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未來將會有40%的人被機器代替?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那60%

未來將會有40%的人被機器代替?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那60%

“我們在大量的樣本調查過程當中,發現有三個重要的支點來支撐一個孩子的成長結果,它們分別是:動力、環境跟能力。

我們繼續研究,如果能力是需要引導和構建的,那我們到底應該構建怎樣的能力才能讓孩子優秀到能應對國際化挑戰呢?”

未來將會有40%的人被機器代替?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那60%

“她為什麼這麼優秀”

在前不久剛舉行的GET教育科技大會上,教育界知名大佬白雲峰表示,AI時代來臨,孩子必須要擁有一些必要的能力,才能保證在未來不被機器替代。

“根據美國經濟學家弗雷和奧斯本的估算,美國的就業人口中,大約有47%可能會被人工智能替代。而根據我們的估算,中國的這一比例甚至會更高。”

白雲峰在會上表示,在這一批00後出來就業的時候,正會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高峰期,到時候家長們的育兒焦慮將會轉化成孩子的“就業焦慮”。

未來將會有40%的人被機器代替?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那60%

當天白雲峰分享了一個故事:幾個月前,他曾到斯坦福大學做學術交流活動,在場有一位中國小女孩“綜合素養非常高,非常優秀。”

“為什麼這個小女孩這麼優秀,她身上有哪些能力是普通小孩兒不具備的?”——隨後白雲峰就這個問題進行了長期的研究。

最終確定動力、環境、能力是決定孩子是否成才的三個重要支點。

“其中興趣是激發孩子創造力的導師,環境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這兩者跟孩子的‘天賦’相關性比較強。

而最後一項——能力是需要家長跟老師的引導和構建的。”

未來將會有40%的人被機器代替?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那60%

“應該構建怎樣的能力”

白雲峰將人的大腦看做一個高智能AI,對應AI所具備的智能,總結出了一個優秀的孩子該具備的六項能力:

閱讀的能力,向書本學習的能力;

溝通的能力,人和人之間溝通的能力;

探究的能力,從事物中發現規律的能力;

抽象性思維,通過現象發現本質的能力;

創造性思維,在思考時形成的創造力;

思辨性思維,表達不同的觀點的能力。

未來將會有40%的人被機器代替?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那60%

“如果我們把人的大腦看做一個高智能的AI,輸入看成是閱讀能力、溝通能力和探究能力,那孩子輸出的就是抽象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思辨性思維。”

也就是說,從本質來看,普通孩子跟優秀孩子之所以有區別,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閱讀的能力、溝通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因為這三種能力的缺失將會使得他們在抽象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思辨性思維方面不具備優勢。

“剛剛提到的這三種思維,恰恰就是未來AI到來時,人區別於機器的最顯著特徵。”

未來將會有40%的人被機器代替?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那60%

“家長可以怎麼做”

白雲峰在會後表示,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相應地就要注重孩子閱讀能力、溝通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

未來將會有40%的人被機器代替?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那60%

閱讀能力:“讀什麼書”很重要

在《普魯斯與烏賊魚——閱讀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一書中,作者提到,閱讀能力並不是說發展就發展的,需要經歷萌芽、初級、解碼、流暢、專家五個階段。

而孩子要完成階躍,最重要的,就是要選擇合適的閱讀文本。

之前跟一位家長聊天,他提到自己的孩子很喜歡看書,但是寫作文的時候還是什麼都寫不出來——這是非常典型的”無效閱讀“的表現。

交談之後我發現,家長對書單的選擇非常隨意,基本是隨便買,孩子能讀下去就給她讀。

“最近孩子在讀《老人與海》,前段時間把高爾基的《童年》讀完了,再之前是《安徒生童話》。”

——查閱教育部指定課外閱讀書單可知,《童年》適合六年級學生,《安徒生童話》適合二年級學生,而《老人與海》就是完全“超綱”。

“想通過閱讀來訓練孩子的思維,就一定要有規劃地讀,家長要有意識地選擇合適的、符合孩子認知規律的閱讀文本。”

未來將會有40%的人被機器代替?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那60%

溝通能力:“怎麼溝通”影響大

在會上,白雲峰將思辨性思維的表現描述為:能通過不同的角度表達不同的觀點。

——如果說閱讀能力能讓孩子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話,那麼溝通能力就允許孩子精準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說到溝通,孩子平時溝通的對象並不多,無非家長、老師跟同學。其中跟老師、同學的溝通家長都是”管不了“。

唯一能主導的,就是跟孩子之間的親子溝通。一個優秀的親子溝通方式有一個特點:成熟。

我在之前分析杜江夫婦跟嗯哼的溝通方式的那篇文章裡提到過,培養”社交達人“的關鍵,就是成熟的親子溝通方式。

所謂“成熟”,就是家長要把孩子當成同齡人,溝通時說話要說完整、說通順。

未來將會有40%的人被機器代替?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那60%

探究能力:“想不想探究”是關鍵

“探究能力是21世紀孩子最稀缺的能力”,白雲峰指出,“在信息時代孩子們要找一個問題的答案太簡單了,只要上網搜一搜就出來了,他們沒有思考跟探索的動機。”

以前有一本很火的書,幾乎“媽手一本”,叫《十萬個為什麼》,但是現在這本書往往是被放在書架最角落。

很多家長告訴我,孩子現在學習負擔太重了,對於學習以外的東西根本提不起興趣,偶爾他興致來了,自己也沒什麼精力再去陪他”探究“

對此,白雲峰表示,家長還是應該及時捕捉到孩子難得的”探究念頭“,然後花一些時間作出反饋。

“現在獲取信息的渠道很豐富,孩子問問題了,家長可以告訴他在哪個網站哪個類目下搜索可以找到答案。

這樣做即不破壞孩子的探究興趣,還能鍛鍊孩子查找、篩選跟總結信息的能力。”

未來將會有40%的人被機器代替?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那60%

之前“人工智能”被頂上熱門的時候,就已經引發了一輪關於“機器人會不會代替人類”的討論狂潮。

當時參與討論的人群大部分是90後,這個群體相對來說不需要考慮怎麼去應對“機器人”的挑戰,因為等機器人真的普及時,大部分90後已經“功成身退”了。

但00後不同,他們將來必定會被拿來跟“機器”對比,這說起來其實很令人焦慮,但也還是給各位家長敲個警鐘吧:

現在教育的終極目標已經從“比過別人家的孩子”,進化到“比過機器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