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為什麼95%以上的傳統企業,新媒體營銷都失敗了?

自移動互聯網普及以來,傳統企業一窩蜂的撲上了新媒體營銷,但是,經過幾年的折騰,利用新媒體營銷成功的傳統企業廖廖無幾。

本人經過幾年的觀察,總結了傳統企業做新媒體營銷的3大通病,現在歸納整理一下:

對新媒體營銷的定位錯誤

95%以上傳統企業的老闆,對於新媒體營銷的產品定義錯誤。

談起產品定位,很多老闆說,我的企業做這麼大,我的產品定位是沒有問題的!是的,您的產品定位是沒有問題,但是對於新媒體營銷,你要做好兩個產品:1、池子; 2、實際產品 。只有兩者全部做好,新媒體營銷才有成功的可能。

什麼是池子?

傳統企業做新媒體營銷,你的第一步是抓潛(抓潛在客戶),也就是新媒體人常說的拉新(拉新用戶),用戶需要有個沉澱的池子,可以是微博,可以是公眾號,可以是頭條號等。用戶沉澱下來,你的宣傳、訴求才有陣地。

所以,池子是新媒體營銷的第一個產品,站在新媒體營銷的角度,這個產品比實際產品的優先級要高。做好“池子”這個產品,是新媒體營銷成功的前提。

但是,95%以上的老闆並沒有意識到微博、公眾號、頭條號是個產品,而且這個產品需要精緻的打磨。

很多公司對待自己的公眾號、微博等用戶池,只是覺得這是個宣傳和訴求渠道,這樣的公司每天公眾號、微博發送的內容,都是公司一廂情願的吶喊:今天我們又開了什麼會議,明天我們又去組織了什麼團建活動,後天我們又開發了什麼新產品,這樣做,其訴求只有一個: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告訴用戶,我們是大公司,我們是值得信任的,我們的產品是可靠的。

對不起,信息流爆炸的時代,用戶對你自嗨式的內容真的不感興趣!

你所有的訴求,都是基本於自己的思考,一直想把你的產品理念,公司規模、企業文化強加給用戶,這個就是典型的缺乏用戶視角

,沒有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你的用戶想要什麼?你的池子能給用戶帶來什麼價值?你一味的自嗨,對於用戶來說,就是一種廣告騷擾,帶來的結果不用我說了。

怎麼破?

把池子當成產品來做!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池子能給用戶帶來什麼樣的價值? 這裡有一個理念,叫 “ 工具型池子” ,把你的微信公眾號、微博打造成一個工具,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工具,讓用戶在需要的時候就能想起你的池子。

比如,你是賣酒的,那你的池子一定是情緒發洩的工具,在他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去讀你的共鳴式“毒雞湯”聊以自慰,你可以參考“江小白”,它是一種情緒的共鳴,你可以理解為“情懷” ; 比如,你是做面膜的,你的內容輸出是怎麼讓用戶變得更美,在她哪天想換個髮型的時候,想起你的池子有很多相關的內容可以借鑑。

反過來想一下,如果你是賣酒的,你今天又參加了什麼展會,明天又推出了多少度數的白酒,用了什麼高級的配料,用戶會搭理你麼?同理,你是賣面膜的,你的內容都是你的面膜怎麼怎麼好,又組織了什麼團建活動,又開了多少展會,工廠又擴大了多少規模等等,這些在用戶眼裡全是自嗨,信息流爆炸的時代,沒人會去關注與自己不相干的事情。

說到這裡,有些人不同意了,說:我一直都在發相關的內容,可一樣沒有多少人關注。 嗯,請記住兩點:1、你的內容輸出有沒有持續性?持續了多久? 2、你的內容質量如何?如果是東抄西摘的內容,你發的東西人家早就看過了,誰會對你感興趣?

總結:傳統企業的老闆們,對於新媒體營銷,請把公眾號、微博等沉澱用戶的池子當成產品來做,只有“池子”這個產品做成功了,你的新媒體營銷才有成功的可能。

對新媒體營銷投入產出比沒概念

關於投入,有兩條:1、時間投入; 2、資金和資源投入。

如果給新媒體營銷畫一個漏斗模型,它是這樣的:

為什麼95%以上的傳統企業,新媒體營銷都失敗了?

從上面的模型可以看出:

1、內容輸出決定了流量的大小,如果內容不能為用戶提供價值,就算從付費渠道引來的用戶也是沒有粘性的,內容沒價值,用戶會慢慢取關,也就是常說的掉粉、殭屍粉。

2、用戶建立信任後,才會有成交。這個信任的建立是有過程的,可以是與用戶進行互動,可以是某個免費贈品的發放,讓用戶對企業建立信任,信任建立完成後,才是實際產品的銷售。

而很多公司直接無視內容輸出和與用戶建立信任,對新媒體運營人員的KPI考核基本上都是:每月吸粉量、文章數量、成交轉化; 而極少見到考核新媒體運營人員文章質量、粉絲互動這些在新媒體營銷初期最應該考核的東西,甚至有公司在新媒體營銷部門剛成立就直接考核銷售量,這是很搞笑的一件事情,本末倒置,怎麼能成功的做出新媒體營銷呢?

內容輸出,建立信任都需要過程,這是時間成本的投入。

而資金與資源投入就更慘不忍睹,在很多人眼裡,互聯網是個免費流量的池子,不用任何投入,就可以拉來用戶!其實這是錯誤的,互聯網營銷一樣需要渠道投入,需要公司資源支持,在很多傳統企業,新媒體營銷、互聯網營銷就是個擺設,0投入,無資源支持,只是追問一個數據:新媒體營銷帶來了多少銷售額。

總結:傳統企業請重新審視新媒體營銷過程管理,在不同的階段制定合理的KPI考核,不要本末倒置。

被培訓機構洗腦的錯誤思維

一切失敗皆源於思維方式,本來這個要放在第一條講的,為了本文的邏輯性,我把它放到了最後。

這幾年,明顯感覺培訓機構的騙子比以前更多了。移動互聯網出現後,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都推出了“互聯網+”轉型課程,而傳統老闆面對移動互聯網浪潮,很怕被時代拋棄,然後一哄而上,去聽各種“互聯網+”的課程,回來後,不分析,不思考,直接套用。

長江商學院EMBA有22條軍規,其中第10條:不要太相信教授的話,因為大部分教授都不會做生意;第21條:不要用你學到的新理論到你的企業裡做試驗,因為企業不是試驗田,何況,做生意只要有常識就足夠了。

不管是長江商學院矯情也好,還是其它,我覺得這兩條是在提醒你:任何理論需要分析背後的成因,理解理論成功必須要經歷的過程,才能達到想要的結果。

而很多其它培訓機構在情操上就差遠了,永遠都是:我們是管理專家,我們都是對的。好吧,你是管理專家,經營專家,為什麼你的培訓機構在主板上看不到呢?

我見過某培訓機構(國內算是比較成功的,目前在主板排隊了),把簡單的PDCA模型進行重新包裝,換一種說法就是一門收費很貴的課程。PDCA是初級管理必學課程,它原先的意思是:計劃、實施、檢查、處理; 到了這家培訓機構,變成了:有目標、有方法、有檢查、有修正。 你看,說的都是一個意思,但在培訓機構,換個說法,它就變成了一門收費上萬的課程,而我們很多老闆們看到這個,興奮無比,像打開了一片新開地,以為自己的企業靠這個就能所向無敵,這很諷刺,這是文化基因的缺失。

而對於新媒體營銷來講,誤導最深的就是結果思維!有些老闆不懂裝懂,永遠不討論新媒體營銷的過程,不給錢,不給資源,只是拋下一句:我只要看結果!

“永遠要向有結果的人學習,因為結果不會撒謊!”,乍一聽,沒錯,確實需要結果,但是請一定保持清醒:要向有結果的人學習過程,這才是出路!

沒有過程管控是永遠出不來結果的,現在,很多500強企業在KPI考核上已經放棄了以結果為導向,改為過程管控。國內的海底撈現在就是考核過程,而我們的很多老闆們還被培訓機構洗腦在結果為導向的思維裡。

在此,也對很多深陷傳統企業的新媒體運營人表示同情,他們在公司處於比較尷尬的位置,工資比銷售主管還高,所以會時常被擠兌,沒地位沒話語權,因為別人一句就可以把新媒體人說得啞口無言:你拿著這麼高的工資,你給公司帶來了多少收入? 天擼的!

總結:對於新媒體營銷,請改變思維方式,多向新媒體營銷成功的公司學習,學習他們合理的KPI考核,他們的邏輯,他們的時間投入成本、人力投入成本以及資金的投入和資源的傾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