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看長城和古堡,山西這些地方你不能錯過

長 城

長城沿線各地,偏關縣堪稱是一個最特殊的地方,是明代九邊中的“山西邊”的山西鎮總制府所在地,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縣。長城與黃河、內長城與外長城,都在偏關交匯。偏關長城景觀之豐富、地理意義之重大堪稱全國之最,曾起到“偏關蔽全晉”的獨特作用。

看長城和古堡,山西這些地方你不能錯過

水泉長城

偏關長城特點

看長城和古堡,山西這些地方你不能錯過

柏楊嶺內外長城交匯處

從長度說,偏關全境現有長城近500公里,是全國擁有長城最多的縣之一;從年代說,偏關境內長城縱跨北魏、明代,現存主要是明長城;從密度說,偏關長城分為大邊、二邊、三邊、四邊、內邊、黃河邊六道長城。一邊二邊連三邊,處處設關、步步設防,長城沿線三里一墩、五里一臺、二十里一堡,墩臺、城堡很多,城堡相望,營寨相接,形成一個非常龐大的軍事防禦體系,長城遺蹟密度居全國各縣之最;從類型說,偏關長城包括石砌長城、磚包長城、土夯長城、崖壁長城四種基本類型,涵蓋關、隘、烽、堠、墩、臺、營、寨、城、堡、望臺等各種形式,類型之多全國罕見;從現狀來說,偏關長城雖說經過了幾百年甚至數千年的風霜雨雪,至今基本保存完整,其城牆內部夯土層遵守“十尺打三尺”的原則,把十尺厚的乾土打壓到三尺厚才算合格,可見其堅固程度。

偏關長城的六邊

黃河長城相伴

明宣德九年(1434),朝廷在秦長城藩籬上修築烽火臺,從水泉營後、鴻門口往北60裡,自窯子頭墩起至小口子墩止,共計16座,到清代已廢為草地不存,這條名存實亡的秦長城在那時叫大邊,即第一道邊牆。

二邊東起老營丫腳墩,往西經水泉鴻門口、滑石澗堡至老牛灣堡止,全長約120裡,為偏關北境的明代長城。

三邊東起老營石廟山,沿境內一、二線城堡防線中間的北部山嶺上,向西抵今新關鎮柏坡村西石梯墩,沿山削崖,平地築牆,土牆夯築而成,全長90餘里,明嘉靖八年(1529)建,現已蹤跡不存。

四邊東起老營鷹窩山巨崖,沿關河南岸,在二、三線城堡防線之間,隨山踞險,修築長城120裡,向西抵達偏關城內教軍場,土牆夯築而成,至今已蹤跡不存。

內邊從老營丫腳墩起,向南撲下關河河谷,掠過老營城,跨過關河南上南堡子山,至偏關南北場村,全為紫色泥土築就。

從老牛灣折轉南下,沿黃河岸邊一直向南,經萬家寨、樺林堡、寺溝,稱黃河邊(轉邊)。

古 堡

偏關古堡遍佈長城沿線。古堡作為長城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防禦北方遊牧民族進攻、保衛中原王朝安全的重任,因此大多建築堅固,規模宏大,夯土築牆,包以青磚,形如小型城市。

偏關境內現存古堡29座、烽火臺209座,數量之多、規模之大、保存之好均為全國罕見。這些古堡,從功能性質說,有作為指揮中心的偏頭關城,有傳烽接應的草垛山堡、黃龍池堡等,有作為驛站的馬站堡,有作為重要駐兵地的老營堡,有作為橋頭堡的水泉堡、滑石澗堡、老牛灣堡,有作為內外長城交匯地的柏楊嶺堡等。從建築規模說,有面積達5萬平方米的特大型城堡,也有面積不足600平方米的袖珍城堡。從選址角度說,有建在高山之巔的,建在河谷的,建在山坡的,建在山麓的,建在黃河邊的,建在懸崖邊的等。偏關現存有名的古堡有老牛灣堡、老營堡、樺林堡。

老牛灣堡

看長城和古堡,山西這些地方你不能錯過

位於縣城西北約40公里處的老牛灣。老牛灣堡是明代重要的邊塞堡壘之一。明成化三年(1467)總兵王璽築牆,崇禎九年(1636)兵備盧友竹建堡。該堡北控黃河,南接偏關,是黃河河防長城第一堡、黃河邊牆的起始點、山西長城的最西北角、黃河與長城開始比肩並行的地方。城堡東西、南北各500米長,高7米。堡牆由夯土築成,並用磚和石頭包裹。城垣四周設馬面7個。整個城堡只在東南方設一個城門,並建有甕城。堡三面環水,一面連山,呈牛頭狀。現在老牛灣堡已廢棄,只殘存著幾座破舊的廟宇。堡南有古城堡遺址,雖殘缺不全,但整個輪廓仍清晰可辨。堡北不遠處是現在的老牛灣村。

老營堡

看長城和古堡,山西這些地方你不能錯過

位於偏關城東40公里,關河北岸,為偏關縣境僅次於偏關縣城的第二大城堡。周圍群山環抱,中間地勢平坦,其東、北兩面緊靠長城,關河又繞城南西下。從戰略位置來看,老營堡北控平魯,西銜偏關,東接寧武,軍事地位十分重要。有“生鐵鑄成的老營堡”之說。堡城原為磚砌,今磚多已拆走,只存夯土。從高大的夯土牆尚可看出城堡原來的規模。老營堡有東、西、南三門,各門皆存門額石匾2塊。東門甕城內門額石匾已風化,字不可辨;外門額石匾字跡清楚,陰刻楷書“老營城”,並署有“萬曆六年”等字。西門甕城內門額石匾陰刻楷書“晉北鎖鑰”四字,外門額石匾陰刻楷書“威望關河”四字,兩匾皆署“萬曆八年”。南門甕城內門額石匾陰刻楷書“南控雁寧”四字,署“萬曆八年”;外門額石匾陰刻楷書“保障”二字,署“隆慶五年”。

樺林堡

看長城和古堡,山西這些地方你不能錯過

位於偏關縣城西南12公里處,為明宣德五年(1429)太原鎮總兵李謙修築,因當時附近有樺樹林而得名。古堡高踞山巔,面臨寺溝,襟帶長城,總控黃河,是明代全長150裡的“黃河邊”的指揮中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明代堡內設守備1人,防守官員多達700多人,管轄邊牆82裡、墩臺42座。因為有黃河天塹作為屏障,春夏秋三季防守比較寬鬆,只有冬季黃河結冰後,為防止敵人徒步從冰面上入侵,防守才嚴密一些。清代廢棄,成為居民用地。整體結構和堡內街道廟宇佈局基本保持明清風貌,其中南門保存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