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7 帝喾娶4个妻子生三个著名儿子,可为啥要让最小老婆去礼拜月亮?

帝喾,五帝时代第三位大帝。

他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族共同人文始祖。

他的一生,娶了4位妻子,一位元妃,三位次妃。

这四位妻子,每人都生有儿子,著名儿子有3个,影响中国历史。

第一位:元妃——姜嫄

上古时候,有个部落叫做有邰氏,是传说中炎帝神农氏姜姓的一支部落,起源于陕西眉县之邰亭,后东迁于汾水下游,称为台骀。其后有继续东迁至山东费县之台亭,称墨台氏,春秋初被鲁国所并。这个据《左传》昭公元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嘉之,封诸汾川。

姜嫄,嫄亦作原,她是五帝时期有邰氏部落的女子,长大后嫁给了帝喾,是正妻(元妃)。

有一次,她出外游玩,在路上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姜嫄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脚印,觉得很新奇。她把自己的脚放在上面去比较,发现自己的脚太小了,只能踩在脚印的大脚趾部分。这一踩,让她内心受到一种特别的震动,回来不久就怀了孕。

帝喾娶4个妻子生三个著名儿子,可为啥要让最小老婆去礼拜月亮?

踩大脚印

这个经历看上去很独特,有点神奇。但是,这不少杜撰的,而是记载在正统的史书中的。

姜原没有与丈夫同房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位年轻的母亲很无奈,悄悄的将儿子扔到了一个狭小的巷子里……可是,奇迹发生了,经过那里的马、牛都避开不践踏孩子!母亲又把他移到树林里去,刚好又碰上林子里有许多人,赶紧又换了个地方,丢在了郊外结冰的沟渠上。可奇迹接着又发生了,飞翔的鸟群用翅膀为孩子铺垫、遮盖……

姜原觉得神奇,干脆就将孩子留下,为他取了个名字:弃。

姜嫄好清静,做事很专一,喜欢干田地里的活。等到弃长大了,姜嫄就教他种树和桑麻。弃既聪明又仁义,也非常喜欢农事活动,一学就会,逐渐有了名气。等到后来,到了尧做了天下大帝的时候,帝尧便让弃做了稷官(农事之官),以邰为国,并将邰加封给弃,所以,弃有另外一个更响亮的称谓“后稷”。等到尧死了,帝舜即位,帝舜对弃说:“弃,百姓饥饿,你身为稷官,要按时播种百谷。”这以后,后稷的后代代代都当农事之官,一直到了姬昌和姬发时代。

第二位:次妃——简狄

上古时候,有个部落叫做有娀氏部落。

关于这个部落,现代人有两种说法。其一,依据《史记·殷本纪》张守节《正义》有解释:“有娀当在蒲州也。”即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永济市蒲州镇一带。一般称:山西永济。其二,考证的内容比较复杂,说少昊威姓是黄帝时代被迫西迁不周山一带的少昊玄乌氏,因其先在东部称帝时发明金兵钺斧而威震天下,与蚩尤同称“灵威仰”,所以,称“威姓”、称“娀”(sōng)。他们成为不周山(六盘山)北少昊威姓族裔。后来,少昊玄乌氏一分为二,一支东迁陕西蒲城。后迁河南商丘;另一支向西直到罗布泊,传为楼兰古国之先祖(在楼兰遗址中已发现至今四千年以上的木雕简狄女祖;还发现唐代壁画的绢画上有简狄像)。两种说法,似乎山西永济的说法影响大一些,在解释“娀”字时均采用它。

简狄,就是有娀氏部落五帝时期的一名女子,长大后嫁给了帝喾,成为了次妃。

简狄另外还有几种称谓:简易、简逖、娀简、茧翟。这一位有娀氏女子,嫁给帝喾之后,并没有马上怀孕,而是等到了某一天,相传她与本氏族的两个姊妹出行,在玄丘水中洗澡,有玄鸟(即燕子)飞来,生下一只鸟卵,简狄误取鸟卵吞食,因有了身孕而生下了契。这件事情也是很严肃的记载在正史《史记》之中:“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生契。”(《殷本记》)在中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之中也有记录:“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颂·玄鸟》)

帝喾娶4个妻子生三个著名儿子,可为啥要让最小老婆去礼拜月亮?

玄鸟生商

契(xie)长大后,助大禹治水有功,后被舜帝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封于商地,赐姓子氏。过了很多年之后,契的后人兴旺发达,有个叫做成汤的国君很贤德,重用了很有才的伊尹,后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所以,简狄的儿子契成为了商的祖先。契的名字最早叫做“卨”(读音:削)。商朝人对于这一段历史记载得很清楚,将它记载于《诗经》之中,商朝的国君和子姓的族人,对于简狄因为生下了商族的始祖契,被商族的后代至少顶礼膜拜了大约2000年(帝喾时代—商的建立和灭亡,即前30世纪-前1046年)。

在先秦的朝代之中,秦国历史源头也发生了女祖宗吞蛋的传说。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史记.秦本纪》)这一位女子女修,也写作“女脩”,史记记载她是颛顼帝的孙女。后来经过考证,此女不是孙女,而是颛顼帝的女儿。那么,她就是帝喾的堂姐或者堂妹了。女修跟她堂哥的老婆简狄一样,是因为吞了鸟蛋才有了身孕生下儿子大业(音:大爷),成为了两个国家的祖先,一个是赵国,一个是秦国。这两国的祖上都是嬴姓(注意:是嬴,不是赢)。女修是嬴姓族人的老祖母。

秦国人为了与商朝有所区别,他们将女修吞蛋的故事与简狄吞蛋的故事进行了区分。他们认为,秦人以种植“秦”(陇西谷名)作物和“调训鸟兽”为主体的部族,农业的发展是与农业授时密切相关的,玄鸟就是凤鸟,《左传.昭公十七年》说:“凤鸟氏,历正也。”“玄鸟陨卵”是原始时期的历法计算名称……由此证明凤鸟与立法有关。

他们对于商人的玄鸟流传下来这样的故事:三个女子在场里的草垛后脱光比身子,看谁的身体白嫩。一个货郎路过看见了,起了奸心,就把一个蛋倒空蛋液,上面写了字,绕道高处偷偷的把字蛋抛了下去,下面女子捡起一看有字,看周边无人,知是天上掉下来的。此时,货郎摇着货郎鼓假装过路的,女子问货郎哥蛋上写的啥?货郎说是上天叫女子和自己睡觉,如果不睡,会遭天打五雷轰的,三女子怕上天惩罚,就和货郎睡了。这个传说中的货郎就是“商人”,“三女子比身子”就是史记记载的“三人行浴”,“抛字蛋”就是“坠其卵”,古“奸”字是三个女,货郎是“奸商”反之是“商奸”。

帝喾娶4个妻子生三个著名儿子,可为啥要让最小老婆去礼拜月亮?

简狄

这样的区别,显然有诋毁商朝的意思,真实性值得怀疑,《诗经》不会乱记载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个在古人的眼中,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将它庸俗化只有后人才做得出来。

第三位:次妃——庆都

在《史记·五帝本纪》之中,记录的是“帝喾娶陈锋氏女”。

“陈”字,左边由旌旗演化而来,右边由车轮的象形组成。“锋”字,与丰、蜂、烽、风、峰、锋、峰、逢、酆等字都是通假字。陈锋氏=陈丰氏=陈蜂氏。这个作为古族名,预示着这个部族有两个特长,第一个特长是善于造车,第二个特长是擅长养蜂。

帝喾的曾祖父黄帝,其父亲少典所娶的女子是“有蟜氏”的。“蟜”(音jiǎo),是古书上提到的一种虫,首见于《山海经》。有蟜氏是蜜蜂为图腾的部族,部落的人崇拜蜜蜂。有蟜氏部落长期与有熊部落通婚。

居住在平逢山;那么,有蟜氏是崇拜蜜蜂的氏族部落,长期与有熊部落通婚。昔者少典娶有蟜氏之女女登(又称:安登),生下炎帝。炎帝自陈迁都空桑,支子别封在陈,是为有逢氏,又称陈锋氏,“逢”或“锋”意为蜜蜂,古称“骄虫”,为炎帝母族有蟜氏的图腾。故少典的两个妃子女登、附宝均是有蟜氏之女。实际上,有蟜氏与陈锋氏实为同一个大的部族,陈锋氏部族算是这个大系之中的一个分支罢了。

陈锋氏与有蟜氏可以大致划等号的。

陈锋氏(陈丰氏)部族活动区域有三个地方:第一,陈仓的陈丰。陈丰氏部落起源于今陕西歧山县西面的陈仓山,离宝鸡市约十公里。陈仓山又作陈锋,山上有石,形若山鸡,因此又叫鸡峰,山下便是陈坂,这个陈坂便是陈丰氏部落的初居之地。第二,陈留的陈丰。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治):春秋时郑地,为陈所侵,故曰陈留。第三,.河南宛丘陈丰。五帝时代之前,陈锋氏部落和黄帝部落东迁中原,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定居在河南宛丘(今淮阳县),始居于平逢山;此时,陈锋氏开始驯养蜜蜂,并以蜜蜂为图腾,所以,又称陈蜂氏。陈丰氏部落的这次远徙意义非凡,为中华民族中一个最庞大的家族带来了一个特定的徽记:陈。

帝喾从经常性的与有熊部落通婚的陈锋氏族落,再一次娶到对方部落的女子。

帝喾娶4个妻子生三个著名儿子,可为啥要让最小老婆去礼拜月亮?

貌似嫦娥的庆都

这名女子的名字叫做——庆都!

传说,庆都出生于淮夷族三阿之南(今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塔集镇)。她是陈锋氏部落伊长儒之女。庆都嫁给了帝喾,成为他的第三个妃子。庆都跟姜原和简狄不一样,没有踏巨人脚印或者吞燕蛋等事情发生;但是,她也不甘示弱,同样发生了一段神奇的事情。

庆都成婚以后仍留住娘家,某年春正月末,庆都与父母坐上小船于三河之上游览。正午时,空中突然出现一条飞舞的赤龙。第二天又出现了形体小些的赤龙。晚上,庆都睡不着,闭着双眼还不由得抿嘴发笑。朦胧中,阴风四合,赤龙扑上她身。醒来时她身上还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张沾满涎水沫的画儿,上面画着一个红色的人像,脸形上锐下丰满,八采眉,长头发,画上写着:亦受天佑。之后,她就怀孕了。过了十四个月,生下一个儿子,模样儿竟然生得与画中人一模一样。

这个时候,帝喾的母亲去世了,孝子帝喾为母亲的去世哭成了泪人儿,之后为母亲一连服孝三年,完全顾不上庆都和儿子的事。于是,庆都带着儿子住在了娘家,直到把儿子抚养到十岁,才让他回到父亲的身边。

这个孩子就是历史上被称为最高圣贤帝王的——尧!

庆都因为儿子尧而名闻天下。在河北唐县城东北5公里处有一座山,名曰庆都山。那就是上古时期尧帝的生母“庆都”居住在这一带,因而用了尧帝母亲的名字来命名山名。

帝喾娶4个妻子生三个著名儿子,可为啥要让最小老婆去礼拜月亮?

庆都山

唐尧幼年随母庆在此地居住,流传下来“供奉帝喾皇后庆都之灵位”的唐代“灵源寺”遗址。庆都山的山体并不高,与附近山体也没有连接,是一座孤立的小山头。这里尧泉常年流水不断,山上古柏苍翠,山下灵源湖风景秀丽。2000年,唐县人民政府决定依托庆都山修建唐尧文化园,之后山上修建了石阶,山顶修建了尧帝的巨幅石雕像,灵源寺也得以重修。

第四位:次妃——常仪

在《史记》之中,不但记录了“帝喾娶陈锋氏女”,还记录了帝喾“娶娵訾氏女”。

娵訾,发音:jū zī(居资)。这两个生僻字组成的词,与中国古代天象有直接联系。

中国古代进行天象观测,在确定7个最常见天体的运行轨迹和方位时,是以天区黄道圈内四周分布的恒星作为参照系的。这7个常见天体是日(太阳)+月(月亮)+五大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为了量度这7个天体的位置,古人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名字,每个名字(算的星次的名字)对应一个时辰。

它们是——

娵訾(亥)、

降娄(戌)、

大梁(酉)、

实沈(申)、

鹑首(未)、

鹑火(午)、

鹑尾(巳)、

寿星(辰)、

大火(卯)、

析木(寅)、

星纪(丑)、

玄枵(子),

此即所谓的“十二星次”。此十二部分是按天赤道的经度等分的,跟二十八宿关系很密切,或对应两宿或对应三宿。因为黄道在天球上并没有标志,所以就以黄道的背景恒星组成的星座表示它的位置。娵訾在二十八宿为室宿和壁宿。其位置相当於现代天文学上黄道十二宫中的双鱼宫(见图中西北方向所标示)。

帝喾娶4个妻子生三个著名儿子,可为啥要让最小老婆去礼拜月亮?

十二星次

在古籍之中,有过娵訾星次的记载,如:《左传‧襄公叁十年》:“及其亡也,岁在娵訾之口。”《尔雅‧释天》:“娵觜之口,营室东壁也。”

如果时间有限、对古代天文学又不感兴趣的话,我们没有必要去深入钻研“十二星次”。笔者举例的意思,是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氏族(原始部落)为什么用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来作为部族对外的命名?

这只能够有一个解释,这个部落与天文有关。

娵訾氏——这个部落,他们的长处,就是擅长观测天象。娵訾,所对应的时刻是亥时,半夜三更,属于“阴”而不是“阳”。因而,这个部落在观察天象之中,是以月亮为观测对象,即所谓的“占月”,而不是“占日”(擅长占日的是另外的部落)。

帝喾从这样的一个占月的部落迎娶了一位女子,她的名字叫做常仪。

在《山海经》里,至少有三处提到帝喾的这位次妃:1、“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南经》)。其中说到的“羲和”,指的就是帝俊(帝喾)之妻。2、“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大荒西经》)常羲,也就是上一段中的“羲和”,明确指出她是帝俊(帝喾)的妻子。3、“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大荒南经》)说得再明白不过,娥皇,仍然指出她帝俊(帝喾)的妻子。

《山海经》中所言:“有女子方浴月”(前面第2条),“浴月”,是指在观月之前的净身仪式。上古将月亮视为月神,观测之前是要进行净身的。帝俊(帝喾)将观测月亮这一项重要事情,交给了第四位妻子进行管理或者操作。

帝喾娶4个妻子生三个著名儿子,可为啥要让最小老婆去礼拜月亮?

常仪

有现代人会问:观测月亮干什么?

“生月十有二”。目的很清楚:制定历法。

观测月亮制定的历法,被叫做“阴历”(月为阴,日为阳),后世叫“农历”。

常仪是制定历法的一位大师,因为她来自观测月亮的娵訾氏部落,从小受到熏陶!

如此推测——阴历应该是常仪发明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