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中考作文干货,命题作文审题技巧,家有中考的学生快点收藏吧

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作者杨克顺,真快乐作文创始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中考作文干货,命题作文审题技巧,家有中考的学生快点收藏吧

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近年来,各地中考作文命题由以往的话题作文一统天下,集中转身为以命题作文为主流。汇总2011年全国60个地区中考作文题,其中有47个地区的作文试题为命题作文,如安徽卷的《在我们这个年龄》,江西卷的《传递 》等。综合2012年全国中考作文试题主要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多种形式,其中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比例占到九成。命题作文之所以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其价值在于它赋予考生一个同题竞技的前提,彰显了考试的公平。

一、命题作文类型

中考命题作文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独题式”,即只给题目和要求,试题简洁明了。

如2007年江苏南通市中考作文题目:

“以带着微笑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题目)

要求:(1)要有自身体验和经历,不得抄袭;(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5)书写正确、规范、美观、整洁。

二是“提示式”,除了给出题目和要求外还有提示语或引语。

如2011年中考北京卷作文题:

知识的丰富,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加深,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天长日久地坚持,一点一滴地积累。(提示语)

请以“日积月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题目)

要求:(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1000之间。(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二、命题作文审题注意事项

审题就是细心揣摩题意,挖掘题旨,明确要求,即对作文题目所蕴含的中心、写作范围、立意方向和所暗示的体裁特点等做全面审视,整体把握,以期不出漏洞。

命题作文审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题眼”

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就是抓“题眼”。这里所谓的 “题眼”,即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文章需要着力表达的内容,也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捕捉到题眼,审题就有了依托,就找到写作的突破口。

命题作文的“题目”通常是一个词(独词式),一个短语(短语式)或者一个句子构成(句字式)。如果题目是一个独词,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如作文题目《愿景》,“愿景”一词,其本身的含义是所向往的前景,考生完全可以本着它的基本意思出发,或从大处切入,写期望中的国家或社会的愿景;或者从小处落笔,写自己或他人的心愿、理想等。

如果题目是短语式,一般来说,起修饰作用的词或动词常是题眼。如《充满活力的岁月》一题中,其表意的重心在“充满活力”四个字,考生需要思考的是怎样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来诠释一个初中生对“活力”的理解和界定。如2009年四川成都中考作文题“心中的风景”,这个文题是个偏正短语,其中的修饰语是“心中的”,而中心语是“风景”。在审题过程中,我们要把重心落在修饰语上。也就是说,这个作文应该重点强调“心中”,如果只对一些风景做大篇幅的描写,即使语言再优美也无济于事。这个作文题可以写“借景抒情”类的文章,通过自然风景,引出埋藏于心的深情,这样就与题意相吻合了。

动宾短语类文题的题眼一般在“动”上。如2010年中考四川达州作文题“喜看家乡新面貌”。这是一个明显的动宾短语,动词是“看”,宾语是“面貌”。当然,动词和宾语都有一定的限制成分,“看”字前的“喜”字和“面貌”前的“新”字都是不容忽略的。在写作时,从头至尾都要突出一个“喜”字,而这个“喜”则必须是由家乡新貌所带来的心理感受。

主谓短语的题眼常常在“谓”上。如2009年山东淄博作文“生日快乐”,这是个主谓短语,“主”是“生日”,“谓”是“快乐”。这个作文题的题眼应放在“谓”上,也就是重点强调“快乐”。“生日”如何“快乐”,“快乐”的原因有哪些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写。也就是说文章对生日场景的描写必须突出快乐的心理感受。

如果题目是一个句子,题眼常在谓语部分。如《那件小事激励着我》,“那件小事”是主语,是限制词,是写作的范围,“激励”是谓语,是写作的重点,关键要写出那件小事对我起到什么样的激励作用。

2.注意限制

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弄清文题对行文的限制。有些命题透过题目可以明显发现对写作内容、范围、人称、时间等方面的某些限制,作者只有明确限制,严格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才能不离题,不偏题,不跑题。如作文《童年趣事》,题目显然把选材时间限定在童年的范围,所写的事要发生在自己或他人的童年这一特定的背景。再如《放学路上》这个命题,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在放学路上所见所闻。又如《老师,我要告诉你》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必须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老师讲述的内容。

另外,命题的要求中对文章字数、体裁、表达方式、书写等方面也有明确的规定,写作时要注意看清、牢记,不越雷池半步。

3.重视提示

中考命题作文往往带一些引语或提示语。试题所提供的提示语或引语对题目的解释、写作内容、写作范围、写作角度以及重点有着一定的指向作用,审题时围绕题目对提示语提供的信息进行仔细的解读,有助于考生打开思路、确定写作的内容。

如以《责任》为题写篇作文,其提示语: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时代的需要。有人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意思是说,“我”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国家遇到困难,学校出现了问题,家庭发生了矛盾,同学违反了纪律,自己的成绩不理想……都应当问一问“我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提示语中“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写作的重点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提示语中“国家遇到困难,学校出现了问题,家庭发生了矛盾,同学违反了纪律,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对我们写作的选材范围又给予了明确的指向,既可以从“国家遇到困难,学校出了问题”等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家庭发生了矛盾,同学违反了纪律,自己的成绩不理想”等小处起笔。提示语既把“责任”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又告诉考生应该围绕怎样的中心来写,可以选取那些方面的材料等。因此考生可以叙述自己面对“国家遇到困难,学校出现了问题,家庭发生了矛盾,同学违反了纪律,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时是如何承担责任的,从而体现“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一中心。同时也可以议论说理,用事实或道理来论证“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等论点。

三、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

掌握一定的审题方法和技巧,能帮助考生迅速审明题意、快速入题。命题作文常见的审题方法有以下几种:

1.追问法

“追问法”是指对题目从不同角度的连续发问来打开思路的一种审题方法。一般可围绕题目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

如2012年中考北京卷作文题目《少年风采》。针对题目,我们可以这样追问:少年指的是那些人?因为是中考,这里的少年理应理解为在校就读的初中阶段学生,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学生群体。风采是什么意思?“风采”指人美好的仪表举止和精神风貌。对于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们来说,举止大方、个性鲜明、积极向上……都是动人的风采。怎样展现少年风采?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展示少年风采的舞台。为什么要写少年风采呢?写少年的风采,展现青少年一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这样反复追问,写什么,怎样写,考生心中自然就搭起了明确的写作框架。

再如命题作文《找回童年》。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追问:什么是童年?童年是天真烂漫;童年是百无禁忌;童年是无忧无虑…..找回童年的什么?找回童年的纯真、好奇心、天真烂漫、百无禁忌、无忧无虑……为什么要找回童年?童年已经离我们远去,在我们的视线和生活中消失,我们每天只能在书山题海中浸泡,在各种补习班之间穿梭,生活中没有童年的欢乐、歌唱和阳光。这样几经追问,我们就可轻易找到作文的写点。

2.增补信息法

有些命题作文,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我们可以在题目前、后或中间增补新的信息,作为限制词,从而把宽泛的题目化小,化实,化具体。以便明确范围、方便入题。

如以《珍藏》为题写一篇文章。 “珍藏”一词,乍一看让人一头迷雾,内容比较宽泛,写起来一时无从着手。如果采用增补信息法,在动词“珍藏”后面补充:一纸贺卡、一张照片、一支钢笔、一枚邮票、一个微笑、一席话语、一缕思念、一次感动……添加某种信息(限制)把题目缩小,这样就可以化大为小,把宽泛的题目具体化,同学们就可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熟悉程度选择最易把握的切入点。

再如《目光》一题。“目光”是一个名词,没有任何修饰成分。为了缩小切入范围,我们可以在名词“目光”前边补充上一些限制语,如父亲的目光、母亲的目光、老师的目光等等。在“目光”前边增补一些领属性语素,化小了题目的外延,我们就有了写作的方向。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在前边加一些修饰成分,如犀利的目光、慈祥的目光、严厉的目光等等,加上了限制成分,我们就可以从中能找到一个比较熟悉的切入点动笔。

3.寓意探究法

有些题目带有明显的比喻或象征意味,审题时我们既要注意弄清题目字面的本义,又要力透纸背,深挖其蕴含的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才能把题吃透。

如2006年中考河南卷作文题目《长大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牵”带有明显的比喻性,本义是拉着使行走或移动。其喻意是对我成长过程中的指引、帮助、教育、呵护、鼓励等。明确了比喻义就找到了着笔的支点。

再如2007年中考天津卷作文题目《心中的彩虹》,这里的“彩虹“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种自然界的大气现象。如果立足本义去写着实没有什么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挖其喻意,其喻意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美好回忆,一种珍贵的体验,一种坚定信念,一种向往境界,一种青春企盼,一种不懈追求,是伴随你年轻的生命走向成熟的一种精神食粮,一种精神支柱,一种精神力量……”弄清了“彩虹”的比喻义,我们就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悟,以满怀的热情和流畅的文字,把自己的所感所思付诸纸面。

总之,对这类题目,抓象征义、比喻义来写,更合乎命题者的意图,同时,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加富有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