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處理崑山“反殺案”的示範效應:依法防範風險化解矛盾維護權益

2018-09-03 14:33 | 光明日報

日前,江蘇崑山“反殺案”引發輿論廣泛關注。輿論的焦點,主要聚焦在“反殺”屬於正當防衛還是防衛過當上面,如同於歡案牽動人心一樣,“反殺案”的處理無疑具有強大的示範效應。各種聲音各種見解都充分地表達了出來,有了之前於歡案的積極效應,公眾對於法治的信心正在逐漸樹立。

果不其然,9月1日,江蘇崑山市公安、檢察機關通報了“崑山砍人案”調查處理結果,認定於海明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公安機關依法撤銷於海明案件。至此,通過全社會對於正當防衛的邊界的大討論,輿論的自我調適,法律的自發普及,都得到了較高程度的展現。

當然,對於“反殺案”的反思,仍不當就此而停止。

如果把“反殺案”撥回到最初,無非是道路上的一點爭端,其危害和激烈程度並不比過去各種“路怒症”事件要高出多少。但凡當事人中,尤其是車裡的司機和乘客心中相信法律,相信且習慣於通過合法途徑和渠道來解決眼前的問題,“反殺案”的悲劇也不至於上演。同樣的,大量的討論非常理性地討論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的邊界,體現出了對法律的某種信仰和敬畏。但也有一部分人,或者根據被殺者過去的表現認為“死有餘辜”,或者以死者兄弟的名義對一些公號和自媒體發出“死亡威脅”,這些都說明,在當下中國,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形成人人遵紀守法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還依然任重道遠。

任何一個社會,其發展變化越快,其矛盾衝突也自然越多。起了矛盾和衝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起了矛盾和衝突,並不循理而行,並不依法處理,而是走暴力解決或私力救濟的道路。這樣的矛盾處理方法,也許能在一段時間內能起到暫時的安定作用,但矛盾終將激化、擴大,最後不可收場。

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依法治國雖然是一條艱辛的道路,但必將是社會治理水平提高逐步改善、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利益的最優道路,也是走向良法善治的唯一通道。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依法防範風險、化解矛盾、維護權益,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讓每一個公民都建立起良好的法治意識,內心都敬畏法律,信仰法律,這是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的必由之路,也是防範風險、化解矛盾、維護權益的有力武器。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有名言:“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心裡。”法治作為一種信仰,不僅要求人們以法為則,任何行為都恪守法律,而且要求全社會對法治的敬仰和推崇。而這種敬仰和推崇,和每一個判例息息相關,和每一次案例的討論息息相關。每一個判例,都是公眾法治信仰的基石;而每一次失誤,都可能導致信仰的崩塌。

很欣慰,我們從於歡案的宣判中看見了法律之可信,並在此次崑山“反殺案”的處理結果中,再次得到了確認。

全民對於法治的信仰,就是全民對於法律靈魂的高度認同和心悅誠服的尊重。法律擁有高貴的靈魂,在此面前,任何權利都應卑微而且必須卑微。有了這樣的觀念,我們才能在任何風險面前,在任何矛盾面前,在任何權益爭端面前,首先想到利用法律、遵從法律、依照法律,堂堂正正地防範風險、化解矛盾、維護權益。

《光明日報》( 2018年09月03日1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