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控貨還是控店?新零售光環下,B2B的焦慮

新零售概念提出歷時近兩年,消費流通領域的變革終於開始進入深水區。

時至今日,仍有行業專家認為新零售是偽命題,零售沒有「新舊之分」。不過,深入商業內核中,你就會感到,新零售的提出確實讓行業發生了很多接近質變的改變。而且這種影響正在波及到行業之外,比如從大物流角度看,越來越多的到家、到門配送場景成為標配,越來越多的門店成為倉的一部分;這些末端的變化正在反向傳遞,影響到整個倉運配的物流全鏈條。

其實從新零售的發展來看,目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一開始新零售的發生是沿著品類(生鮮)和場景(餐飲+零售)的路徑演變,現在已經更多的深入到供應鏈領域。就像託比網創始人劉寧波上個週末所講的,「沒有供應鏈就沒有新零售,供應鏈的優化將決定新零售的未來。」

劉寧波是在第三屆中國新零售供應鏈大會致辭上說出了這個判斷,這一觀點得到不少在場嘉賓的認同。這屆大會由中國電子商務協會B2B行業分會提供戰略指導、B2B專業媒體託比網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快消品B2B行業人、投資人、品牌商、便利店以及服務商近千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乾貨滿滿,不乏唇槍舌劍的正面交鋒。

會議各項主題的聚焦領域,其實是快消品B2B的分銷,但是討論之熱鬧,腦洞之開闊,早已經跳出了傳統分銷的狹窄範圍。這從大會頒佈的2018新零售供應鏈十強榜(阿里巴巴零售通、怡亞通、中商惠民、百世店加、惠下單、易久批、LAWSON、7-ELEVEn、FamilyMart、美宜佳)也可以看出,入榜的十家企業,居然有四家是便利店企業,日系三強攜中國本土品牌美宜佳入圍,耐人尋味。

控貨還是控店?新零售光環下,B2B的焦慮

2018新零售供應鏈十強榜

就像一位與會者在會議間歇時說的,現在單純討論B2B已經意義不大,「我們要討論的模式,本質上都是B2B2C。」

新零售讓零售業與物流業結合越來越緊密。在這一趨勢下,B2B領域究竟出現了哪些新趨勢新特徵,背後的意義是什麼?這些變化又會如何影響到物流配送領域,筆者根據兩天參會心得,為大家梳理一二。

1、新零售的物流 : 從錄播到點播

新零售發展至今,比較主流的認知是,這是一個「人貨場」的數字化進程。但是具體到不同領域,反饋出來的變化趨勢以及痛點各不相同。

其實,在B2B領域的早期,就像物流貨運領域出現過大量車貨匹配公司一樣,也出現了很多以信息撮合為主的信息平臺公司。但時至今日,純粹的撮合模式很多都在轉型,從撮合型的1.0階段開始走向自營的2.0階段。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還要從新零售的本質說起。

「人貨場」的數字化,這是個通俗的說法,因此這個說法也有一定「誤導性」。似乎信息化和數據化體系搭建出來了,新零售也就解決了,這恰恰忽略了新零售帶來的另一層含義,線下實體門店的價值重估。

實體門店為什麼重要,因為最終大家發現,有了電商以後,實體門店仍是觸達消費者最主要的流量入口。很多人在講體驗感,其實從街邊小店買瓶水講什麼體驗感。時至今日,電商都沒有打垮夫妻老婆店,原因有兩點:第一個理由很赤裸裸,近!第二個理由,小店是社區氛圍的一部分,這種熟人文化是水滴石穿的結果。

所有能活下來的中國式小店,開店的人他們可能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完善的信息系統,但有一點,他們一定比任何巨頭都瞭解他身邊的消費者,這是他們最大的優勢。

在B2B分銷領域,近年來兩個巨頭的進入讓行業多了很多話題,阿里零售通和京東新通路,無論是財力、人力還是技術能力,這兩家都可以說財大氣粗,但他們對於線下的小店場景,仍舊充滿了謹慎和敬畏。因為他們也發現,資金和技術砸不出那種社區的熟人氛圍;短時間內,也砸不出一條能夠跟上消費者變化的即時型供應鏈。

很多小店店主可能不懂什麼新零售,但他們「暗合兵法」。新零售打個通俗的比方,過去大家看電視,只能看電視臺在指定的時間安排好的節目。所以那個時候,供給方權力很大,可以決定一國人的喜怒哀樂,在什麼時間段,是看喜劇還是悲劇。

但視頻時代來臨,錄播模式一下子就被點播模式衝得七零八落,指揮棒迴歸用戶手中,我想看什麼就看什麼,想什麼時間看就什麼時間,自己說了算。

新零售的本質中,至少三分之一是和物流相關。從物流角度看,是最大限度的縮短需求(下單)與供給(到手)之間的時空距離,越短越好。最快的模式,莫過於最傳統的門店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所以最終還是要回到店的場景,只不過,現在的店,它的貨物也不應該再是由店主自主決定的,它應該是數字化的,可以點播的。

從小店的角度看,所想到所得,這個鏈條越短越好,同時這個鏈路上的品類越寬越好;從經銷商的角度看,是要有能力用盡可能多的長尾庫存覆蓋無數面積不過幾十平方的小店,還要精準,不能有太多錯配,這就是新零售帶給供應鏈的挑戰,新零售所呼喚的新物流。

2、控貨VS控店

下一個問題是,這個需求變化和經銷商有什麼關係?

從物流配送角度來看,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新零售的崛起,使得傳統的經銷商和新入場的互聯網思維玩家都在加強線下的掌控力。因為只有加強對線下的掌控,才能真正理解小店以及其周邊社區的商業生態。

掌控的方向有兩個,按照託比研究院的研究,一個方向是所謂的控貨,另一個方向是所謂的控店,兩者可以是並列關係。只不過,託比網也認為,後者看起來比前者更像一個夢想。

託比網在本次大會上發佈了《中國快消品B2B行業發展報告(2018)》報告,在這份報告中,託比網研究院詳細分析了目前市場上B2B公司的主流做法,並對行業走勢進行了分析和預測。

託比網指出,從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的融資情況看,這一賽道整體融資不容樂觀,但也有一些項目融到了錢,這些項目的共同特點是,對於倉儲物流供應鏈有比較強的把控能力和投入。顯然,這種重資產的投入,雖然看似缺少了互聯網的味道,倒是讓資本吃了定心丸。因為,倉儲物流的投入,是控貨的基礎。

另一方面,在B2B領域,一直也存在全國模式和區域模式的爭論。託比網認為,目前看來區域型快消B2B,最終會形成一種供應鏈和零售終端相結合的體系。這種體系的理想模型,已經超出了B2B範疇,代表是7-ELEVEn這樣的便利店零售企業。

7-ELEVEn一直被零售業成為製造型零售企業的鼻祖,其通過入股加工廠的方式,形成自有供應鏈,在配送端,通過整合經銷商配送力量,形成統倉共配。

也正因此,這次託比網把區域便利店龍頭都看成了供應鏈企業,包括本土的美宜佳。

託比網認為,7-ELEVEn的多溫帶複合型的前置倉儲模式,對於想轉型控店的B2B公司有借鑑意義。不過託比網也指出,對於以分銷為主的經銷商,讓他們轉型成零售商,這無疑是艱鉅的挑戰,很少有人能成功完成這樣的跨界。

筆者認為,這裡面的核心差異在於,7-ELEVEn等便利店公司的商業模式中,鮮食是拳頭和核心產品,本身具有很強的研發屬性,這也是「製造型零售商」的由來。

這些鮮食也可以說是非標準化的差異化產品,因此一旦形成自有供應鏈,就可以發揮出巨大的比較優勢。但快消品B2B的問題在於,品牌商一端巨頭雲集,而且多數產品仍舊是高度標準化。這種品類上的差異,決定了從分銷商轉型成「製造型」,需要越過巨大的鴻溝。

不過,新零售帶來的另一個機會是多場景、多品類的商品分銷。這方面需要B2B公司能夠身段更加靈活,反應更加迅速,甚至細分用戶顆粒度,可以為不同區域的用戶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在這方面,立足於「控貨」的分銷商仍舊大有可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