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歷史長河中的河間

歷史長河中的河間

河間高陽臺

河間之高陽臺,北宋元祐七年瀛州知州曾布在府城東北隅建高陽臺,崇倍於城,狀若絕峰,其上樓閣華麗,自此成北方名勝,眾多知名文士多有歌詠存世,北宋僅曾布後即有二十六位進士在此為官,高陽臺亦名傳天下,故而筆者認為《高陽臺》調名取自河間高陽臺。

歷史長河中的河間

毛公祠,古木參天,建築雄偉,灰瓦紅牆,莊嚴肅穆。門前一對石獅,高大威武。上數十層臺階,從大紅門進去,便是寬敞的前院。最引人注目的是松柏參天,碑碣林立的後院。兩隻巨龜分別馱著高大的石碑,碑文是毛公祠的歷史沿革。兩廂是毛公書院教室。正北則是飛簷翹角,巍峨莊嚴的毛公大殿。大殿上懸掛著“六義宗工”四個大金字的匾。殿內坐著毛公塑象。頭戴烏紗,身穿紅袍。明亮的前額,智慧的眼睛,雍容閒雅,令人肅然起敬!兩旁塑有兩弟子,相對侍立。殿的東邊,有高數丈的毛公墓。墓兩側有廟宇。佳木蔥籠,綠影婆娑。南邊是毛公書院的操場。語文劉凱風老師(解放後曾任教育部部長)讓我們席地而坐,高聲的講起毛公的故事來。他說:毛公祠是漢儒毛萇遺蹟。附近的詩經村、君子館、解經村,都是毛公當年傳授《詩經》的地方。河間獻王劉德,任毛萇為博士。毛公傳授的《詩經》被稱為《毛詩》,毛公寫的大小序,被稱為《毛詩序》。

歷史長河中的河間

河間蒲縈臺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沉緬於遊山玩水,曾登泰山封五大夫松,東臨碣。據《郡國志》稱,秦始皇曾到河間。河間當時為趙國都軍城,在河間城北有蒲縈草,極有柔性,秦始皇曾繫馬於蒲草上,蒲草還可以用來做筆。歷代文人墨客為了演義這個富有傳奇性的故事,在秦始皇拴馬的地方專門修築了一個蒲縈臺。蒲縈臺是一座集閣、樓、亭多種建築為一體的三層建築,其建築風格獨特,是文人雅客遊玩的好去處,但可惜的是於民國年拆毀,但尚存有拆毀前的照片。

歷史長河中的河間

河間陀羅尼塔

“古塔秋陰”的古塔又名陀羅尼塔,為景德寺內一石質經幢,河間八景之一。古塔建於元代至元年間,寺久廢無跡,惟塔存,位於相當於今河間城內西大街北大水坑北岸。塔底為石座,八面五級,第二級最高,正東面至正南面刊陀羅尼經文,東南面刊刻記文;第三級刊刻塔名;第四、五級均造佛像;塔頂刻有篆書“河間府景德寺”。此塔在文革期間被毀。

當年景德寺內,暮古晨鐘,香菸繚繞;古塔孤峰絕壁,影侵竹院,碧水藍天,遙映連綿,一派清秋光景,是為“古塔秋陰”。清乾隆《河間縣誌》卷六記有:清代楊九有《古塔秋陰和明邑令趙公完璧韻》,袁元《古塔秋陰》詩。楊韻雲:“孤峰絕壁最高懸,遙映秋光碧水園。塔影斜侵竹院地,爐煙不斷白雲天。何年炬慧鐘聲徹,幾處殘霞日暮還。乘興欲窮千里目,參求端的在心田。”袁詩曰:“崔嵬一掛倚空懸,嵐飲霞趨不記年。靜對自能消永日,鳥登還許問諸天。金風冷射苔中碣,淡月微窺壁上銓。自是窗中能辨日,火珠舍利已安禪。”

楊九有,生卒不詳,字截庵,武清人。進士,清康熙十二年(1673)由永年縣教諭調任河間縣儒學教諭。

袁元,生卒不詳,字北海,安微天樂人。清順治九年(1625)進士。康熙十一年(1672)任河間知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