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尚未遠去的大冶“漢正街”——千年大冶老街墈頭街

從大冶城南儒學灣順著工商銀行城關門市部側門上坡,是一條長約一里寬約五米的“7”字小街。街道兩邊店鋪林立,貨物琳琅滿目,每天車水馬龍,人流如織,它就是著名的千年大冶第一街——墈頭街。

據《大冶縣誌》記載:墈頭是原來大冶老城區八大街之一的西街,古稱西門、大西門、永安門。這條街的盡頭出口處有一座小土山,山墈壁立,故稱墈頭。時至今日有些市民不瞭解墈頭街的來歷,習慣將“墈頭”說成是“坑頭”。

在如今大冶城區為數不多的老街中,墈頭街算得上是保存較好富有傳統特色的老街了。

尚未遠去的大冶“漢正街”——千年大冶老街墈頭街

墈頭街

一磚一瓦的歷史記憶

8月22日,從綠意蔥蘢、繁花似錦、路面寬敞平整的墈頭綠茵長廊走進空間狹窄、店鋪林立的墈頭街,一時間,令人有時光穿越的感覺了。特別是走進墈頭街的小巷裡,低矮的老屋,破舊的牆體,逼仄的居室,這種感覺尤為明顯。記者看到,有些老人居然還在用柴火做飯,用搓衣板洗衣服。

墈頭街被譽為大冶的“漢正街”,就是源於它的小商品市場繁榮。的確,行走在墈頭街,兩邊全部是小商鋪,小五金、小家電、小超市、小批發部、小診所、小藥店等,一應俱全。可以說,大到電視冰箱、小到針頭線腦,從田間地頭需要的農具農資到家庭個人需要的日常用品,能買得齊全的,恐怕也只有墈頭街了。

墈頭街是一條步行街,人流熙熙攘攘,叫賣聲此起彼伏,小商品交易十分火爆。墈頭街又是一條休閒街,慢生活的節奏,在這裡無處不在。店主們閒暇之餘,或獨自坐在店內休息,或三五成群聊天。一中年男子化著女妝,手拿綵綢,串店表演著妖豔的舞蹈,逗得眾人笑個不停。

今年73歲的曹茂平老人,不到10歲就來墈頭定居了,他父親就是在墈頭街賣雜貨的,他也做了幾十年小生意,如今是他兒子接班。“幾十年了,要說墈頭街,也沒有多大的變化。”曹茂平回憶說,1954年的那場大水,將墈頭街幾乎全淹沒了,洪水有一米多深,絕大部分的老商鋪受損,哪怕現在殘存的一些老商鋪,都是在那場洪水之後,修修補補改造起來的。

“早些年的墈頭街,也是非常繁榮的,各種店鋪都有,賣小百貨的、賣藥的,打鐵的,磨豆腐的。”曹茂平回憶說,原來出墈頭街地界,全部是湖面,在杉樹排街外,有一個碼頭,大型船隻從長江經大冶湖來到墈頭地界,主要是販運陶器、瓦貨。

“那時候墈頭街的孩子,沒有一個不會游泳的。”想起小時候的生活,曹茂平老人的臉上,滿是快樂的笑容。他說,那時候一出墈頭街,全是水,而且水質非常清澈,隨時都有大人在勞作,孩子們可以盡情地在湖中戲水。晚上,大家就睡在街面上,根本沒有什麼蚊子。

說起孩提時候的快樂記憶,曹茂平老人還提到了萬家大屋。早些年,墈頭街萬姓居民比較多,建有一座萬家祖堂。小時候,曹茂平和夥伴們,經常去萬家祖堂玩耍。“要說墈頭街保存較好的老建築,恐怕只有萬家大屋了。”

在曹茂平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萬家大屋。大屋入口處,是一家小商鋪,一位女士正在守店。大屋標誌性建築,是石質的大門框。室內還是青石板地面,頂部有一方橢圓形的天井。木質的房門緊鎖著,青磚牆體已然斑駁,閣樓和廊簷均已破舊老化。老屋已然是堆放雜貨的倉庫了。

如同萬家大屋一樣,墈頭街的老商鋪、老民居,也在漸漸地衰敗了。只是相比其它的老街基本不見昔日蹤影,或是因為這裡經久不衰的商貿繁榮,墈頭街,還是執著地綻放在現代化都市的一隅中。

尚未遠去的大冶“漢正街”——千年大冶老街墈頭街

萬家大屋天井

“屋簷滴水”為界傳說由來

關於墈頭街的由來,陽新地方至今還流傳著一個好笑的傳說。

說是大冶建縣之後,陽新(那時是永興縣)與大冶還沒有分界,兩地縣官約定,天不亮各自從縣衙出發走向對方縣城,在哪裡相遇,就以此處為界。

永興縣令勤勉機靈,雞叫頭遍就摸黑上路,88裡小路提一個燈籠一路小跑,天不亮就跑到了墈頭,待他划船過湖,靠近縣令宅院,大冶的縣官因糊塗貪杯還睡在熱炕上大夢周公。

永興縣令立在屋簷下久候,仍不見大冶縣令醒來,眼看天快亮了,約定的時間已到,便高聲唱起來:相約劃界人不來,屋簷待客該不該,本想管轄到炕頭……

還是縣官太太機靈,一聽永興縣令唱到了後簷,便幾下搖醒了尚在熟睡的縣官。縣官一聽要管到自己的炕頭,那還得了,豈不將太太也管去了?於是不顧官場體統,衣服沒穿齊整便一把推開大門:“兄弟,做事留點餘地好不好?”

永興縣令遂嘆了一口氣,將下句“看你以後懈不懈(大冶話讀“駭”)”改成了“讓你滴水到船臺”。從此,兩縣就以屋簷滴水為界,讓永興縣一直管到大冶縣官宅院的後簷。為了諷刺嘲弄這位糊塗透頂的昏官,當地人把界限永興大冶的船臺戲稱為“炕頭,炕頭”。

尚未遠去的大冶“漢正街”——千年大冶老街墈頭街

殘存的老民居

藥材生意曾首屈一指

按歷史記載,大冶西門至金堤渡隔著龍潭,西門就建在龍潭墈。墈頭街始於西門,經節孝坊,孝子坊至進士坊,本是一條環湖小街,沿街是一彎船臺,供日常進出大冶的小商小販停泊、囤貨。

當時的商業中心在大冶東門杜家巷一帶(原大冶水產局附近)的老東街,那裡集中了大冶城數十家雜貨鋪。到了清代,新修的德其門碼頭因貨物吞吐便利,逐漸成了集散中心,但多數的商業活動僅限於德其門附近的采芹橋(西橋)、黃獅蟹、老東街,墈頭街僅有松鶴齡老記、馮泰保、馮恆生福記、馮恆生成記、馮太生、焦義生、善生福等十餘家中藥材鋪。

民國五年,老東街、西橋街、黃獅蟹經營絲煙、火柴、麵條、米粉、水果等商品的小商小販接近百餘家,墈頭街仍然只有十幾家藥鋪和幾個貨倉。只是松鶴齡藥店的生意漸漸超過其它幾家,成為墈頭街的“老大”,馮泰保也不甘示弱,迅速兼併了其它幾家之後,緊跟其後,其餘幾家仍然苦苦支撐。

俗話說:“藥無百倍不賣”。民國時期,商業利潤以藥材為最高。墈頭街的藥鋪雖然只有十幾家,但其經濟效益與財富卻是大冶城首屈一指的。

街名一度被更改

民國初年,商民張紅英、宋華生在墈頭街興辦大冶第一家木版印刷社,開啟了墈頭街現代工商業的先河。由於設備連年更新,木版印刷社逐步發展成為石印社。民國十二年,陳志康、藍起晨相跟著辦起了“洪霞”“商孚”石印社,商業競爭日趨激烈,15年後,三家石印社相繼倒閉或搬遷。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的飛機多次光顧大冶,將繁華的老東街毀於一旦,倖存下來的小商小販一窩蜂湧進了墈頭街,墈頭街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小商品市場”。但由於街道狹窄,行人擁擠,1947年秋,當時的國民黨大冶縣長鬍昭華下令,從西礄起,至墈頭街盡頭止,限一個月內,兩邊店鋪門面全部拆除各退後一米,拓寬街道,改成西式門面。一個月後,兩條街面貌一新。今天墈頭街仍然保留的一些老舊房子,大都是那個時期的建築。

拓寬後的墈頭街不光吸引了“同益昌”、“石復興”、“錦華廣貨鋪”、“石恆興布店”等老店,還吸收了很多商戶與民眾,墈頭街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與擁擠。1949年,墈頭街被劃分為三段,分為二街新政路,三街解放路,四街前進路。到了1953年,又改名為前進街,1975年改稱墈頭街後,在1984年又一度改為前進街,不久恢復墈頭街的名稱。

老街啟動新的改造規劃

新中國成立前夜(1949年9月),縣政府在墈頭街瓦臺(供唱戲用的蓋了頂的土臺)附近建立縣人民教育館,1957年改名文化館,吸引了大批市民入駐這裡,給這條商業雜貨街加入了一些文化元素。直到1966年,文化館遷到北門何家山後,市民還常常光顧文化館舊址,自發地組織起來在那裡吹拉彈唱。

1953年,大冶縣在墈頭街成立第一家縣立食品廠,生產麻花、麻餅……等地方食品,又給這條街道平添了少許工業氣息。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毛鋪的姜海泉來到墈頭,開辦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雜貨店,墈頭街遂慢慢恢復了昔日萬頭攢動、摩肩接踵的熱鬧景象。這條古老而又滄桑的老街,被四鄉八里的鄉民戲稱為“大冶漢正街”,揚名在外。

歷經滄桑變遷的墈頭街,又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2017年8月,大冶市政府正式批覆墈頭街片區改造規劃。根據規劃,墈頭老街將留有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以及綠地與廣場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包括改造墈頭路,形成有歷史風貌的文化特色商業街;南北長約350米,東西長約185米的“L”型老街,將設計成4.5-10米的路幅寬,道路面層建議以仿古青石板為主。

採訪中,許多市民紛紛表示,墈頭街的改造工程,將面臨很大的難度。同時他們也希望,無論墈頭街怎麼變,但這條商貿繁榮的老街,不能改變其固有的特色。(朱世傑 汪紅光 吳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