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月是故鄉明:記憶裡的“中秋”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該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相繼仿效,逐漸傳到民間。直到唐代,這種祭月的傳統風俗更為人們重視,《唐書·太宗記》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如今成為我國主要節日之一。

中 秋 習 俗:

通常賞月拜月的食物與供品,大多為月餅、水果、湯圓、煎堆之類。儘可能將食物擺在可以看到月亮的院子、天台、陽臺的八仙桌上,闔家圍桌而坐,一起在月照下共賞與品嚐食物,全家團聚,其樂融融。

吃 月 餅

其實,月餅這詞是到了宋代才有的,之前中秋節稱之為餅食。相傳在三千年以前,殷周時代已有餅食。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曾帶回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唐代則有多層薄面為皮,以豆沙為餡的“紅菱餅”。直至清代,月餅品種花式日漸繁多,且質味精益求精。中國月餅大致分為京、津、蘇、廣四大類,“廣”則為廣東月餅,而中山月餅歷來位於廣餅優品的前列,如今仍盛名於國內外。

中山月餅之所以在色、香、味優勝於馳名月餅之林,是因為:一是製作技巧與調味工藝融合京津蘇廣四大類式之長;二是用料上除本地具有的蔗糖、欖仁、花生、花生油、各式豆、豬肉、鴨蛋外,又選進北方上乘的杏仁,以求精美良。因此,中山所出月餅,多為皮薄細膩,餡足酥軟,鹹甜恰中,香氣外溢。

月是故鄉明:記憶裡的“中秋”

其實,月餅的包裝與擺放也是寓意頗深。四方形的每盒裝4個餅,寓意為“四方平穩,四季康寧”;圓形的每盒裝8個餅,一特大的放置中間,其餘7個體積較小的放周圍,寓意為“七星伴月,八方吉祥”。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是故鄉明:記憶裡的“中秋”

吃 田 螺

《欖溪歲時記》記載:“十六、七、八日,以酒饌敘飲,謂之‘追月’,家家多制小螺下酒。”閒聊賞月,紫蘇炒田螺下酒最美妙,田螺在夏秋時節最肥美,在月首懷卵,月尾仔螺成殼吐出,舊時稱對月而生,有多子多孫之意。其味甘性寒,有利溼清熱、止渴、醒酒等功效。中秋佳節吃前是一盤,吃完還有“一盤”(空殼),寓意“長食長有,生生不息”。

月是故鄉明:記憶裡的“中秋”

吃 芋 頭

芋是公孫同科植物,取大小芋同碟上桌,意在公孫四代同堂。中秋節吃芋頭,是一項歷史悠久的習俗。各地普遍都有,不過寓意不同。如《潮州府志》記載,潮州人是為了紀念元末漢人殺韃子,吃芋頭稱“剝鬼皮”;又如一些地方取芋頭諧音“餘頭”,吃芋頭寓意著日子有富餘。中山人的“飣餖”裡面,芋頭的擺放也是有講究的。八月十五夜晚,仲秋良辰,在祭月賞月之時,將芋頭擺在供桌的正中,外邊圍著一大堆小芋仔,寄寓“天上月圓,一家大小團圓”的美好願望。

月是故鄉明:記憶裡的“中秋”

吃 菱 角 和 花 生

菱角亦名芰,多數兩角的稱菱,少數三角四角的稱芰。其味甘淡,性微寒,有消暑、止渴解酒的功效。花生又稱落花生,開花後落地結成果實。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者也。因此,會將花生稱為“相思豆”,食之不厭,且營養頗高。

月是故鄉明:記憶裡的“中秋”

玩 花 燈

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小的時候我們會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將花燈掛於高處,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孩子間彼此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

月是故鄉明:記憶裡的“中秋”

猜 燈 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月是故鄉明:記憶裡的“中秋”

小時候過中秋,吃月餅,全家人齊聚廳堂,一起賞月談天;長大以後,工作再忙,也不忘趕回家,與親朋一起團圓賞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佳節將至,在此全體檔案與地方誌人員祝大家節日快樂!

文丨卓劍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