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MCtalk對話學霸君:在線教育“1對多小班化”是個偽命題

當談到未來教育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思考:“什麼是好的教育?”、“如何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如今教育行業衍生出眾多細分領域,教學內容細緻、豐富、針對性強、受眾明確。得益於AI、VR、音視頻技術的迅速發展,教育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那麼,這樣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嗎?什麼樣的教育內容是對學生有實際價值的?什麼樣的教育形式能夠真正發揮出在線教育的效果?前沿技術如何更好地賦能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

帶著這些疑問,由網易雲信發起的MCtalk“教育創業者說”欄目對話了學霸君基礎架構部負責人袁榮喜,針對在線教育的形式和教育行業的技術困境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只有1V1輔導真正發揮出在線教育的效果

袁榮喜是一個對於在線教育行業有著深入洞察的研發工程師,2015年,他加入了學霸君,正式從娛樂行業轉戰在線教育行業。在他看來,在線教育產品重要的不是其本身的產品形態,而在於學習效果。K12教育主要目的就是提分。而學霸君就是這樣一款基於人工智能、幫助學生提分的創新型教育產品。

學霸君最初主要為初高中學生提供拍照答疑的服務,後來依託“拍照答疑”先後做了“在線1V1人工答疑”和“1V1輔導”兩個產品。

MCtalk對話學霸君:在線教育“1對多小班化”是個偽命題

“目前從數據上看,1V1輔導是K12最有效果的在線教育方式,也是學霸君現在最核心的產品”,袁榮喜說道,“我個人感覺一對一輔導是真真正正把在線教育的效果發揮出來了,其他的都沒有發揮出來。”

一直以來, 大家對於1V1和小班化的教學效果爭論頗多。在《2018-2022 年 Edtech 教育科技趨勢報告》中顯示在線教育的模式會從1V1向小班、雙師等形態轉變。然而袁榮喜卻有不同的看法。

“小班課現在看起來是一個偽命題”,在袁榮喜看來,小班課中,學生們學習進度、理解能力、學習習慣以及各自需要加強的知識點的不同,使得學生無法擁有相同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因此,小班課是一個沒有被證明過“有效”的教學模式。

談及1V100的直播課,袁榮喜更是直言,“更偏向於傳統的互聯網公司玩法。對於K12教育來說是不錯的變現手段,但教育效果我是抱有懷疑的。”

近幾年在線教育行業創業浪潮掀起,眾多互聯網創業者紛紛入局。但是各家創業者的想法都不太一樣,有些人是拿互聯網的行為包裝一些教育概念,用互聯網思維運營教育產品,高舉高打,迅速擴大規模,迅速變現。然而有些創業者是在關注教育的本質——如何提高學習效果。

“學霸君是家真正做教育的公司,我們所有的產品都是圍繞提高在線學習效果來打造的。”袁榮喜反覆強調。

解決教育行業技術困境,不要忽略技術的落腳點

在線教育領域的音視頻技術是非常特殊的,它的要求比娛樂行業要高得多。

因為教育的過程是人處在學習區的過程,在1V1在線學習的過程中,音視頻出現卡頓、中斷和超時等問題都會使在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K12其中一方是未滿18歲的學生,這將使這類問題雪上加霜,音視頻一旦出現問題,可能會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反感,甚至出現退款、賠償等問題。

袁榮喜告訴我們,學霸君從2015年就在和這些問題做抗爭,因為很多客戶端是在3G和弱Wifi下進行工作,網絡的突然衰減和間歇性斷開是網絡基建問題,不是軟件技術能解決的,因此這些音視頻問題無法徹底解決。但是學霸君用了很多技術方案來減少和緩解此類問題的發生,例如音視頻避讓機制、多鏈路保活機制、自適應編碼策略、全鏈路實時監控系統等等。

MCtalk對話學霸君:在線教育“1對多小班化”是個偽命題

袁榮喜認為,在K12教育中,聲音是最重要的,數據其次,視頻排在第三位。也就是說,某種情況下視頻是可以被犧牲的,這也就是音視頻避讓機制。在一節輔導課中,只要聲音清楚,書寫數據及交互數據能及時傳過去,這堂課其實就是成功的。至於是否能夠看到人臉,其實關係不大。但是大部分的技術人員認為視頻是最重要的,視頻的流暢度特別重要。

所以很多時候,技術人員存在認知偏差的問題,這也是袁榮喜選擇自研、沒有選擇公有云的重要原因。

很多視頻雲服務商的技術人員關注的點是自身技術有多先進,卻忽略了技術的落腳點和著力點。其實所有的技術都是為用戶和產品服務的,最重要的是能夠解決用戶遇到的問題,否則這個技術就沒有意義。

談到能夠解決業務問題的技術,袁榮喜向我們介紹了學霸君從業務出發所做的一個技術實踐——全鏈路實時監控系統。他們對銷 售、老師、IT、客服進行全鏈路監控,在發生問題時能夠以最快速度定位問題、診斷問題並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成功將損失降到了最低,將體驗效果提升到最佳。

AI+教育,技術和內容結合才是王道

人工智能持續升溫,AI+教育這條賽道正吸引著眾多企業湧入佈局,一度受到了資本的追捧。但是也有人質疑,教育行業中人工智能的概念如此火爆,是否只是炒作的噱頭?在電商等行業中表現突出的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產品中能否達到同樣的效果?現在的孩子是不是“AI+教育“的試驗品?

從整個行業來看,AI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自適應學習、測評和機器識別、大數據以及智能硬件等領域,學霸君也一直在利用AI做題庫生產、圖像識別、文字識別、數據蒐集等等,充分用AI賦能教育。

MCtalk對話學霸君:在線教育“1對多小班化”是個偽命題

當我們和袁榮喜聊到AI+教育時,他和我們強調:“AI最重要的兩個應用應該是內容生產和個性化學習”。

K12涉及到大量的題庫和教學內容,我們的題庫體系、知識體系是需要AI去挖掘和生產的。AI可以將老師從高度重複、低效率的工作任務中解放出來,讓老師有更多精力去進行個性化輔導,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而個性化學習,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過去,老師都是按照經驗在教學,無法針對每一個學生的薄弱點進行針對性的輔導,而AI教學系統可以將知識點進行系統分配,採集學生的全量行為數據,然後實現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推送相應的練習,讓學生更有效率地實現個性化學習,讓老師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同時,數據的反哺能力會越來越強,深度學習模型和數據是相輔相成的,積累的數據越多,模型就越準確,最終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不過,說到底AI只是一個工具,而教育的根本還是內容和教研。沒有技術的教育公司不一定做不好,但是沒有教研的教育公司一定會失敗,因此AI一定要以內容為載體,技術和內容結合才是王道。

網易雲信點評:未來的教育,機器可以做的事情就讓機器去做,讓人迴歸到人該做的事。

中國教育不均衡問題嚴重,科技創新、科技融合是解決不均衡問題的關鍵破局點,而個性化教育或將成為解決教育不公平最核心的突破點,因此藉助AI技術實現個性化教育急不可待。

但是,人工智能是無法取代教師的。科技的發展是為了將教師從繁雜且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同時也是為了更高效的教育。未來,AI可能會全面覆蓋所有教學場景,從教師教學到學生學習,都能通過數據算法或其他技術給予幫助,但是老師是無法替代的,因為“育人”這件事情,只有老師可以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