室宗亲,而且称帝后有可能两面受敌。所以,他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向曹魏称臣。而曹丕此时也需要更多的支持表示自己的合法性。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曹丕下旨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加九锡,领荆州牧。

这样一来,孙权、曹丕双方都得了好处。曹丕完成了父亲曹操都没能征服的东吴臣服,作为回报,曹魏承认东吴对荆州的占有。东吴有了占据荆州的合法借口,也避免了两面受敌,何乐而不为?

二、改元自立


但是,孙权显然不可能真的臣服曹魏,他一面接受了曹魏的封赏,另一面却做了一件事——改元!这其实就是独立的信号。222年,孙权改元黄武(简直就是曹丕的年号黄初和刘备的年号章武的结合)。此举完全证明了孙权不是曹魏的吴王,而是一个独立的吴政权的王,他和刘备曹丕的区别只不过另两个是帝国,他是王国,本质上并没有差。

三、抗魏联蜀

刘备伐吴,孙权以陆逊为帅大败刘备于夷陵。孙权解除了蜀汉的威胁,却面临新的挑战。曹丕看出孙权不是真心臣服,同时也想利用孙刘交战后的空隙,偷袭江陵。幸亏陆逊有所准备,及时率大军赶回,没有遭受大的损失,成功击退魏军。

此后,孙权主动遣使出使蜀汉,与刘备达成和解。双方重新交好,与曹魏的关系经过一段时期正式断交,于是孙权与刘备形成了国与国的外交关系,而对曹魏的附庸关系正式解除。所以,此时孙权不论对内对外都已经是一个国家。刘备病逝后,诸葛亮主政,孙权更是加大了与蜀汉的交往,双方恢复到了夷陵之战前的联盟状态。

四、正式称帝


223年刘备病逝、226年曹丕病逝。在229年,孙权于武昌正式称帝,改元黄龙,与蜀汉互相承认皇帝身份,并与辽东公孙渊通使,封公孙渊为燕王。从此,孙权正式完成了自己的称帝步骤。

孙权不是急功近利而是步步为营。他清楚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通过一系列高明手段,终于在强大的竞争对手去世后,自己再无阻碍的情况下从容称帝。每一步都目标明确效果显著。确实体现了孙权高超的政治智慧。


伊耆角木


孙权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下面详细说说。


公元220年,乱世之枭雄曹孟德(注释1)去世了,他的儿子曹丕逼着汉献帝“禅让”的皇位,以魏代汉,建立了魏国。

公元221年,自诩为中山靖王后人的刘备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建立了蜀汉政权,年号“章武”。听这国号,就是要打架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旗号,举国讨伐东吴,东吴上下人心惶惶。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孙权没有选择跟随曹丕和刘备之后选择称帝,而是向曹丕称臣,其目的不外乎是想借魏国势力,帮助其渡过刘备兴师讨吴的难关。这次表面上孙权是认怂了,但却让东吴得到了实惠。

在夷陵之战中,正是在魏国和吴国的夹击,促成了刘备大军的大败,火烧连营八百里,千万蜀汉儿郎都成了焦土。

在夷陵大败刘备后,之前还乖的像猫的孙权就开始跟曹丕耍起了小心眼子,先是答应派遣太子去魏国做人质,迟迟不出发,后来干脆就玩起了冷暴力。最后曹丕忍无可忍,兴兵讨伐,却也没造成什么实质性损害。

等到危机彻底解除,孙权终于可以大大方方的称帝,成为三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注释1:曹操生于155年,死于220年。总计活了65岁。


船夫聊名著


曹丕称帝是接受汉朝皇帝的禅让,虽然实为篡位,但在法理上具有无可争辩的正统性,因为汉献帝确实主动禅让了。刘备利用汉室宗亲的身份、皇叔这块招牌招徕人心,又打出复兴汉室的宏伟口号,影响力也相当强大,尤其曹丕篡位后,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刘备称帝也就水到渠成了。孙权一无称帝的法理正统性,二无汉朝皇族身份,如贸然称帝,很可能得不到江南豪门士族、主流阶层的支持,会加剧社会矛盾。于是他接受曹丕册封的吴王,利用魏国的帮助,在夷陵之战大败刘备,积累了巨大的威望和政治资本,而后就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又三次挫败魏国的讨伐,并放低姿态,讨好刘备,重新巩固了孙刘联盟。曹叡继位后,东吴在石亭之战中再次大败魏军,并气死了曹休,使魏国二十多年不敢大规模南下。此时东吴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矛盾也和谐得差不多了,和魏国、蜀国也基本和平相处,孙权拥有了不可动摇的声望和权威。称帝的时机已成熟,条件已具备,于是孙权于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


手机用户12175003233


这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的形势和自身实力。

第一,曹丕称帝,取决于曹魏的势力。

经过曹操的几十年拼杀,曹魏统一北方,成为三股势力中最大的一个,汉朝朝廷已经被曹魏完全控制,曹丕称帝,是实力使然。



第二,刘备称帝,取决于“皇叔”的地位。

刘备能够称帝,是因为刘备自诩皇室后裔,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还忠于汉的人拥护刘备,而刘备当时也拥有荆州益州两大地盘,实力大增。



第三,孙权一开始不敢称帝,一无实力,二无身世。

孙权没有曹魏那样的实力,也没有刘备那样的身世,贸然称帝,容易遭到魏蜀两方的攻击,不敢轻易称帝,是不想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如果喜欢历史,欢迎关注“津城沐雨”,更多历史精彩,尽在“津城沐雨”


津城沐雨


《三国志》记载,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既然是三国鼎立,那么魏蜀吴三国的情况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可为什么曹丕、刘备一前一后称帝后,孙权却直到229年才称帝呢?要知道,那时候,刘备已经于223年去世,曹丕也已经在226年去世,无论魏蜀,都已经是第二代皇帝了,孙权怎么会那么沉得住气呢?

(孙权剧照)

我认为,孙权之所以迟魏蜀近十年才称帝,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孙权没理由称帝。

无论是曹丕还是刘备,称帝都言之凿凿,理由充分。

曹丕不是他要当皇帝,是汉献帝刘协“禅让”给他的。曹丕已经连续不断“推辞”过好多次了,但是刘协坚决不同意,坚决要把皇位禅让给他,说他具有丰功伟绩,说他曹家具有丰功伟绩,说曹家占有德行,该当皇帝。说“黄龙”出现了,这是祥瑞之兆,正是改朝换代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实在“推辞”不过,只好同意,接过“江山”这副沉重的胆子,扛在肩上,咬牙坚持往前走。

刘备之所以称帝。是因为他“听说”曹丕已经把汉献帝刘协给害死,夺取了汉朝的江山。这种情况,刘备怎么可能接受呢?难道刘汉家就没人了吗?当然不是,还有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呢!

刘备一生都在为恢复汉朝江山呕心沥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刘备的崇高理想。可是,皇帝刘协已经被曹丕这个奸贼给杀了,江山也被曹丕这个奸贼给夺去了,要还于“旧都”,显然暂时是办不到的。因此,只能另建“新都”。

当然了,另建“新都”,并不是他刘备想当这个皇帝,而是要担这个“道义”。毕竟皇帝已经没了,只有他称帝,重新树立一个皇帝出来,天下人才有主心骨,才有继续前进的方向。

可是孙权有什么呢?既没有皇帝把皇位“禅让”给他,他又不是刘汉家的后人,甚至连皇亲国戚都不是,他怎么可能称帝呢?

(曹丕剧照)

二、孙权没胆量称帝。

当时,曹魏的家业最雄厚,蜀汉的势头最猛,孙权一样也不占。如果他不称帝,那么曹魏和蜀汉会捉对厮杀,打得不可开交。孙权其实只需要坐山观虎斗,等他们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坐收渔翁之利就可以了。

但如果孙权紧跟着也称帝,那么,无论是曹魏,还是蜀汉,就有可能调转枪头针对他。曹丕说,我的皇帝是刘协禅让的,你称帝,你就是藐视我的权威,就是造反,我当然得打你了!刘备说,我称帝是因为我是刘家后人,我不过是继承皇位而已。你有什么资格称帝?你称帝,不是造反吗?我当然要打你了。

孙权不称帝,大家都不会注意他。一称帝,大家都会转过来打他。本来一个打他,他都够呛,现在两个都打他,他怎么是对手呢?

事实上,孙权在曹丕称帝后,由于关羽在荆州咄咄逼人,孙权立刻就对曹丕上表称臣,想借曹丕的力量来对付刘备。也正是这样,他还打赢了夷陵之战。而夷陵之战后,他立刻又向刘备求和,避免刘备对他进行报复。

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孙权怎么可能称臣呢?

(刘备剧照)

三、孙权没必要称帝。

曹丕之所以要称帝,是想坐稳正堂盟主的位置,表明江山有代谢,他已经是新的王朝的皇帝了,借此威服天下。刘备之所以要称帝,是必须发表刘家人的声音,表明刘家的江山并没有断绝。而这个表明,是有利于他召集天下有识之士,和曹魏对抗的。

孙权称帝,能得到什么呢?什么也没有,所以,他完全没有必要称帝。

那么,孙权有没有称帝的心思呢?当然是有的。直到差不多十年的时候,那时候,蜀汉已经和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且蜀汉诸葛亮已经于228年提兵北伐,和曹魏较上劲了。也就是说,他就算称帝,也没人有精力再搭理他这事了。这时候,他就理直气壮地称了帝。


张生全精彩历史


首先,孙权也称帝了,而且皇帝做的比刘备和曹丕加一起的时间都长。只是比他俩晚了几年称帝,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孙权会晚曹丕九年晚刘备八年才称帝。

三国时期,是东汉末年,诸侯争霸,战乱四起,百姓士子们迫切希望和平。然而,古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忠君爱国,因此,即便天下大乱,仍然是人心向汉。

对于东吴来说,曹操有汉献帝刘协,刘备是汉皇后裔。孙权从政治地位上是低于刘备和曹操的。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汉朝亡。次年公元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身份称帝,国号仍延续汉。曹丕称帝,由刘协禅让。刘备称帝是汉室宗亲。孙权则名不至实不归,古人讲就正统,不想被世人指责忤逆。所以曹丕虽然随时可以捏死刘协自立,最后还是费劲周折,令刘协禅位,这对于曹丕来说,不叫篡夺,叫名至实归。而刘备,称帝是汉帝刘协禅位给曹丕后,掌恢复汉室大旗,自立汉帝,称汉昭烈帝,在名义上是恢复汉室正统。

而孙权则没有那么着急称帝,一是没有更好的理由来支撑他称帝,曹丕有刘协,刘备有汉皇血统。二是他知道,天下不能有两个太阳,既然曹丕和刘备都先后称帝,那么曹魏和蜀汉就会将最尖锐的矛头指向对方。自己好坐收渔利。

然而,事态的发展出乎了孙权的意料。他没想到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就率大军讨伐东吴,而没有讨伐登基称帝的曹丕。且刘备大军声称要荡平东吴。这让孙权措手不及,刘备大军所到之处攻城拔寨,眼看东吴要亡。而孙策的女婿陆逊,临危受命,不负众望,担任东吴大都督,一举破蜀汉大军,刘备溃败至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实施原定战略,联吴抗曹,于是归还了所占吴国城池,与孙权示好。然而孙刘重归于好不久,公元224年,曹丕亲率大军攻打吴国,孙权令徐盛御敌,徐盛一把大火烧了曹营,且曹丕被烧成重伤,曹魏大败而归,临江感叹,吴有能人把守吾军不能敌也。公元226年,曹丕病死。诸葛亮趁曹魏新帝登基,军政不稳,于公元228年率军攻打曹魏。孙权看到,魏蜀两国交战正酣,且两国都在拉拢东吴协同作战。于是在229年宣布称帝,国号吴,称吴大帝,追尊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封其子孙登为皇太子。


老隐隐于巅


这就要从曹丕称帝时说起了。

曹操死后,曹丕可不想做“周文王”,逼迫汉献帝禅让,自己做了皇帝。

不久后的刘备集团高层是什么样的呢?纷纷表示汉中王你该称帝了,而且益州还流传着这样的话:刘协已经死了。不管是刘备有意为之的舆论还是刘协确实是了无音讯,总之,刘备继位已经是蓄势待发(刘协其实没死)。

刘备集团一边给汉献帝“奔丧”,大臣们一边劝刘备称帝,还弄出典籍、文献来印证这样做的合理性。

刘备顺利称帝。

那孙权呢?

孙权经过吕蒙这么一折腾,关羽是击败了,麻烦也随之而来。

刘备对关羽之死和荆州之失早就按捺不住,时刻准备着顺江而下。孙权一开始是想和的,想和就更不能称帝了。因为称帝就不可能为从属,之间盟友关系又破裂,说白了,只能憋着。

还要考虑曹丕那边,为了获得曹丕的帮助,就得认怂称臣,称帝什么的,不存在的。同表书共同北上的还有于禁,孙权以此来表明态度。

曹丕看孙权表现良好,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吴王就是这么来的。

之后时机成熟,自然称帝。


泊图泊途


孙权后来也是称帝了,但是在曹丕、刘备称帝时,他仍然只称王。他直到公元229年才正式称帝,比曹丕晚了九年,比刘备晚了八年。

那么孙权为什么不紧跟着称帝呢?有如下原因:

第一,政治资本不够。

曹丕称帝,是因为曹氏长期把持朝廷,水到渠成。曹操是东汉帝国的丞相,又封为魏王,名为臣子,实际上是充当太上皇,完全把持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死后,曹g丕通过所谓的“禅让”,从汉献帝手中接过皇帝的尊号。这套把戏虽然很做作,至少表面上是通过“合法”的途径窃取东汉的政权。

当然,所有人都看得出来,所谓的“合法”手段,实际上无非是威逼汉献帝退位罢了。对于刘备,当然不承认曹丕政权的合法性。于是,刘备搞出了一出闹剧。当时有流言说汉献帝刘协已经遇害,其实这只是造谣,刘备装模作样,披麻戴孝为汉献帝举办丧礼,追谥其为“孝愍皇帝”。其实刘备未必对汉献帝忠心耿耿,更谈不上感恩戴德。他偶尔对皇帝表示忠心,主要是用于攻击篡权的曹操,并不意味他有誓死保卫皇帝的决心。他的雄心是自己当皇帝,而不是保护皇帝,他为汉献帝搞所谓的“丧礼”,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才是大汉政权的合法继承者,因为他有皇族血统,虽然这个“皇族”身份也很值得怀疑。

曹丕称帝,因为他有汉献帝的禅让诏书;刘备称帝,因为他的皇族后裔之身份。而孙权呢?什么都没有。从政治资本看,他远不如曹丕与刘备。

第二,不称帝让孙权有更多进退回旋缓冲的余地,对保全东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该说,孙权是个很聪明的,他没有紧跟着曹丕、刘备称帝,是有非凡见识的。

刘备重新扯着“汉”的旗帜,按理说首要敌人当然是窃取汉政权的曹丕。然而,由于结义兄弟关羽被孙权所杀,出于激愤,刘备首要打击的敌人并不是曹丕,而是孙权。刘备大举出兵,进攻东吴。此时倘若曹丕也大举南下,那么东吴很难幸免。对于孙权来说,东吴要生存,就必须避免两线作战,集中力量打败刘备。于是他放低姿态,向曹丕称臣,以稳住魏国,全力阻击蜀国。

这个策略非常明智。在孙权的忽悠下,曹丕信以为真,并没有在东吴的背后插上一刀。孙权抓住机会,以陆逊为主帅,在夷陵之战中大破蜀军,保住东吴。试想想,倘若这时孙权也称帝自立,曹丕如何会放过灭掉东吴的良机呢?

在击退蜀国后,孙权并未对曹丕臣服,这让曹丕恍然大悟,知道自己被孙权所欺骗,遂三次大举南征。在这个时候,孙权又选择与蜀国恢复同盟关系,以共同对付曹魏。此时刘备已经去世,诸葛亮从务实的角度出发,也希望与东吴结束敌对关系,毕竟蜀吴矛盾是次要矛盾,蜀魏矛盾才是主要矛盾。

吴、蜀关系能够正常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孙权未称帝。诸葛亮与东吴结盟,也是顶着很大的风险,因为孙权先是杀了关羽,又在夷陵大败刘备,蜀、吴矛盾也很深。要是孙权在这个时候称帝,诸葛亮的联吴计划将会遇到巨大的阻力。在几年后,孙权终于称帝,消息传到蜀国,蜀国的许多大臣就纷纷表示,应该与吴国绝交。只是彼时蜀、吴盟友关系已经比较牢固,最后大家才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君山话史


孙权怎么没称帝?他还是号称的“大帝”,无非是称帝比曹、刘都晚一些而已。

孙权和曹、刘比起来先天不足,曹丕有禅让的名分,刘备有汉室宗亲的名分,所以曹、刘称帝没所谓,可孙家就什么都没有,就是一军阀,在古代,要称帝建国,大义名分是很重要的,否则得不到大多数人或者地方派系的支持。曹丕称帝时,孙权都只能以臣子的名义求王爵,就是因为他无名无分,有了王爵才能拔高孙家的地位,才能干后面的事,而曹丕为了拉拢东吴制衡蜀汉,也只能认可。

孙权称帝时,不要说曹操和刘备了,就是曹丕都死了,而且三国之间的形势也比较明朗化,互相牵制的局面已经形成,这个时候孙权才敢称帝,如果早称帝,就不是蜀、吴联盟,而是魏、蜀联合伐吴了,前辈袁术的下场可还没过多少年。


孤寡老人讲历史


孙权只是称帝比他们两个稍晚而已,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孙权称帝缺乏法理依据,曹丕受汉帝禅位,刘备自称恢复大汉,孙权没有任何名义称帝;二是刘备伐吴时,孙权为防止魏国趁机南征,于是暂时向曹丕称臣,受了吴王的封号。当蜀汉伐吴失败,孙权也就随之称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