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貴州遵義的有些街名用中國的城市命名?

梅死了


遵義最早以城市命名的路僅有北京路、延安路、上海路、大連路等。前兩條是文革時全國都有的作法,後兩條一條是因路上有十多個三線建設期間由上海遷遵的企業而得名,另一條同樣因大連醫學院遷遵而命名。這些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記憶。而後來隨著城市擴展、道路增加,相關部門不廣泛徵求意見簡單用城市來命名,很多外地人人看到有用自己城市命名的街道,都興奮前往,結果大失所望。筆者曾陪佛山、杭州的朋友去看以他們城市命名的路,結果都很失望!遵義用城市命名用得太多太濫,很多遵義有識之士多次建言最好用老地名、用與遵義相關的歷史人物、事件來命名以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但收效甚微。如現在正在建設的武漢路,如果用鄧萍來命名不知要好多少倍。鄧萍為長征中紅軍犧牲的最高將領(紅三軍團參謀長),武漢路正好經過其犧牲地。若以鄧萍大道命名,不是既讓人們記住了烈士,又增加了遵義紅色文化內涵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