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桑干河畔绿意浓——涿鹿县加快推进“两区”建设纪实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邵俊琴■实习生李慧■通讯员温婧

6月,夏日的炎热已至,当记者来到桑干河滨河公园时却体味到了另一番绿意凉爽。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绿树葱茏,充满文化气息的凉亭小品,三五个孩童嬉戏玩耍,几队市民游客休闲漫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美景俨然重现。这得益于桑干河综合治理工程,得益于涿鹿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积极实践。

今年,涿鹿县坚持生态优先理念,高标准造林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力守护、涵养桑干河畔那份绿色气质。

规模造林增绿色优势

行进在张涿高速涿鹿段,绿树葱郁、槐花飘香,目及之处满眼绿意,令人神清气爽。

到今年年底,该县将完成43万亩造林任务,涉及17个乡镇、204个村及森林公园和国有林场,全县林木绿化率将达到60%以上。

春季以来,涿鹿县广泛发动,相继组织了多次义务植树活动。4月12日,县主要领导带领20余个单位的干部职工、驻涿部队、青年志愿者、学生等300余人来到县城东外环京新高速西南侧,共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掀起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新热潮。各部门、各镇乡街道也积极组织干部群众,纷纷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各村发动群众在房前屋后种树种花,用绿色装扮涿鹿大地。

同时,这县强化“造林”就是“造景”意识,实施高速两侧奥运廊道、黄帝城互通、桑干河湿地公园等绿化精品工程,确保一次成林、一次成景,打造山水风情线、廊道风景线、城市风采线。积极推进造林项目落地,加快土地流转;通过上级拨款、社会投资、企业垫资、财政筹资等多渠道相结合破解融资难题;采用“国家投资+企业造林”“北京市投资+企业造林+资源共享”等模式,高标准高质量造林。推广使用大规格苗木,争取做到一次造林、一次成林;使用容器苗引水上山,进一步提高造林成活率。

近年来,该县实施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特别是围绕桑干河流域,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合作、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重大生态项目,打造了温泉屯、黄羊山两个双万亩绿化工程,累计造林20.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4%。

水源涵养塑绿色之魂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作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的重要保护修复区域,涿鹿县承担着“一弧”“两水系”的生态保护修复重担,今年,该县围绕永定河上游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加强水源涵养和节水工程建设,继续实施桑干河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推进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环城水系和石湖水库生态保护项目,打造京津冀水源涵养核心功能区。随着桑干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的全线蓄水,桑干河治理已初步取得明显成效,4.5公里长的河道内,200米宽的水面清澈见底。两岸环境提升也将涿鹿文化特色巧妙融入当中,实现了一步一景,居民休闲时可直观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今年,总投资2.2亿元、长25.4公里的桑干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已于4月初开工,目前施工正酣;北岸千亩滨河游园一期工程已建成9万平方米精品园,20米宽、4.5公里长绿化种植带,二期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

实施涿鹿县环城水系项目。围绕县城建设全长约12公里的小环城水系,建设大环城水系,布置7个景观节点人工湖及沿线景观,实现县城排水调蓄功能。打造集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城市生态水系,实现“水渠环城,城水相依”,构建一个水清、岸绿、景美的活力水城,打造一环传承三祖记忆的都市水花园。

推进桑干河湿地公园和石湖水库项目。依托丰富的湿地资源,以桑干河和洋河河道为界,规划总面积1364余公顷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其中湿地面积674.5公顷,湿地率49.4%,划分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届时将对净化水质、改善区域生态状况等发挥重要作用。

多措并举为绿色护航

抑尘、治源、禁燃……从县城到乡村,一系列有力举措接连实施,合力绘就青山绿水、诗意栖居的涿鹿。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涿鹿县深入贯彻这一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制度,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

严把审批关口。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把排污总量指标作为新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特别是严格杜绝高污染涉水项目落户涿鹿,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坚决防止生态破坏。近年来,共拒绝20多个涉水重污染项目,涉及投资数十亿元。

强化污染防治。加快重点行业效能提升、节能减排升级改造,严厉打击各种非法排污。打好“1+18”空气质量提升组合拳,加快实施电网改造升级,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完成5处露天矿山修复、8处露天矿山退出任务。坚持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抓好秸秆禁烧管控。

严格环境执法。对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开展常态化执法检查,对恶意违法排污、破坏环境的行为,坚持零容忍、严惩罚,形成有力威慑。对执法不力、姑息纵容的,一律严肃追责。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全民树牢生态保护意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