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林则徐晚年为何提倡种植鸦片?

雲绯


古医学巨大著《黄帝内经》中有一个说法叫以毒攻毒!实际上,连久治不愈的癌症,也能以“毒蛇液”等巨毒入药治疗,近代作家张爱玲的姑姑癌症后,就是靠毒蛇液治疗得以延长寿命。

晚年,以禁烟闻名的林则徐,提倡大面积种植鸦片,用的就是“以毒攻毒”之法。这一招如果成功了,可以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不成功,那就叫:作大死!


最初,林则徐提出此法时,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林则徐“老糊涂”了。直至今天,因为这个决定,无数人对林则徐依旧有着很深的误解。但这一切结果,林则徐在寄出那封信时,已经有了心理心理准备。

1847年,在林则徐过世前三年,林则徐接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信是一位在职的官员写的,信中该官员问“如何才能改变目前国内的困境呢”?

时年已62岁的林则徐想了很久后,提笔给他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原文摘录如下: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

这话翻译成白话文的大意就是:我(林则徐)恨的是国人只抽洋烟而不抽土烟,导致白银外流,我提议在国内种植鸦片,以阻止国内白银外流……


林则徐的思路是:以国产毒品对抗进口毒品,至少还能挽回经济上的利权。说不定,还能间接促成“禁烟”。

于是乎,很快,朝廷就默许了这一提议,鸦片的种植区域,从云贵川等地,迅速扩展到全国,美丽动人的罂粟花在全国到处开放。

再于是乎,中国“山寨”的鸦片已经华丽的赶超洋烟,挤占了英国殖民者的份额。

但此举毕竟是“以毒攻毒”的险招,很快,此法虽阻止了白银外流,但因为鸦片烟越来越多,林则徐预感“鸦片对中国人身心的最大残害”即将来临。可以想见,一心为国为民的林则徐心里的“痛”该是多么入骨。

1850年,林则徐带着遗憾突然离世了。或许,如果林则徐能多活几十年,他将会含笑离开,因为:林则徐死后的第32年,即1882年,因为全国大范围种植鸦片,大清国实现了鸦片的自给自足,并开始出口返销至欧美。最终倒逼英法等国开始主动提出禁止鸦片贸易。
图为种植罂粟


1906年9月20日,光绪帝明降谕令,宣布严厉禁烟。1908年3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禁烟条约》。

自此,中国的禁烟真正走上了正轨。世人可知:这一切背后,至始至终,全是林则徐的良苦用心啊!他,无论禁烟还是鼓励种烟,看似截然相反,实际却:从未变过初心啊!



记者李满


说起来,这倒也是事实,林则徐公晚年的确是提倡过种植鸦片的,他原话是这么说的: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

意思大概是国内种植罂粟亦无不可,我所恨的是国人只抽洋烟而不抽土烟。如果我们种出鸦片比外国便宜,谁愿意舍近求远?让银钱在内地自相流通,也无大碍。

这段话的确是林则徐说的,而且是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之后很多年说的,听起来的确让人惊讶。

林则徐之所以这么说,实在是出于无奈。

当年林公向皇帝建议禁言,是基于两点原因:1.鸦片摧残国人身体。2.鸦片造成中英的巨额贸易逆差,导致严重的白银外流。

对于满清政府而言,第二点比第一点更重要,所以清政府支持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林则徐虽然是所谓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但其实受时代局限,他对英国的了解也是非常少的。一场禁烟导致了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的惨败,是林则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晚年的林则徐,面临的局面是——禁烟已无可能,鸦片基于摧残身心,让白银大量外流。

在这个基础上,林则徐只能尽力减少损失。那么就由中国种植鸦片,既然禁烟不可能,就干脆让中国人自产自销,总好过白银外流,把钱让外国人赚去。

基于如此思想,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中国开始种植鸦片,最早从西南云贵一带种植,后来迅速流传到西北陕西甘肃。在小说白鹿原中,当地的农民们广泛的种植鸦片,因为鸦片带来更多的利润。

农民们不知道,大量种植鸦片导致粮食产量骤减,后来陕西的大饥荒,主要原因就是广泛种植的鸦片烟。

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烟土不仅能自产,甚至能外销,反杀欧美东洋市场,真是讽刺。民国政府一直的禁烟运动形同虚设,鸦片有增无减,甚至成为了军阀军费的最主要来源之一。黑帮、军阀、地主等等都将鸦片作为重要财源,农村的地主,有了点积蓄就在镇里开个烟馆。上海的黑帮,用货轮来运送进出口的鸦片。中原的小军阀们,更是公然用军队保护鸦片贩运,整个中国已经成了毒品的世界!

鸦片的禁绝,要等到建国后才真正实现,一部中国禁毒史,其实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小约翰


中国近代史以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鸦片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具有特殊的认知意义。

众所周知,林则徐是当年力主禁毁鸦片的民族英雄。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晚年的林则徐却转而提倡国内种植鸦片!

请问这是事实吗?是的,这是历史的事实。


先来说一下鸦片问题的来龙去脉。道光时期,虽然鸦片在国内的不断泛滥,“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句话算是点醒了道光皇帝。

从字面意思看,道光关注的主要是两点,一是鸦片导致白银外流,二是鸦片导致军队素质下降。这才是道光决定禁烟的主要动机。

当然,包括道光皇帝、也包括林则徐等严禁派大臣在内,他们也不是不关心老百姓的身体素质,但这可能是放在第三位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因为战事的失利,林则徐一度被贬谪新疆。道光二十六年(1846)七月,林则徐被重新启用出任陕西巡抚。

次年,署理江西抚州知府的门生文海致信林则徐,其中请教如何防止白银外流一事。林则徐在回信曰: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

从这个意义上说,林则徐虽然仍旧反对鸦片,但鉴于禁烟事务的复杂性,其不得不做出让步,并以本国自产的方式来抵制外来洋烟。

这大概就是经济学上说的“进口替代”政策吧!

客观地说,毒品问题一向是国内外社会的顽疾痼疾,以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尚难有办法彻底根除,更何况控制力如此低下的晚清社会。

既然彻底禁绝完全做不到,只好用自种鸦片、降低价格的方法来排挤外来鸦片,这于道德伦理乃至法律都是说不过去的,但只能说是当时次选的方法。

事后证明,国内种植鸦片确实“成效斐然”,到1880年代,价格低廉的国产鸦片已经成为主流,白银外流问题得到了遏制,而且鸦片税收甚至成了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银钱问题的背后,却是以更多的人吸食鸦片作为代价,这却是令人值得深思的!


坑爹史册


其实这和当时历史背景是很有关系的。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乃至整个欧洲对于鸦片是个什么态度呢?

答案很可能让你很吃惊,在19世纪,鸦片在英国竟然是每个家庭的常备药品,头疼脑热,发烧感冒,呕吐腹泻,失眠多梦,来一发鸦片瞬间就能好,谁用谁知道。

当然,当时英国人用的是鸦片酊,一种把鸦片溶于酒精再加入其他混合草药的制剂。口服使用,并不是抽大烟。

当时鸦片在英国普及到什么程度,街头巷尾随便小商店都买的到。我给大家看几张当时英国街头的广告,大家感受一下。

温斯洛夫人的舒缓糖浆,最古老,最安全和配方,让您的婴儿快速入睡。现在大减价啦!快来买。(成分是鸦片,酒,和氨水)


维多利亚女王以及其他皇室成员强烈推荐的"皇家婴儿保持剂(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女王强烈推荐!!!还不快来买。


1849年英国杂质上的插图,"鸦片,穷人孩子的私人护士"。

所以鸦片在英国是太正常不过的普通药物和商品了。

而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没把这个当做药物,而是娱乐毒品,也就是大烟。从嘉庆王朝开始,清朝的统治者就认识到这个东西的危害,并且开始禁烟。

从某种程度上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也有这种文化上的不理解的原因。

再林则徐的眼里,鸦片这东西是邪恶的东西,谁买就应该抓起来。 而在英国人的眼里,这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商品,我们国家大街小巷都在卖,你最多算我走私,凭什么抓人?

但是后来的发展也是非常有趣的,不要总认为历史像电视中宣传的那样。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用大烟来迷惑中国。

实际上发生的是,中国和英国交流越来越多之后,英国人发现中国人抽大烟确实好玩,我们怎么没想到这种玩法,什么鸦片酊,弱爆了好吗! 于是中国大烟馆迅速风靡英国乃至欧洲。

给大家看看当时英国以及欧洲的情形,感受一下:




英国烟馆


法国烟馆

美国烟馆

大家注意到欧洲以及美国的烟馆,基本上都是中式装修,以及有中国人打扮的服务生了吗,赤裸裸的文化输出有没有。

而此时的林则徐,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失败,开始认真学习外国文化科,了解西方,找人翻译外国书籍。著名的介绍西方的书籍《海国图志》,有很多资料就是林则徐找来的。

再越来越了解西方的情况下,林则徐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既然国人这么爱抽大烟,洋人也这么爱抽大烟,我们一堂堂农业大国,为啥不自己种点来赚钱呢。

当然,这都是一百几十年前的事情,请不要用今天的眼光来批判。最终欧洲各国也也开始认识到鸦片的危害,开始全面禁止鸦片,包括药用鸦片。世界上对反毒品的努力也越来越大,禁止鸦片以及鸦片衍生毒品的努力现在已经获得很大的成果,今天人类正在共同努力打击新型毒品。

古代人有他们的局限性,科学,教育那个时候都还不发达,比较蠢笨有情可原。但是今天你要是还沾染毒品,那就真是愚蠢的不可救药了。你难道不觉得你应该比一百几十年前的人更进步,思想境界更高吗?

总之,珍惜生命,远离毒品!!!!这绝对没错。


shawn25


以虎门销烟青史留名的林则徐晚年提倡种鸦片,这样的历史事实想必会“伤害”很多人对民族英雄的朴素情感。

要把这事聊清楚,聊释怀,得从林则徐为什么要虎门销烟谈起。

1840年代前,到处殖民掠夺、殖民贸易的英国人在和大清国做贸易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很大。英国人发现,除了钟表这类可有可无的玩意,他们根本拿不出天朝子民们需要的东西,相反大清国的茶叶、瓷器、丝绸却越来越受欧洲人的欢迎。

有进没有出,每年好几百万两白银的贸易逆差让英国人苦不堪言。为了扭转此种困局,英国人随后歹毒地想到了鸦片烟,既然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那就索性来了沾上就甩不掉的。

就这样,“阿芙蓉”成了大清子民的成瘾之物。

如果说,起初的鸦片贸易,英国人是为了扭转贸易困局,但在暴利面前,再文明的商人也会变成罪恶的强盗,所以当鸦片烟在大清国风靡起来后,不道德的贸易很快就演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掠夺,而掠夺的背后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残害。

简单说,钱被弄走了,人还让彻底给废了。

任凭那是个怎么闭关锁国的时代,国库空了,兵士扛不动枪了,再昏庸无能的君王也得醒,所以,在面对“无可筹之饷,亦且无可用之兵”这一不日之局时,1838年满清朝廷立下彻查鸦片的基本国策。

但警醒不代表清醒!对于怎么清除鸦片之祸,可以说整个大清国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两眼一抹黑地妄动、盲动。

那是一个需要放眼看世界的关键时代,而大清国的上上下下却无一不浸泡在古老中国的老陈汤中,什么在引领着时代?什么在决定着时代?强者横行的真相是什么?弱者周旋的智慧又在哪里?

这些,大清国没人知道。

全部都是愚昧无知、妄自尊大的天朝上国思维,包括虎门销烟时的林则徐。

当下,对林则徐虎门销烟是英雄壮举,还是误国愚举?很多人有争议。

究竟该如何评价,还是先来看看林则徐上任后具体是怎么干的?

领受道光的皇命后,林则徐赴任广州后手段可谓是强硬十足,不深究,不细查,不谈判,随即下令对境内的鸦片商贩“入即正法,船货归官”。

因为手段强硬,行动迅捷,朝廷很快从英国鸦片商贩手中缴获了两万多箱鸦片,并在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沙滩掘池一把火烧了。

正是因为有这铁拳捣毁沿海烟毒的壮举,更主要的是虎门升起的那股浓烟太振奋人心,因此林则徐成了我们的民族英雄。

但以暴制强真的算明智,算英雄吗?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短时间内的确获得了举国赞誉,官声也是如日中天。但好景不长,一年后遭受损失,或者说找到暴力借口的英国人就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的国门。

大刀长矛对抗洋枪洋炮的结果可想而知,大清开埠通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有人说,这是林则徐鲁莽无知一手造成的,禁烟没错,但他这烟禁得毫无智慧,实属毁了芝麻丢了西瓜。

针对此种说法,在此想表达一种看法,这是不是用当下的眼光来苛求古人呢?是不是用当下的意识、常识、手段来衡量一个刚直不阿的封建儒家士大夫呢?

诚然,林则徐在禁烟一事上的确有重大瑕疵,他对当时世界格局、游戏规则都缺乏基本了解,所思所想所为尽是天朝上国妄自尊大的那一套,以为用对付愚民的那一套就能彻底整治强横的帝国主义。

然而,昨日哪有今日诸葛亮!

在那个年代,又有谁能那样站出来,并一定比林公强呢?

不管干臣、清流、庸吏,哪一个不是双眼紧闭之人呢?

所以说,指责林公的人是另一种偏激,上升到哲学层面,这就是以超人攻击常人,属于另一种不切实际、妄自尊大。

但也必须承认,在我们的朴素历史观中,对如林则徐这样的历史人物在认知上也存在一刀切的问题,只能好,不能灰,不能坏,即便有灰坏的一面,也必须一刀砍掉。

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尊重。

人是有本质的,英雄也不例外。就说林则徐,本质上他首先忠的是君国,其次才是心系黎民百姓。所以,他禁烟首先想的也不是救病夫草民,而是为了阻断白银外流以及保全大清的基本国防力量。

不是纯粹的高尚,但足以称得上心系天下。

有了这个认知,再看林则徐晚年提倡种植鸦片,一点不显得突兀,更不会有颠覆之感。

林公最值得后世尊重不是因他而燃的虎门浓烟,而是他后来的痛定思痛,知耻后勇,敢于睁眼看世界。

痛定思痛让他不再如昔日那样愚昧、偏激,他变得很务实,正因为如此,当朝中有人问他该如何对待鸦片这一毒瘤顽疾时,他才会说出这样的看法——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畅通,如人一身血脉灌注贯注,何碍之有?”

这是高大上英雄该有的想法吗?

虽然不是,甚至不道德,但在当时的局面下,谁又能说这不是务实有效之道呢!

事实上,正是在林则徐的倡导下,自1860年开始,云贵川开始试点种植鸦片,然后迅速向全国扩展开来,截至1882年,达到了什么样的局面呢?大清不仅实现了鸦片的自给自足,并且开始向欧美返销。

最终,铁腕虎门销烟没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终止洋人对华鸦片贸易,让这一办法办成了。

这一切,林则徐没看到,但没看到也是他最好的结局,因为这并不值得欣慰!

因为黎民百姓还在受毒害。


黑句本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

这是林则徐晚年在给好友的信中提到的观点,很多人认为这是林则徐提倡种植鸦片的证据,实际上却是一种无奈。

鸦片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由于鸦片有麻痹神经的作用,所以长期以来鸦片都被用于治病救人,唐朝时期就有从中亚波斯等地进口鸦片的记录,那时候称之为“阿芙蓉”。

到了明朝,鸦片亦被当做贡品进献给大明皇帝,据说喜好修仙的嘉靖,在长期服用的丹药中就含有鸦片,并将其命名为“福寿膏”。

到了清朝在对外贸易中,由于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在欧洲市场非常受欢迎,但是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却没有市场,于是英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中。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他们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以谋取暴力,早在雍正时期就发现苗头不对,于是雍正七年清政府颁布了禁烟令,对于私自进行鸦片贸易的予以严惩。但是禁令并未能有效遏制鸦片的流入。

到了道光年间,由于数十年的鸦片走私造成了清政府大量白银流出,同时国人吸食鸦片者越来越多,很多人遭受毒害,于是就有了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以钦差身份到广州禁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使得中英关系非常紧张,展示一触即发。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鸦片贸易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以“洋药”形式得以进口,鸦片得以在中国泛滥。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后成为了替罪羊被革职,满怀忧愤的他才会在给朋友的书信中说到了文章开头那些话,因为林则徐和魏源是好友,或许他领悟到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自产自销鸦片无异于以毒攻毒。

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国内多地就已经开始种植鸦片谓之土烟,很多人甚至放弃种粮。这样的做法虽然对于白银外流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大量的鸦片种植使得鸦片价格降低,吸食鸦片的人逐渐转为社会底层的人,造成了更大的危害。

大量种植鸦片的后果林则徐不是不知道,之所这么说皆因清廷软弱,无力阻止鸦片贸易,为了维护大清统治,鼓励种植鸦片实是无奈之举。


一点点历史


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史第一位睁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被付与太多的光环。其实他身为满清的官员,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根本不可能象我们一样站在历史高处看待问题。林则徐至死至终都是为满清朝廷着想,刚开始提倡禁烟,也是因为考虑到鸦片的泛滥造成国内白银大量外流,国库空虚。这与未引进鸦片时,国内丝绸,瓷器,茶叶的大量输出,白银大量涌入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禁烟这是不得已的选择。况且鸦片还掏空了士兵们的身体,造成士气低落,没有战斗力,整天病央央的。因此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防止白银外流,重振清军士气,因此禁烟势在必行。因为自己率先提出,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和重用。被派往广州禁烟,结果虎门销烟,惹恼了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发动了鸦片战争。随着战争失败,鸦片不仅没禁成,反而更加泛滥成灾,同时还签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道光皇帝一怒之下,罢免了林则徐的官职。林则徐也为此懊恼不已。后来他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既然打不过人家,禁止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鸦片倾销,而中国人又离不开鸦片,那么唯有自己种鸦片,号召中国人买自己种的鸦片,而不买洋人的,想以此阻止白银的外流,迫使洋人放弃向中国倾销鸦片。于是在林则徐的倡导下,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作为试点,后全国迅速普及扩展,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大清国居然实现了鸦片的自给自足,而且开始出口返销至欧美。最终倒逼英法等国开始主动提出禁止鸦片贸易。所以说对于历史人物,我们要辨证的对待,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只有站在当时以他的角度来看,可能会更真实可信。


乐乐爱收藏


林则徐是真心禁烟的,而且不仅仅是他,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几个皇帝,也是真心禁烟的。

世界上第一个禁烟令,是雍正颁布的。雍正规定,不准销售鸦片,违禁者枷号一月,发配充军;私开烟馆者,首犯判役刑监候,从犯杖责一百,流放边疆。这个禁烟令,确实很严厉。

(鸦片战争)

乾隆年间接着禁,不听话的就流放,还曾经烧了1000箱鸦片。

嘉庆皇帝也很重视,不仅收缴鸦片烧毁,对民间大力打击。他还对皇宫内的侍卫和太监专门颁布严格条例,禁止吸食鸦片。

到了道光皇帝的时候,内地种植鸦片已经很猖獗,他严厉打击种植、贩卖和吸食鸦片的行为,条例非常细致严格。



为什么要这样呢?

很简单,大家都看到了长期吸食鸦片的后果。

所以,林则徐才会说:“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几无可以充饷之银。”

统治阶层和有些官员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鸦片带来的两大危害:一是残害吸食者的身体,二是财富的流失。这两大危害对于清廷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但是,就算几位皇帝连续禁烟,严刑峻法,依然没用。

因为鸦片的利润实在太大,英国的鸦片商人费尽心机的输入鸦片,并且大肆贿赂官员,形成了从上到下,覆盖全国的鸦片贩卖网络。

(吸食鸦片)

大的官员就不说了,他们拿到的最多,疯狂敛财。就连最基层的兵丁,都能通过鸦片贸易赚大钱。

比如嘉庆年间的广东,鸦片船进来之后,官府会派人前去“查验”,拿到贿赂之后,立刻放行。很多缉私官兵的收入“得自月饷者十之一,得自土规者十之九”。意思就是这个普通官兵的收入,“工资”只占了十分之一,剩下都是鸦片贸易者的贿赂。

1826年,两广总督李鸿宾设置了很多缉私船,严查鸦片贸易。但是,缉私船“每月受贿银三万六千两,放私入口。”

贩卖鸦片的人越来越多,吸食鸦片的更是夸张。于是,禁烟成了一纸空文,谁都没有办法。尤其是外国势力的强大,夸张的时候甚至武装走私鸦片,怎么办?清廷已经没招了。

这一点,林则徐也是看在眼里的。



所以说,看明白现实,林则徐是无奈的。他是禁烟英雄,这一点无可置疑。但是全面禁烟已经是痴人说梦了,退而求其次,既然无法阻止人们疯狂吸鸦片,只有想办法别让白银大量外流。

(吸食鸦片)

所以,林则徐晚年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畅通,如人一身血脉灌注贯注,何碍之有?

高价买外国人的鸦片,白花花的银子给人家,还不如自己种植,更好一些。

与其说是林则徐提倡种植鸦片,倒不如说是对鸦片毒害的最后挣扎。



其实,林则徐说这话的时候,鸦片已经遍布全国了。

(种植鸦片)

林则徐1839年在广东禁烟的时候,全国已经是“遍栽罂粟,熟练成土”,贵州巡抚贺长龄上奏折说:“黔省民、苗杂处,多有栽种罂粟熬膏售卖之事。外省奸商,每于栽种出土之初,亲来看估,预付银两……各州县地方栽种牟利者,尚不知有几。”

民众为了巨额利润,甚至不种粮食了,“废田而种罂粟”。早在1831年的时候,种植罂粟已经扩展到了广东、湖南、云南、四川、甘肃、山西、陕西、浙江、福建等省,廉价的土烟,早就遍布全国。

所以,林则徐也是无奈啊,怎么办呢?事实就在面前,一个人根本无法抗争。

说林则徐提倡种植鸦片,有点冤枉他了,当时全国都种上罂粟了,无奈啊!


七追风


学医是救不了人的

这是身处于那个时代,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中国的时候,经常会得出来的这么一个结论。

你拯救一个人的肉体又有怎样呢?这个人的思想仍然是愚昧的人,你就算苦口婆心的劝她压片是损害你的身体的,但是他仍然还是要抽鸦片,你有什么办法呢,到时候你被人说成了,你是不是看我抽鸦片抽得太爽了,你嫉妒我,你说什么去?

所以林则徐在晚年基本上放弃了从人的本身上去思考,而是从国家利益上去思考。

当初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的时候说的很清楚。要片,再抽下去,中国人的身体将越来越吃不消,到时候中国将没有可以做站的士兵将没有可以用来使用的营养,当时林则徐是考虑到平民老百姓的身体原因的。

可是问题是什么?他去禁鸦片,他帮平民老百姓把这些鸦片给消回来,结果英国人打上来,中国军队打不过所有的罪责,全部轮到林则徐一个人头上去顶,底下老百姓敢说一句话吗?不敢什么话都不敢说。

就好像当初袁崇焕拼死拼活在北京城下作战,打退八旗子弟,最后迎来的结果是什么?皇帝一说你这个人谋反,然后拉出去凌迟处死的时候,底下的老百姓那叫一个高兴啊(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像过年了一样,全都站在底下,袁崇焕生上美割下来一块儿肉,底下的老百姓拍手称好,然后一直在那抢那块儿掉下来肉,吃掉,嘴里面是鲜血直流。

学医救得了那个时代的人吗?鲁迅给了答案了,完全救不了,无可救药。这就是封建时代在底层的老百姓的可悲和无奈。

那最后,我不需要考虑这个人本身究竟是怎样,我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我该怎么做,我自己种鸦片,然后贩卖出去,我肯定能够挤得掉英国人贩卖的那个鸦片,这样国家有钱了,国家通过种鸦片可以获得很高的利润,只能说底层老百姓的死活,学医救不了人。

说实话,林则徐最后这个做法也纯粹是无奈,没有办法,你靠底层老百姓自己的觉悟来弄这个东西,完全没得救,必须要有人来带领他们打碎掉原先封建主义的那种迷信,才能够把他们从那种深渊里面拉出来,否则你去救他,他还以为你是在害死他。

所以我们一直在说孙中山先生伟大他的伟大在于什么他打破了之前人们认为无法救和中国人这个怪理论,他对抗整个旧时代,得到了一个时代的人的认可,要知道这条路艰辛无比,荆棘丛生,孙中山能独自一个人把这条路走完,就对得起国父这个称号。


漩涡鸣人yy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件事,林则徐禁烟不是为了那些吸鸦片上瘾的大烟枪的身体考虑,而是为了国家的未来考虑。

在许多书籍中,林则徐的形象都是一位大义凛然、义正言辞的禁烟英雄,人们很难将他跟提倡种植鸦片扯上关系,但事实上他就是提倡了,原因在于他对鸦片的看法。

鸦片,是用罂粟果的汁烘干制成的,可入药,具有安神、镇痛等多种效果。在公元七八世纪的时候,罂粟作为药材从印度等地传入中国,但进口量很少,本土并不种植。

鸦片逐渐泛滥,是在晚清,原因跟烟草有关系,虽然烟是当今中国最常见的东西之一,但其实它是舶来品,而且来的时间不算早,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将原产于美洲的烟草带到了东南亚、日本等地,随后烟草一路经菲律宾进入中国东南,迅速遍及南方,一路经日本进入朝鲜,在进入中国东北,很快传播至北方。

烟草的蔓延一度使得统治者担心,不论是崇祯皇帝还是皇太极等,都曾下令禁烟。在禁烟期间,鸦片成了烟草的代替品,但显然,它的成瘾性远大于烟草。

鸦片在清朝民间逐渐流行开来,但由于来源的稀少,并不快。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清朝官员黄喻普首次记录吸食鸦片的具体过程,并断言除了杀掉吸食鸦片者,否则根本无法戒除。

清朝发现的事,英国也发现了,当时清朝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英国白银流入中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以牟取暴利。

英国的目的很轻易地达到了,中英贸易形势逆转,中国白银流向英国。清朝为此屡禁鸦片,然而效果微乎其微,因为清朝自己的官员就有不少吸鸦片的。

长达二十余年的鸦片走私给清朝带来巨大影响,白银大量外流,国人呈现一种病怏怏的状态,已经关系到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会登高疾呼抽鸦片危害生命进行禁烟之战?不会,林则徐不信佛,不普渡众生,不关心大烟鬼的身子,他关心大清的银子和未来,他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上写的是“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明确说明不禁言的危害,是没有强壮的士兵和足够的银子,国家还有何未来。

在林则徐等禁烟派的劝说下,清朝开始了禁烟,然后鸦片战争,清朝战败,林则徐被诬陷贬到新疆。

林则徐关于种植鸦片的言论出现在1847年,离他去世只剩下三年,林则徐因病赋闲。某一天,林则徐接到一位在职官员的来信,该官员在信中询问如何才能改变国内的困境,林则徐的回答是: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 ”

意思是说种鸦片不妨事,我林则徐恨的是国人只抽洋鸦片而不抽土鸦片,导致白银外流,如果国产鸦片比洋鸦片好,谁不愿意买国货呢?还能阻止白银外流。

也就是说,此时的林则徐已经明白,强硬禁烟不行了,为了阻止白银外流,不如换一种方法,以国货对抗洋货,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抽谁的鸦片不是抽,银子还在国内。

禁烟禁酒禁鸦片,这在人民大众的层面上,是禁欲与纵欲的伦理斗争,但在统治者面前,视角大不相同。

只要整个社会的底线没有崩塌(即所有人都吸鸦片了),统治者并不嘱意那些堕落者的吸鸦片行为,他们关注的是随之带来的国家稳定性问题。太多人吸走私鸦片,钱没了、人没了,严重威胁经济国防安全,所以要禁,禁不了,那就换种方法。

这个言论是林则徐私下的见地,并没有上禀,而他自己也没有时间去实施了,三年后,重病缠身的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不过他的设想却成为了现实,美丽动人的罂粟花在全国到处开放。

很快,国货鸦片赶超洋鸦片,挤占了英国殖民者的份额。到1882年,大清国实现了鸦片的自给自足,并开始出口返销至欧美。

英法等国也不缺少吸鸦片的,所以他们也开始禁烟,在没有列强开战的环境中,他们逐渐建立了禁止鸦片贸易的国际协定。1908年3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禁烟条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