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打造特色產業 發展縣域經濟

產業興,則縣域興。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而產業發展重在特色。特色產業具有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內涵、產品市場優勢等,能夠促進縣域經濟特色化發展,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打造特色產業,必須立足縣情,發揮優勢,突出特色,走生態化、高端化、規模化、差異化發展之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

因地制宜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夯實縣域經濟發展基礎

我省縣域多、幅員廣,不同縣域之間差異性較大。與發達省市相比,我省縣域經濟整體實力較弱且發展不平衡,主要原因就是縣域產業結構單一,特色產業發展滯後,產品附加值低,規模效益不明顯。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就要把特色產業作為突破口,著力打造優勢明顯、佈局合理、配套完備的特色產業集群,為縣域經濟發展夯實基礎。

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集群,大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對我省來講,培育壯大縣域特色產業,重點是大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要全面貫徹落實《關於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工業體系的指導意見》,按照“一核、四區、多集群”的差異化產業佈局和現代工業產業鏈體系,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引導要素合理配置、資源集約利用、企業集聚發展,不斷提高產業集群競爭力。依託現有優勢產業,改造提升清河羊絨、白溝箱包、辛集皮革等有規模、有市場的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加強技術創新、標準引領和產業鏈條延伸,提高行業引領力和國內外市場影響力。依託現有龍頭企業,加大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力度,吸引和帶動專業化配套企業集聚發展,形成一批“整機+配套+服務”鏈條完整的產業集群。推進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合理確定園區功能分區、空間佈局和發展規模,打造一批特色鮮明、配套完善、集約集聚、綠色發展的新型工業化園區。

推進農業“接二連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我省是農業大省,地貌類型齊全、氣候生態多樣,特色農業發展基礎紮實。要深入實施《河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現代都市型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為方向,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不斷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創新力和競爭力。堅持創新驅動,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建設,打造創新平臺,加快成果轉化,以科技創新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綠色發展,積極創新農業綠色發展機制,推動形成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的綠色生產方式。著眼價值提升,加快構建以區域公用品牌為核心、企業品牌為支撐、產品品牌為基礎的現代農業品牌體系,大力培育“冀產”農產品品牌,不斷提升我省農產品的影響力、競爭力以及品牌價值。以質量為導向,加強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強化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治理和質量安全監管,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延伸農業產業鏈條,發展農業新型業態,打造一批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農字號”特色小鎮和特色園區。

大力發展特色服務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現代服務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關鍵領域,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支撐。要堅持培育壯大增量、優化提升存量,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新興服務業並重,發展新業態、提供新產品、激發新需求。一是改造提升生產性服務業。重點圍繞工業設計、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產業,加強技術改造和服務流程重組,推進服務業與製造業有機融合。優化城鄉市場佈局,健全信息、科技、融資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等專業化服務,發展壯大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二是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以滿足居民便利性、多樣化、個性化生活需求為導向,準確把握生活性服務業的商業性、公益性雙重屬性,積極發展文化娛樂、社區服務、體育健身、休閒旅遊等產業,優化服務網點,強化規範管理,創新便民服務模式,不斷提升生活性服務業的品質。三是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積極培育檢驗檢測認證、節能環保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健康養老等新興服務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體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培育現代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

強化資源要素支撐,釋放特色產業發展潛力

資源要素保障是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要大力優化要素配置,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水平,不斷激發企業創新能力和特色產業發展內生動力。

一是加強特色產業發展用地保障。強化縣域空間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引導約束作用,統籌縣域土地利用,優化產業發展、村莊建設、生態保護等用地佈局,構建集約高效生產空間。把重大特色產業項目優先納入省市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在用地指標、土地出讓價格方面提供支持。探索建立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土地供應方式,健全特色產業用地供應機制。大力開展村莊整治和土地整理,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保障農村特色產業融合發展。

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科技專項資金等,優先支持特色產業發展。統籌省級各類財政專項資金,調整優化支出結構,重點支持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企業技術改造、平臺基地建設等。各縣要結合實際,制定重大項目資金配套政策,大力支持特色產業發展。

三是強化金融支撐。充分發揮省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提高重大項目直接投資比例,帶動銀行資金、民間資本投資特色產業。完善我省創業投資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建立創業投資與政府項目對接機制。完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滿足特色產業發展資金需求。鼓勵企業採取發行股票、企業債券、中期票據等多種方式,擴大直接融資規模。

四是發展壯大特色產業龍頭企業。支持企業通過聯合、兼併、收購等方式整合重組上下游企業,加快培育和聚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鼓勵龍頭企業主動對接京津等地的優質資源,搭建產業創新平臺,開展協同創新,拓寬特色產業發展空間。

優化營商環境,增強特色產業發展活力

營商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良好的營商環境,能夠有效吸納、聚集更多的高端要素,保障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建立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對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一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高企業設立、變更、註銷、備案等各環節的便利度。搭建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推進公共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和規範使用。進一步清理取消經營服務性收費,降低企業經營成本。

二是創造富有活力的創新創業環境。深入實施“巨人計劃”“百人計劃”“外專百人計劃”“三三三人才工程”等項目,著力培養和引進一批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搭建人才創新創業平臺,促進人才引進與科技攻關、特色產業發展匹配銜接。加大創新創業人才激勵力度,探索專業人才協議工資制和項目工資制等薪酬分配辦法。建立企業主導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解決科技與經濟結合不緊密等問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產權激勵,最大限度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三是推進營商環境法治化。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及時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立改廢釋工作,提高立法精細化水平。依法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等嚴重危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建立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推進依法行政。加大普法力度,營造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環境。(唐丙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