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振奮人心!救企業,廣東率先出手了


振奮人心!救企業,廣東率先出手了


振奮人心!救企業,廣東率先出手了

島 君 說

昨天廣東政府網站公佈了《廣東省降低製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修訂版)》,在新一輪救企業的路上,率先出手了。

逆差從2017年開始呈現負增長,2018年1-7月失業率增加,企業生存艱難。企業需要減負,再不救企業,就晚了!

如何解決問題?具體為“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本文將從:為什麼出手?怎樣出手?這兩大方面進行闡述。


作 者:查理大咖1號

圖 片:視覺中國

來 源:查理大咖

振奮人心!救企業,廣東率先出手了


為什麼出手


在出手的背後,其實是對廣東經濟狀況的反應,那麼廣東經濟到底怎樣了呢?我們選擇以下角度來分析:

(一)三架馬車還好嗎?

振奮人心!救企業,廣東率先出手了

從2013年上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GDP數據從8.5下降到7.1,在GDP下降背後是三架馬車中兩架馬車的下降趨勢,固定資產投資從2018年開始不公佈絕對值,但其增速仍保持在14.4%,這個數據在全國乃至沿海地區都是很漂亮的;消費從11%下降到9.3%(消費絕對值增速是4.17%);出口在2018年開始出現負增長,為-3.3%.

逆差從2017年開始呈現負增長,2017年上半年下降到-23.6%,2018年上半年再下降到-29.5%。

如果你與全國或沿海其他省份進行比較的話,廣東的情況是“投資平穩、消費和出口下滑”、全國和沿海其他地區是“出口平穩、投資和消費下滑”,廣東外貿受MYZ的影響開始顯現,或者這也是其他地方憂心所在。

(二)規模工業效益還好嗎?


振奮人心!救企業,廣東率先出手了


2018年1-7月,廣東省2000萬元以上規模工業企業增加了10.3%(4429家),這個情況是個特例,其他地區都是規模企業減少的,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虧損企業增加了29.3%,主營業務收入下降2.6%,與統計局的7.1%,相差9.7個百分點,虧損額增長79.8%;利潤總額下降2.3%,與統計局的6.6%,相差8.9個百分點;平均用工人數下降4.8%,66萬人沒有了工作。

(三)民企、外企還好嗎?


振奮人心!救企業,廣東率先出手了


在這個表格裡,我們其實可以清楚地看到廣東當前在規模工業企業利潤方面:國企高增長、民企低速下降、外企高速下降的趨勢,在用工方面呈現的都是下降趨勢。

將兩者合起來可以看到:即使利潤高增長,國企用工人數還在下降,民營和外資隨著利潤下降,用工人數在同步下降,如果這個趨勢再發展下去,那麼大量下崗工人將直接威脅社會穩定,而這是危及根本的事情,不得不出手了。

MYZ背景下,廣東的經濟壓力很大:投資還在正常增長,消費低速增長但出口下降了。工業企業主營營收和利潤出現下降,具體來看國有企業利潤高增長但民企、外資利潤下降,更嚴重的是用工人數下降66萬人,最新一期的PMI已經掉到50以下了,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

振奮人心!救企業,廣東率先出手了

怎樣出手

回到宏觀經濟的大框架,所謂供給側和需求側,從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歷史來看,1998年確立了消費側為主的宏觀經濟框架,所謂三駕馬車理論,2008年達到這個模式的潛在增長率,而後再刺激進入了虛擬經濟加持階段直到現在。

2015年提出了要回到供給側來解決問題,具體為“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微觀層面來看,所謂經濟發展可以等於企業有錢可掙,在相繼完成去庫存、去產能後,現在要面對的就是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而其中地方有為的部分重點在與降成本。

去金融的槓桿,需要國家層面的金融委及一行兩會的推進,補制度的短板,更需要國家頂層設計,降成本這點,或許才是地方有所作為的。

廣東從這個思路出發制定了《廣東省降低製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修訂版)》,具體有十個方面(7個降低、3個支持):

1、降低企業收稅負擔

2、降低企業用地成本

3、降低企業社會保險成本

4、降低企業用電成本

5、降低企業運輸成本

6、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7、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8、支持工業企業盤活土地資源提高利用率

9、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10、加大重大產業項目支持力度

只有降低企業運行成本,企業有利潤才能生存,企業能生存才有就業的穩定,就業的穩定才有工業的收入,社會才會穩定,以減稅降費為中心的降低製造業企業成本的舉措的出臺,對於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其他地方你們需要加快跟進。

沿海地區2018年1-7月規模企業效益情況:


振奮人心!救企業,廣東率先出手了


除福建外,江蘇、山東、浙江規模工業企業效益情況都出現了下降,企業需要減負,再不救企業,就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