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千年北龕舊貌換新顏

千年北龕舊貌換新顏

北龕摩崖造像位於巴城北蘇山之麓,崖面坐北朝南。1956 年8 月16 日,被省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歸入南龕摩崖造像合併項目。

1月16日,記者來到北龕石窟景區,從山門進去,手扶石質雕花欄杆,沿石梯而上,就到了北龕寺。兩棵粗壯的黃葛樹分列兩邊,以兩頭麒麟、兩頭獅子和兩頭大象石雕為磉蹬,托起正殿的6 根柱子,正殿內就是北龕摩崖造像的一部分,正殿兩側各有一間廂房。

千年北龛旧貌换新颜

北龕石窟景區大門

2015年9月,巴州區文物局開始實施北龕摩崖造像環境整治工程,打造北龕石窟景區,保護歷經千年的文化遺蹟,挖掘摩崖造像的深厚內涵,讓歷史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千年北龛旧貌换新颜

藥師觀音菩薩彩雕

整治環境石窟景區煥然一新

《巴州志》記載:“北龕在巴江蘇山之麓,諸志皆以為即望王山,非也。兩山並峙,中隔小溪,龕在山下,距州城五里,山勢環江抱郭,民間相望。”

《九州要論》記載:“即黃牛山,有穴,白馬奔出,故名。”又云:“半山石壁隱出老君像,唐人遊北山老君影跡詩即,今皆荒廢莫可覓,唯巖間多小佛龕,鐫鏤精緻,非近世所能作。”

北龕摩崖造像現存造像34龕348尊,始造於初唐,以盛唐造像最多。主要內容有:七佛、釋迦、彌勒佛、菩提瑞像、二佛並坐、三佛、釋迦老君並坐、藥師觀音地藏並立、觀音立像和清代的碑刻、墓塔等。

“以前周圍是民房、田地,道路崎嶇;現在建成景區,環境好多了。”今年64歲的李芳烈在北龕石窟做管理員已經10年,住在北龕寺左邊的廂房,主要負責打掃衛生、看守文物等。

2015年9月,巴州區文物局開始實施北龕摩崖造像環境整治工程,修建了辦公用房、文物庫房、遊客接待中心、歷史文化展廳、山門、圍牆、堡坎、亭角、長廊、水池、園林和地面道路等,目前已全面竣工,北龕石窟景區初具規模。

“今年2月底前,市文物局將組織相關專家進行項目初驗,然後由方案審批機關省文物局組織專家正式驗收,待驗收合格後交付我局使用。在相應條件成熟後,景區將對外開放,正式投入使用。”巴州區文物局項目科科長楊建說。

千年北龛旧貌换新颜

精美的墓塔

除北龕摩崖造像外,北龕石窟景區還有歷史遺存展示區:陳列展示蘇東坡、劉伯溫、龔有暉、孫清士、章崇簡、李翰章等名人書法碑刻,明清時代雕刻精美的墓室、墓碑構件,近現代語錄碑、森林砍伐禁令碑等。大溪口唐代摩崖造像展示區由巴州區迴風大溪口遷移至景區內,現存唐代佛像、菩薩像等50餘身,均為淺佛雕,有普賢騎像圖、禮佛圖、伎樂圖等佛經故事圖。可移動文物陳列區陳列展出六朝墓出土器物、宋代窖藏文物、歷代各類別館藏文物精品等。

“北龕摩崖造像是我國隋唐石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隋唐時期歷史、文化、佛教造像藝術的寶典。”巴州區文物局局長林金勇說。

精雕細刻獨具巴中地方特色

2003年8月,由巴州區文物管理所(2012年5月更名為區文物管理局)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雷玉華、程崇勳編撰的《巴中石窟》一書,對北龕石窟每一龕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詳細記錄。

第01龕,藥師佛與觀音、地藏像,位於寺內最西端,第02龕右側。外方內單層簷佛帳形龕,外龕中央雕一博山爐,內龕簷下忍冬紋,方形龕楣,龕楣上垂帳,懸鈴,帳柱兩端飾連珠紋、回形紋。外龕左上角殘,內龕臺前香爐殘。外龕高100釐米,寬85釐米,深23釐米;內龕高73釐米,寬59釐米,深14釐米。

第02龕,西方三聖,位於第01龕左側,第03龕右側。外方內圓拱形雙層龕,外龕右壁上部殘,右壁上部刻飾捲雲紋,內外龕間雕一臺,內龕下部設高壇,壇風化,桃形龕楣,龕楣上雕飾花卉、寶珠,龕右側上端殘。外龕高115釐米,寬71釐米,深16釐米;內龕高97釐米,寬70釐米,深16釐米。

北龕摩崖造像窟龕構造巧妙,形制多樣,以雕刻精美的帳形窟龕最富特色,是中國石窟的創新,也是巴中石窟所特有的窟龕形式。雕刻精細,線條柔和,小巧玲瓏,多彩多姿,尤其是淺浮雕刻的飛天形象生動,伎樂天所持各種民族樂器生態逼真,再現了佛教藝術的魅力和高超的技法,是巴中石窟的精品佳作。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第12號龕十二藥叉大將護衛場面在巴中石窟中不多見,豐富了巴中石窟造像內容,是研究巴中乃至整個四川地區佛教石窟及相關問題不可忽略的課題。

從米倉古道傳入的佛教藝術在北龕摩崖造像中影響非常明顯。北龕第01號龕、第04號龕造像風格和技法能在西安、洛陽的石窟中找到源淵。

在北龕摩崖造像中,佛的莊嚴、菩薩的慈悲、弟子的善良虔誠,以及護法天王、力士的威武勇猛,無不表現得淋漓盡致。造像中的人物形象各具不同性格和神態,很注意五官的比例和人物的身姿、手勢等,用整體結構的雕造來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或心靈的美,達到了“以形寫神,神形兼備”的效果。

千年北龛旧貌换新颜

群雕佛龕

北龕摩崖造像中以人物的雕造為主,但又十分注重龕楣的雕刻、彩繪、設計,尤以屋形龕居多,龕簷和柱均雕刻了花草、動物、天神、化佛等圖案,裝飾性強,起到了輔助佛教中人物形象、佛經內容所不能表達出的題材和作用,特別是龕楣中大部分出現了鏤空雕,十分精細,已達到了玩石如泥的水平。

北龕摩崖造像既具有南方典型風格又具有巴中的地方特色。不僅造像精美,而且很注重對龕內供養人的刻畫,很多供養人的衣冠、服飾、神態均以寫實的手法來反映唐代巴中地方世俗人物虔誠的形象。龕型和造像的佈局結構與北方有明顯區別,獨具特色,菩薩、弟子、供養人本有等級之差、排列位置之別,然而在龕中任意排列,且弟子、菩薩、供養人一樣高大,這種完全的自由化,給人以生動、活潑、雅俗共賞之感。

全力保護延續歷史遺存信息

從上世紀80年代至2000年,巴中石窟的研究工作一直在持續。1986年巴中縣文物管理所派文物考古專業人員對北龕摩崖造像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調查;1990年,中國社科院佛教研究所丁明夷教授一行6人與市文物管理所業務人員一起對北龕摩崖造像進行了調查。2000年3月10日、2000年4月11日,巴州區文物管理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北龕摩崖造像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古調查。

《巴中石窟內容總錄》於2006年12月由省文物管理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學研究中心、巴州區文物管理所出版,雷玉華、程崇勳編撰,是目前我市研究摩崖造像的主要著作。

由於長期受風雨侵蝕、陽光照射、空氣乾溼變化等影響,北龕摩崖造像表面風化、局部酥減剝落,部分崖壁有滑坡及坍塌的危險。在北龕寺正殿,記者看到北龕摩崖造像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或殘缺不全,或彩繪脫落。

“巴中地區的岩石以黃沙岩為主,容易雕刻,但耐腐蝕、耐風化的程度比青石弱。‘文革’期間破‘四舊’,部分造像被人為損壞損毀。”楊建說,北龕寺外6龕因地勢較高,保存得比較好,已實施了滲排水工程、巖體加固工程,下一步將修建窟簷,為造像遮風擋雨。

1986年,巴中縣文物管理所自籌10餘萬元,在北龕摩崖造像啟動了一些基礎文物保護項目,對晚清時期的寺廟進行了大幅度翻蓋和維修,修整了牆體關欄設施和造像頂部的排水溝,修砌了北龕寺的堡坎,修建簡易圍牆257米。2004年,爭取國家文物局資金,對北龕摩崖造像內的廟宇、圍牆、大門及周邊環境進行了全面整治。2014年,爭取專項資金500萬元,對北龕摩崖造像實施了危巖體加固工程。2015年,爭取專項資金500萬元,對北龕摩崖造像實施環境整治工程。

千年北龛旧貌换新颜

明清時期墓室、墓碑構件

“上世紀90年代,我們對北龕寺正殿、廂房進行了維修加固,更換了屋面腐朽的檁角、柱子,翻蓋了瓦屋面,油漆門窗、沿板,修建了堡坎。”楊建說,摩崖造像彩繪使用的是礦物質原料,其工藝基本失傳,而現代的技術還不成熟,因此在保護過程中堅持修舊如舊,不對文物進行保護性破壞。

為更好地保護北龕摩崖造像,巴州區文物局劃出了具體的保護範圍:東面以最邊緣造像外延80米,南面以造像所在崖壁外延80米,西面以最邊緣造像外延70米,北面以造像所在崖壁頂端外延50米。

“下一步將建設巴中石窟安全智能防盜系統,完善滲排水工程和巖體加固工程,以延續歷史遺存信息,讓歷史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群眾。”林金勇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