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 中國科學家抓到導致肥胖的“唯一元凶”

導致肥胖的關鍵食物是什麼?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實驗顯示,導致小鼠肥胖的唯一因素是飲食中的脂肪含量。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小鼠中開展了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實驗,以探究究竟飲食中的哪種組分是導致小鼠體脂積累的元兇。

結果發現,導致小鼠肥胖的唯一因素,就是它們飲食中的脂肪含量。該研究成果7月12日在線發表在《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雜誌上。

中國科學家抓到導致肥胖的“唯一元兇”

實驗表明只有飲食中的脂肪才會導致肥胖(圖源:VCG)

該研究設計了30種不同的食物,這30種食物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糖)和蛋白質含量各不相同,分別用這些食物飼餵5種不同品系的小鼠,為期3個月(相當於人類壽命的9年)。

這項實驗總共採集了超過100,000例小鼠體重變化和體脂數據,這項大規模的實驗得出的結果非常明確——導致小鼠肥胖的唯一因素就是它們飲食中的脂肪含量。

糖含量高達30%的食物並沒有導致體重的增加,糖和脂肪的共同作用也沒有在脂肪單獨作用的基礎上增加,同時,低蛋白質(最低5%)也不會導致能量攝入過高,這表明並不存在所謂的“蛋白質含量目標值”。該研究中,膳食脂肪通過其特有的對腦部獎賞機制的激活作用,導致了能量攝入的增加。

領導該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中國“千人計劃”入選者 John Speakman 說:“該研究的不足之處在於,研究模型是小鼠而非人類。但是,鑑於小鼠和人類在生理和代謝方面有很多共通之處,而且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對人類採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如此長時間飲食控制研究,因此,該研究提供的證據為我們瞭解人類飲食結構的影響提供了很好的線索。”

吃什麼對於人類調節體重的能力至關重要。一直以來,關於飲食中的哪種成分是增肥關鍵因素的爭論從未停止。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人們普遍認為膳食脂肪含量是最重要的因素。本世紀初,又有觀點認為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類等精製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才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因素。在此期間發表的幾本頗為流行的著作表示,吃脂肪反而可以使人們免於變胖。

最近,學術界的研究焦點又轉向了蛋白質,認為人類攝入食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蛋白質而不是能量,因此,當膳食中的蛋白質含量下降時,為了滿足一定的蛋白質攝入量,我們不得不攝入更多的食物,導致攝入更多能量從而變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