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 你知道這些古時候鹽城與外界聯繫的道路嗎?

來源:建湖文史網(作者:張瑞楨 李剛 趙慶榮) 原題:省幹線鹽淮公路溯源

“要得富,通公路。”這是近人皆知的道理。可對於地處裡下河腹部水網地帶的建湖來說,談何容易啊!先輩們曾為此奮鬥了若干代,今人也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翻開鹽城的歷史便知,古代境內陸路的形成,大致經歷了原始人行道,驛道和車馬大道三個階段。近代道路的形成多源於驛道和車馬大道。就拿境內的陸路大動脈——省幹線鹽淮公路來說吧,它始於驛道,成於水工,興於戰爭和現代經濟建設。它也經歷了很長一段用時則興,不用贈廢,興廢無常、不斷更迭的過程。

據《鹽城縣誌》記載,明萬曆十一(1583)年以前,今鹽淮公路的前身,自鹽城經龍岡、新河廟、入垛頭鋪、走馬鋪,過戛糧河(今官渡)至青河鋪,西接山陽縣(今淮安市),時稱鹽城西驛道(建湖舊屬鹽城縣)。

清康熙三十二(1693)年,童家營沖決,鹽城知縣吳槔洋決定西驛道廢棄,改從大潭口——上岡——草堰口,北上阜寧驛道。此後,西路舊驛道逐漸演變成人行道,線路由新河廟——古基寺——湖垛——建陽——官渡,時稱“新官大道”,後稱“鹽阜大路”。

清宣統三(1911)年,境內共有五條大道,鹽阜大路是其中重要大道之一。此路由新河廟沿東塘河堤轉至古基寺,向西經湖垛,順建港溝北岸往建陽鎮,再經官渡去阜寧縣的益林鎮。境內路段長30公里,寬6米。按上方規定:鹽阜大路除洪水潰決由水工方面給資修補外,其餘一律歸民間自行修理。故此路在1937年以前尚能基本通行,1938年以後,由於戰爭原因則間斷通行。

1942年,駐鹽城日軍為對農村腹地進行掃蕩,強徵民工修築鹽益公路。其走向是:從鹽城縣的龍岡(古稱岡門)——軍營——新河廟——皮岔河(入境)——古基寺——湖垛——建陽——官渡,達阜寧縣的益林鎮,時稱鹽益公路,全長44公里。其中鹽城至湖垛段,日軍曾通過小汽車,但為時不長,又遭國民黨反動派的慘重破壞。

1948年10月22日,建陽縣人民政府為了淮海戰役的支前運輸,緊急動員民眾對此路進行簡略地修復,由葉挺(今鹽都)縣登贏橋向西,沿蟒蛇河灘至龍岡,順鹽河河堤達軍營,由新河廟向北,從皮岔河插入建陽縣(今建湖縣),沿東塘河東岸轉到古基寺,向西沿建港溝北岸抵達湖垛鎮,再由神臺莊過河沿建港溝南岸到建陽鎮,又轉北岸向北,經建陽鎮的路墩達官渡,再經公興莊到益林鎮。此路修復後,路寬一般為一丈左右(湖垛至官渡路面較窄僅4尺左右),均系土質路面,彎彎曲曲,且多陡坡,有的地段連行六合車都較困難。

41952年,根據蘇北行署交通擴大會議精神,縣政府動員民眾整修了建湖至皮岔河段長約1 5公里的路面,在舊有的路基上,填平補齊,使路面狀況得以改善,路基寬達米以上,且路面線型較順暢, 自行車可往返於鹽城、湖垛之間。同年,又整修了建陽至官渡段12裡,使其可以徒步往返。

1954年1月,縣政府制訂了鹽湖公路建湖段的改造規劃。經省和縣工程技術人員聯合勘測,原鹽益公路沿彎曲的河堤圩轉,路陡坡多,不利於公路的通暢和安全,故將此路改道。從皮岔河入境向北,在漚田區內築路,經荷花塘、雙河、雙蕩至朱劉舍到古基寺,向西沿建港溝北岸達湖垛神臺莊,長15公里。

31956年2月6日,新線公路正式破土動工。縣政府築路辦事處動用高作、梁垛、慶豐、蘆溝、建湖5個區的民工1萬6千餘人,編成893個小組,僅用10個晴天的時間,開挖萬多方土,完成了皮岔河至官渡25公里路基改建任務。湖垛神臺莊至皮岔河路段按六級公路標準施工,路基寬達11米,路面6米。湖垛至建陽路道改線,沿建港溝北岸往官渡達益林,此段可行人和自行車。

同年,省與專署撥專款20.9萬元,縣自籌經費3.6萬元,全部用於興建鹽湖公路的橋涵。年底,建成木涵洞3道,大、小簡支梁木橋25座,總長4公里。其中最長、最大的公路橋是皮岔河、建湖、古基寺三座,長140米,均是9孔,橋面寬5.5米,有車道板。

次年8月26日,鹽湖公路第一次通車(晴通雨阻),每天兩個班次,日人流量40~50人左右,境內停靠皮岔河、古基寺、湖垛三個站。

1958年,縣委在全民辦交通的精神指導下,發動全縣群籌集碎磚,並於9月21日,調集本縣兩萬多民眾,苦戰七晝夜,將原來的泥土路全部改鋪為磚碴沙石路面,達到晴雨通車的標準。除此,還修建了建湖至建陽的三座公路橋(季埝、茅溝、馬廠)。

鹽湖公路本是在原鹽道的路基上以堤代路而成,到了六十年代後期,由於河流和雨水衝涮等原因,路基不斷被侵而倒塌,路面亦逐漸變窄,加之一些橋樑已年久失修,腐朽不堪,致使開始出現單車通過雙車阻、輕車通過重車阻、晴天通過雨天阻的情況。為此,縣革會又於1970年10月成立戰勤指揮部,對鹽湖公路進行第二次改道。這次改道是由境內慶豐公社朱劉舍向東,經馬莊、觀音閣然後折向南,再經東洪橋入鹽城縣龍岡,全長13.5公里,比原線路減少1.5公里路程。同年又興築了建湖鎮至建陽鎮的公路6公里,1971年4月底鋪成磚碴沙石路面。當年5月1日,鹽城至建陽晴雨通車後,就將鹽湖公路改稱為鹽建公路。這次線路的改道經費和通建陽公路的新築經費都是納入黃沙港水利建設預算的。1971年,建湖至鹽城客班車每天達6個班次,新闢建湖至南京班車。

61973年,縣從安全角度考慮,又將鹽建公路古基寺至建湖路段北移150米。並在西塘河上興建一座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建北橋,全長99米,寬6米,孔徑24米,淨高米,造價19萬元。此時,省交通部門將該公路列為省幹道管理。

s1977年,省、地、縣三級根據上面對公路建設提出的“全面規劃、科學管理、以幹為主、干支結合、固定路線、平戰結合、巡迴養護、重點整修、全線貫通,分段提高,民辦公助、公辦民助”的方針,對省幹線鹽建公路的路線實施改良工程計劃。切除古基寺向西的“”型彎道,並由建陽向西延伸,新築建陽向西至官渡的路基5.8公里。同年,又將神臺莊向西至建港橋(建寶路交叉口)1.5公里路段從河濱北移50公尺。次年,又耗資43萬元,在建陽至官渡段區域內,建成公路磚拱橋11座,省、市交通部門又將此路恢復鹽益公路舊名。

808.5年代初,為了提高國道、省道的技術等級和綜合通過能力,省和地區於80年下達資金86.4萬元,用於拓寬鹽益公路路基和改建橋樑。為此,縣成立了“鹽益公路拓建指揮部”。翌年,將東洪橋至建陽段按國家二級公路標準進行拓寬改建,路基由原來的米拓寬到12.9米,橋面淨寬9米。9月,地區公路處工程隊來湖興建建湖和阜寧交界處的戛糧河大橋。1982年12月12日通車,大橋全長145米,橋面寬5.5米,耗資約62萬元,戛糧河大橋(亦稱官渡大橋)是鹽益公路上最大的一座永久性橋樑,它的建成促使了鹽淮線的全路構通。昔日,人們曾高興地為此賦詩稱頌:“戛糧兩岸架長虹,不盡車流西復東,咫尺無津成往事,歡騰汽笛喜匆匆。”

國家“六五”計劃時期,公路建設的重點是提高幹線的路況,發展柏油路。為此,我縣又於1983年專門成立鹽益公路油路工程指揮部。當年改良東洪橋至建陽路面27.9公里。次年,全部鋪築成瀝青黑色路面。此時,原建湖汽車站每天開往省、市、兄弟縣及縣內各鄉鎮的汽車就有65個班次,年人流量達33萬餘人次。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縣政府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制訂了境內公路建設的十年發展規劃。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鹽益公路改線接通204國道工程。按規劃,原線路不廢不變,新線路的東段從鹽都縣與我縣交界的大潭口處向西在宋樓處與建岡支線相接,向西另築一條路經北秦莊、張莊、新東到縣城,再向西的線路不變。原線路是二級柏油路面,東至龍岡、鹽城段,由於路面狹窄、車子和行人多,故通過困難。新線路由於接通204國道比原線路加長3.8公里,但是一級水泥路面,就增加了車的載重負荷,又由於路面寬、路況好,又與原線路並用,這就大大地提高了車速,增強了車輛通過能力,且真正地與縣內各支道、縣際、省道、國道連成一個網絡,充分發揮鹽益公路在鹽阜區域內道路交通大動脈的作用。

為了實現這一規劃,縣於1991年投資165萬元興建鹽益複線。線路由縣農藥廠向北再折向西,在縣城西首聯合橋處插入鹽益公路主幹線,全長5.7公里,全部鋪成柏油路面。當年,又籌措資金158萬元,建成寧湖橋。此橋全長140米,寬11. 5米,設計荷載汽20掛100,由鹽城公路管理處設計,建湖交通工程處承建。此橋在建設過程中,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澇襲擊。為馨後世,縣政府還專立橋碑,上刻“千里送溫暖,百世享餘馨”的碑文。

199212年元月,全縣幹部職工捐資50萬元,財政上又拿出一部分,縣又從各鄉鎮調集萬民工,奮戰15天,開挖150萬路基土方,修築了長23公里,寬24.5米,直達204國道一級公路的路基。縣公路站油路施工隊又改良了建陽至官渡5.8公里長的磚碴砂石路,將其全部鋪成柏油路。此時,鹽益公路已能在益林段北連阜淮公路了。全縣陸路客運總量已達通過量已達407萬人次,故省交通部門就將此路改名為鹽淮公路。

19932074年6月,縣政府又撥款改良穿越縣城北首的鹽淮路段,兩期共鋪築成長米,寬40米的水泥路面,設四車道,達到二級公路標準。同期,又改建了建北橋,興建成箱梁式公路雙橋,造價278萬元。

1994年春季,縣又借拓浚西建港溝的積土,拓寬了鹽淮路建港橋至建陽鎮路段。

為了提高人們的交通安全意識,加強安全管理,又於是年8月1日,在鹽淮公路與縣城人民路交叉處新設公路交通信號設施,建築了高標燈、紅綠燈和信號燈等通行標誌,將機動車、非機動車和人行橫道分開,確保主幹線車輛暢通和城市交通安全。

1995年6月鹽淮線改線接通204國道的先導工程開始施工。翌年,完成了東從上岡鎮的新團村直接204國道,西至與建岡支道相接全長7.3公里,寬7.5米的半幅水泥路面的任務,同時興建了橋涵13道。現時,縣境和來往鹽城與蘇南方向的車輛大都走這裡通過,1996年5月,公路部門檢測,鹽淮公路建湖段日晝車流量已達4500輛次。

199724年3月,鹽淮公路第二期改線接通工程開始施工,計劃在年底從接通工程與建岡支道接頭處直鋪到縣城長25.6公里,寬7.5米、15米、24米的水泥路面,並興建大小橋樑座,耗資額達6000萬元人民幣。

如今的鹽淮公路(從鹽都縣的龍岡鎮至阜寧縣的益林鎮),建國後經4次拓寬、復建,已成為橫穿縣境東西的陸路大動脈,待改線接通204國道工程全幅通車時,此路將成為要幹線公路之一,加上境內有建寶、建裴、建高、建蕩、建岡、建辛、建阜、顏陽、永豐等11條於支線與之相銜接,我縣陸路交通狀況得到了大幅度地改觀。

錄自《建湖文史選輯》(第八輯)

你知道這些古時候鹽城與外界聯繫的道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