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快把我哥帶走:對父母來講,子女究竟意味著什麼?

快把我哥帶走:對父母來講,子女究竟意味著什麼?

《快把我哥帶走》是一部好電影,在青春電影中。

快把我哥帶走:對父母來講,子女究竟意味著什麼?

說實話,有多少人,是帶著去看搞笑片的心態,走進了電影院去看這部片子,結果,還不到一半就哭得稀里嘩啦,最後帶著略有血絲的眼睛走出了影廳?

快把我哥帶走:對父母來講,子女究竟意味著什麼?

它確實超乎了我的想象。

因為它提出了一個,我覺得,與導演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中所提出的,一樣好的問題,就是:生下小孩就是父母了嗎?

快把我哥帶走:對父母來講,子女究竟意味著什麼?

子女,對父母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看完電影以後,我刷了知乎,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評價電影《快把我哥帶走》?

然後我看到了這部戲的導演的回答(我摘取一點點):

作為電影《快把我哥帶走》的導演,感謝大家的關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做這部電影的心情吧。

我的父母重男輕女,所以有了兩個姐姐、一個哥哥的我,在我父母抱著我是第二個男孩的期待失望了之後,就把我放養了。

所以帶大我的人,是我的姐姐,不是我的父母。

我肚子餓的時候,是我姐姐煮東西給我吃;我沒有零花錢的時候,是我姐姐偷偷拿她攢下的存錢筒給我用;當我父母覺得女子讀書無用的時候,是我姐姐跪著求我父母讓我繼續上學。

如果我有創作的天份,是因為從小我姐姐就買了一本又一本的故事書給我,開啟了我對這個世界的想象;如果我堅持相信人性本善,是因為我姐姐讓我看到即使她自己沒過上好的生活,也要替我爭取我的未來。

這份姊妹之間的情感,我放在了我的前一部電影《聽說》。

當《聽說》裡陳意涵和陳妍希用手語無聲地訴說對彼此的情感、惹得一票觀眾潸然淚下的時候,很多人都納悶那場戲怎麼沒有臺詞也能那麼感動人?那是因為我的姐姐如何感動了我的成長,我也拿來感動了你們。

由於我跟我的姐姐都是不被重視的女兒,所以我哥哥得到我父母所有的寵愛與栽培,他想要有什麼就有什麼,即使隔天可能就棄之如敝屣;他愛做什麼就做什麼,即使把我搞受傷了也不會受到責罰。所以我小時候恨他,甚至因為恨他而恨所有身為兒子的人。

再一次,哭了,不過是看哭的。

所以有感而發,在問題下寫了以下內容:

能說,當我看到那一幕,時秒說,“我誰也不跟,我跟我哥,你們根本不瞭解我,我和你們不熟”的時候,我哭了。

有時候,有些父母生下了小孩,但其實自己還是孩子,一直專注在自己的自由、快樂和幸福,完全沒有管顧到小孩的心理成長。

看到這部戲導演說自己的經歷,他們家裡女兒受到忽視,而兒子受到寵溺,這其實完全是父母在滿足自己的期望和慾望。

這讓我想起了是枝裕和探討的問題,父母生下孩子就可以稱之為父母了嗎?

或者說,孩子只是他們生活的負擔,或者是他們滿足自己期望、實現自己價值的工具?

我常常聽到有的家長在比較,我的孩子才幾歲就會說話了,會英語了,可聰明瞭,之類。

我只能說,無知加無恥。

因為小孩這時,已經成為了他們提升自己自尊,滿足自己優越感的工具,是為無恥;而這種東西,說話早晚之類,都是個體性差異,並沒有意義,是為無知。

所以,如果說身體亞健康的人有80%,那麼,99%的人都是心理亞健康。

然而,恰恰是那些童年時期的欠缺、缺失,成了某些人一生的動機,在某個領悟成為專家,甚至改變世界,只是在心理上終生會與自己的心魔鬥爭。而那些一生幸福的人,反而不見得有所建樹。

所以,正如上帝將亞當夏娃趕出伊甸園進入人間。

想對每一個新生嬰兒說,歡迎來到痛苦的人間。

子女,對父母來講,究竟意味著什麼?生物上講,說實話,還真沒有什麼意味。

因為一個人不過是某個基因的生存機器而已,而基因為了讓自己在地球上永續存在下去,通過各種手段,比如慾望、情緒,促使他繁衍出下一代(《自私的基因》. 道金斯)。

所以,無論是出於本能的衝動——強烈地想要一個孩子;或者還摻雜了父母、朋友、社會催促的壓力,一個成人做了父母——稀裡糊塗地做了一個嬰兒的爸爸或媽媽。

但是,他們完全忽略了一點,就是,這個嬰兒想不想來到這個世界上。

在成人的算計中,只有自己,自己的快樂、歡愉、幸福乃至優越感,而沒有孩子,哪怕再大也是如此。

而這個孩子長為成人之後,也會做同樣的事情。

所以,其實,教科書上所宣稱的“愛父母”,是有問題的,前提是,這個父母是否值得去愛——作為孩子,為什麼要去愛一個出於私慾把自己帶到人間的人?

難道父母還能選擇不生嗎?不,他們根本沒能力、也沒勇氣做到不生——基因不允許,社會也不允許。

在這一點上,僅僅是天生的父母角色,並不值得感恩,更不需要感謝,只是在身份上,子女是父母基因的延續。

所以,無論是在《小偷家族》中那個被父母忽視、虐待的女孩尤里,或是《快把我哥帶走》中那兄妹兩,還是現實中從小隻有姐姐呵護的《快哥》導演,作為子女,只有當父母有恩情於己,才應當回報。大多數人都能當父母,但不是誰都是合格的,能做到放棄私慾、尊重子女的更是鳳毛麟角。

所以,是枝裕和導演提出的問題“生下孩子就是父母嗎?”,是值得反思的。

那些擠破頭讓孩子上各種興趣班,學這個學那個,真的是為小孩好嗎?還是在緩解自己落後於別人的焦慮?

那些炫耀自己孩子這個好那個好的人,真正在炫耀的,其實是他自己,跟孩子半毛錢關係也沒有。

那些把不滿和自感不幸的氣撒在孩子身上的人,其實只在乎自己,自己的幸福高於一切。

甚至於,那些傾注自己一切去關注和培養孩子的人,其實他在投資的是自己,因為他覺得孩子是自己的延續,要幫自己去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

這一點上,我覺得郎朗真的很慘,哪怕他後來有多麼成功。

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無私的愛,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間。

能做到無私愛子女的人,是偉大的,因為他們剋制了基因設置的原始衝動,拋棄了自己的私慾、期望和優越感,純粹去尊重地愛他們的孩子,而不是去滿足自己的各種願望。

快把我哥帶走:對父母來講,子女究竟意味著什麼?

生兒女是一件一輩子值得慎重考慮的事情,因為你要把一個沒有任何選擇能力和權利的人帶到這個世界上,接受世俗和慾望的雙重煎熬(就像自己一樣)。

所以養好不是對子女的饋贈,而是天然的義務——為自己因為慾望所做的選擇付出代價;只有用心的培育,才可能是恩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