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专访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陶天海:改革开放四十年,“金茂”一直踩在城市发展的节点上

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宽阔大道,凌空而起的越江大桥……这是今日上海浦东的繁华面貌。而在摩天大楼云集的陆家嘴金融中心,一幢有如宝塔般层层叠起的银灰色大楼总能吸引来往过客的目光。

它虽然不是这里最高的楼,却是陆家嘴地区最早崛起的一座摩天大楼。它的名字叫做金茂大厦,1993年它奠基时,陆家嘴还是一片空旷之地。

专访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陶天海:改革开放四十年,“金茂”一直踩在城市发展的节点上

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陶天海先生对金茂大厦很熟悉。上世纪90年代末,他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读研究生时,曾多次来到黄浦江畔,眺望这座城市地标。当时,他还只是惊叹于这座建筑物的高度,不曾想到,研究生毕业后,自己会入职中国金茂,见证金茂大厦带动上海长高的过程,也见证了中国金茂从造楼到参与城市运营的发展过程。

专访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陶天海:改革开放四十年,“金茂”一直踩在城市发展的节点上

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陶天海

找一个核心位置,建一座摩天大楼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现在看来早已过时的经验之谈,却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流传甚广。那时的“浦东”一词,几乎与荒凉挂钩。陶天海先生介绍说,

虽然当时中央已经确定要开发开放浦东,可是浦东的未来究竟何许模样,人们还很迷茫。

晨报记者:当时的浦东陆家嘴一带,集中着矮平房和各种工厂。金茂大厦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诞生的呢?

陶先生:1993年,中央有关部门派出考察团队来到浦东,决定要在黄浦江东岸的陆家嘴找一个核心位置,建这样一座摩天大楼。他们选中的位置,原本是个工厂,离在建的东方明珠不远。当时,政府部门给东方明珠编的门牌号码是世纪大道1号,把金茂大厦编为世纪大道2号。楼的名字取自“经贸”二字的谐音,因为这幢楼和国家外经贸部有关。但在1999年建成之后,金茂大厦的门牌号码变成了世纪大道88号,因为在它和东方明珠之间的空地上,又有许多新的高楼拔地而起。

晨报记者:金茂大厦的出现,不仅拉高了这座城市的天际线,也刷新了中国最高建筑的记录。听说,除了这个门牌号,外观为八角形的金茂大厦和数字8还有很多奇妙的缘分?

专访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陶天海:改革开放四十年,“金茂”一直踩在城市发展的节点上

陶先生:是的。金茂大厦以西安大雁塔为设计原型,传承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乍看是个四边形建筑。但因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中轴处都有棱,实际上算是八边型。它的地上建筑有88层

,设计方案是由中美双方的8个人在晚上8点08分拍板的。它于1997年8月28日结构封顶,1999年3月18日开业。

晨报记者:金茂大厦由中国金茂投资和经营,它的诞生对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

陶先生:它确立了中国金茂在建筑行业的标准和高度。当时企业领导和专家在9个方案中确定了现在这个方案后,选择上海建工作为总承包商,又选择了法国、日本、香港等地的最牛建筑企业提供建筑和机电方面的技术支持。对于后来建设的商务楼来说,这幢楼的技术高度就是它们的标杆。

渗入上海城市记忆,转型参与城市运营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当下的“第一高楼”必然会被后来者超越。要想让金茂大厦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地标,还得让它渗透到上海的城市记忆中。因此,大厦建成后,打造“金茂”的品牌效应成了当务之急。

晨报记者:金茂大厦的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的运营成本有多高?

陶先生:建造金茂大厦的总投资为54亿,参照当时的汇率,相当于6亿多美金,是一笔巨额资金。建造过程中还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好在国家外经贸部给了很大的支持,才坚持下来。

2002年,有媒体报道了金茂大厦“每天开门100万”的管理维护成本后,外界普遍认为这幢楼是资本黑洞、烧钱机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作出批示,一定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把金茂大厦管好,把公司办好,按照“谁出资、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结构。在此之前,公司采用的是传统合伙制管理模式,2002年4月,股东们在京开会讨论后,决定将公司纳入第一大股东中化集团旗下管理。从那以后,公司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盈利,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晨报记者:我记得金茂大厦举办过很多活动吸引市民的注意,比如大厦防暴犬退役后邀请市民认养,各种节日主题活动,等等。晨报还派记者去采访过。

陶先生:是的。在所有活动中,最有名的要数“一高”和“一快”了。“一高”指的是每年新春邀请市民爬楼登高,至今还在延续。“一快”是邀请国际专业运动员表演低空跳伞活动,也持续了好几年。当初上海建设金茂大厦,学的是纽约建造帝国大厦的思路。后来推广“金茂”品牌也是借鉴了他们的思路,用这种方式让地标建筑与城市精神相融合。

专访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陶天海:改革开放四十年,“金茂”一直踩在城市发展的节点上

晨报记者:中国金茂原先主要建造商务楼宇和酒店,后来又是如何逐渐参与到城市运营中的?

陶先生:这和公司定位、管理思路的变化有关。2007年,公司的管理方——中化集团利用当年在香港上市的方兴地产,收购了公司。2009年,中化集团的地产、酒店等资产注入方兴地产,充分利用境外资本市场,重组了中国金茂的管理力量。中国金茂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10年,中国金茂开始通过开发地产扩大规模。2015年,公司的定位调整为城市运营商,开始在上海和其他城市推动城市建设。

晨报记者:有没有在上海本地建成新的地标?

陶先生:近年来,公司在虹口北外滩2公里的滨江带进行了成片开发,相继建成了36栋新楼。其中,有34栋楼属于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和上海港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另外2栋是双子楼,与上港集团合作建的,属于新港中心。这片楼群的出现,根本性地改变了虹口区作为城市航运中心的面貌,原来的老、破、旧环境被全新的商务区取代。此外,公司还在浦东东昌路码头一带建起了7幢小楼,命名为浦东财富广场

住宅升级建筑理念,融合科技智慧元素

自从转型为城市运营商后,为了进一步发展全业态,公司近年来在住宅项目上也有很多动作,大宁金茂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晨报记者:2014年,公司拿下著名的闸北大宁地块,用来建大宁金茂府,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陶先生:在当时,这一地块的楼板价确实高。不过,大宁地区在老闸北是比较好的地段。它靠近上海的中轴线南北高架,与人民广场的直线距离不到7公里。这一地区有成片的比较新的商品房,有地铁站、商业广场、剧院、三甲医院、高校和中小学校等,配套相对完善。这一地块的体量也大,用来开发住宅很合适。选择住在这里,生活会很方便。开发出来的精品住宅也可以成为地标性的产品。

晨报记者:大宁金茂府建设考究,它和市面上那些豪宅的区别在哪里?

陶先生:地产界的风气讲究豪华,很多公司偏好做顶级豪宅,但中国金茂的理念是“品质筑就更美生活”。我们把金茂府做成了面向中产人群的改善型住宅,更多关注细节的打磨,比如建筑毛细要和建筑本身同寿命。楼市限价,我们就做“减配”而不是“降配”。金茂府建成之后,30%的购房者都是周边小区的居民,他们出于改善需求来买这个房子。

晨报记者:大宁金茂府在科技住宅、智慧社区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出于对标国际化,用技术引领城市建筑和居住环境的考虑?

陶先生:“科技住宅”并不是中国金茂的原创,但鲜有其他人尝试,原因可能是科技系统的试错成本高。大宁金茂府在建设过程中,邀请科大讯飞、阿里等公司对小区和住宅的的智慧功能进行升级,开发了包括智慧安防、智慧泊车等功能在内的智慧社区12大系统。今年,我们会在这方面进行进一步升级,未来还会尝试整合片区安全、教育、网上就医等功能。虽然做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我们会努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