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爸爸妈妈,我是否还没有你的手机重要?”

“爸爸妈妈,我是否还没有你的手机重要?”

被忽视的孩子,内心到底有多痛

看过一个奶粉广告片,颇受震动:

儿子让妈妈看自己制做的玩具,妈妈正跟闺蜜煲电话粥,对儿子说:“乖,自己玩,啊!”儿子又让爸爸陪玩,爸爸目不转睛盯着手机说:“别闹!”

女儿让爸爸陪搭积木,爸爸一边看手机一边敷衍,结果把房子弄倒了。于是女儿说:“我想做你的手机!”爸爸惊问为什么,她说:“你只爱手机,不爱果果。”

旁白道:总以为你一个人就会玩得开心,总以为和你说说话就足够了,你却在我们的“以为”中渐渐长大;总以为每天陪在你身边就够了,你却在我们的“以为”里习惯孤独。

是啊,“陪着”不等于“陪伴”,因为刷手机而“身在心不在”的父母们有没有想过,当你拒绝和敷衍孩子的时候,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爸爸妈妈,我是否还没有你的手机重要?”

手机是个“强大”的东西,现时代的人们已然离不开它,而它也正充斥着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亲子。

有调查显示,当今有95%的成人会把零碎的时间用于社交软件、网购、看新闻以及影视剧,85%的家长承认孩子爱玩手机是受自己的影响,57.5%的家长会因为玩手机而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

我有个朋友,她特别讨厌她老公和她呆在一起时看手机,两人经常为此吵架。这让她想到小时候她妈妈经常出差,她只有和爸爸呆在一起,爸爸是工厂的技术员,平时特别爱学习,他眼里只有各种图表和满书架的书,对她则是诸多冷漠和敷衍。她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必竟爱学习的爸爸不是坏爸爸。

但很奇怪的是,她很害怕“面无表情的脸”,这会让她想起爸爸的脸。有时,她和她老公说话而他并没有反应的时候,她的愤怒简直像火山爆发一样强烈。

我很理解。那个时代并没有手机,但造成的忽视,其感受却是一样的。那是什么感受呢?虽然我看得见你,但是我们之间隔着透明而厚重的玻璃墙;我想伸手触摸你,却只摸到冰冷和坚硬;我多想我们之间有一架可来可去的桥,而你压根就不想踏上来。

没有哪个孩子不殷切盼望父母的关注,而且孩子越小,就越能感受得到父母的重视与真心,这将使TA们获得安全与价值感;但当一腔热忱被冷水浇灭,渴望贴近的心灵被强行拉远,这样的遭遇所制造的感受将成为TA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爸爸妈妈,我是否还没有你的手机重要?”

被忽视的孩子也会学会玩手机,管不住孩子,就容易引发亲子危机

现在的小孩子都特别聪明,你不难想象一个一两岁的孩子仅凭观察父母的动作和神情,不用刻意去教,就知道手机怎么打开,简单的游戏怎么玩。我有一个小侄女儿,她八个月的时候就能分清她妈妈的智能手机是靠“点”和“划”的,而她奶奶的老人机则是靠“按”的。

当孩子感觉孤独的时候,环境会教TA学会怎样不无聊。

孩子玩手机没有什么自律性,需要家长给予边界。但这个边界怎么个“给”法,却是亲子关系的关键,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亲子危机”。

不乏有这样的新闻:父母禁止孩子玩手机,孩子与父母恶语相向、大打出手;更有甚者,愤而跳楼,徒留下伤心欲绝的父母悔恨终生。

前段时间,写金庸的六神磊磊有一篇文章里提到,有人指责他不应该给抖音做广告,因为“抖音会毁了孩子”。他说:智能手机本身就毁孩子,因为它根本就不是给孩子用的!上面那么多乐子,大人可能都管不住自己,何况是孩子?然后他举了一个例子:

住在美国的一个朋友,规定她家的俩孩子每次玩十分钟ipad,但是时间到了,大孩子不情愿,因为弟弟玩的时间多;小孩子也讨价还价,意思是姐姐停他就停。她作为妈妈,是这样讲的:弟弟玩得多是因为他今天洗澡的时候表现好而被奖励的,现在时间到了,你们都关掉。

六神磊磊继续写道:她(妈妈)能管得住渠道,管得住时间,并且有对孩子说不的能力和威信,你有对孩子说不吗?孩子服管吗?如果答案是否,却抱怨社会毁了你孩子,这不是甩锅吗?

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也许手机可以危害很多人,但它不会危害享受它的便利却“不被它便利”的人!

“爸爸妈妈,我是否还没有你的手机重要?”

毁掉孩子的不是各种app,而是不自律。让亲子关系出现危机的也不是手机,而是父母本身的“内在权威”没有建立起来。

“内在权威”是说个体对外在权威比如父母、老师等的内化。发展心理学认为,人在第二个阶段,即2-3或4岁,是对规则的诉求期。此时的幼儿可以走稳,会尽量使用自己的身体资源向周围去探索。但TA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又是危险的或因其他原因而被禁止的。

如果父母忽视“爱的教育”——说明一件事情为什么不能做、什么时候就可以做了,而只是粗暴干涉——我说的你必须听, 没有为什么。孩子就会认为权威是对TA的限制与打压,而不是保护与支持。那么TA就不会相信权威,要么对着干,要么敬而远之。

当一个人不能遵循外在的规则,表现在内在,TA也不能遵循自己的规则,因为TA没有规则。没有外在的“被约束”,也就没有内在的自律。

许多父母都是缺乏自律的,这不仅表现在不能以身作则,还表现在不能给予孩子边界: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什么时候不可以,不可以又是为什么;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哭闹,不能做到“温柔地坚持”, 一切以情绪为原则,而不是以事理为原则,亦即没有威信。这才是亲子危机的根源。

“爸爸妈妈,我是否还没有你的手机重要?”

手机横行的时代,我们需要策略不让关系失联

虽然大环境如此,但如果我们不让手机成为洪水猛兽,它就绝对不会危害我们以及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我觉得有以下方法可以尝试:

  • 家庭成员一起商量玩手机的时间长短及起始点,不能哪个人说了就是“铁律”。

这样,意见的一来一往就变成了情感的桥梁,孩子会觉得“在某一范围内,我也有权利和能力决定自己的事情”,这会让TA产生笃定感,而不是难以言说的焦虑。

  • 观察孩子都用手机干什么,玩游戏还是看小说、看视频等等,并及时与TA讨论。

这一方面可以防止TA接触不适宜的内容,另一方面,孩子都是很敏感的,TA一定能够觉察出你对TA用了多少心思,也许TA很乐意与你分享自己的所思所得。

我爱人有个队友,在这方面就特别有头脑。他家女儿原来总是因为玩手机游戏而与妈妈产生冲突,他就买了一个游戏机,在电视机上需要两个人才能玩的那种。他每天陪玩半小时,其他时间不给手机,女儿完全同意。

  • 不能玩手机的时间,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必有愧疚。

我的某个来访者,她有个三岁的儿子,每次儿子要手机,她一方面担心对眼睛不好,另一方面还会质疑自己:不就是玩个手机吗?给他玩就好了嘛,为什么总是让他难过!她因此陷入冲突中。

这不过是她没有得到满足的内在小孩向外的投射,愧疚是虚的,毫无作用,她必须学会一种不带敌意的坚持,然后让儿子去适应她的坚持。

  • 制定零手机时间,专注陪孩子。这可以作为一个仪式感的内容。

有人说,仪式感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可以更用心地去生活。我非常喜欢这个说法。我觉得仪式感就像生活的框架,有“结构”在那里支撑着,一切就都是稳定的、有迹可寻的,我们不会被失控和恐惧所埋没。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我想不出还有比获得父亲的爱与保护更强烈的青少年需要。

网上更是流传着这样一句点睛之笔:能赚钱的男人没什么了不起,会带娃的爸爸才值得珍惜。

什么是会带娃呢?这不在于你给了孩子多少你认为“好”的东西,而在于你给了多少TA认为“好”的东西。孩子认为什么才是“好”呢?无非是当TA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及时出现在TA身边;无非是你不拿“没时间”、“别讨厌”这样话语来敷衍,而是对TA倾情关注。

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是一个“生动”的父母,这大概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收到的最有价值的“礼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