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清朝的一种刑罚,对犯人不打不杀,可受刑者却生不如死

清朝的一种刑罚,对犯人不打不杀,可受刑者却生不如死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人命并不值钱,也不受到尊重。最明显的就是存在着五花八门,品类繁多的酷刑。这些刑罚要么在肉体上这么犯人,要么让株连犯人的亲族,总之就是怎么残酷怎么来,一点都不在乎人的生死。

比如说一个简单的死刑,据说有二十多种花样,包括凌迟、斩首、车裂、挖心等等。之所以要弄出这么多名堂,搞这么大的动静,除了主观上对于犯人的仇恨外,主要还是起到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目的。

清朝的一种刑罚,对犯人不打不杀,可受刑者却生不如死

然而,除了这种酷刑外,在清朝还有一种刑罚,并不要犯人的命,甚至都不殴打辱骂犯人,却能让受刑者如同死过一场。这种刑罚并没有被列在清朝的法律文书之中,并不是一种常备的刑罚,一般都由皇帝临时起意决定的,它叫做陪斩。

所谓陪斩,就是指不通知犯人,而将他和其它死刑犯一起押赴刑场。当犯人看到其它人的人头落地后,已经吓得魂飞魄散,而此时还要刽子手装模作样,以同样方式向犯人砍去一刀。只不过这一刀最终挥空,并没有砍在犯人身上。

清朝的一种刑罚,对犯人不打不杀,可受刑者却生不如死

这种刑罚需要皇帝点头才能使用,而且一般都是皇亲贵戚才能享受到。这是为了给犯人一点教训,让他在此后改过自新。所以普通百姓肯定是无缘的,砍了就砍了。

在乾隆十八年时,曾经担任过直隶总督、江南河道总督的高斌就有幸享受了这个待遇。他的这些官职,并不是乾隆不杀他的理由,最为关键的是她的女儿高佳氏曾是乾隆的皇贵妃,仅此于皇后,地位显赫。说起来,高斌还是乾隆的老丈人,所以乾隆打算让他尝尝陪斩之刑。

清朝的一种刑罚,对犯人不打不杀,可受刑者却生不如死

那么高斌为了什么事而受刑呢?原来,高斌在雍正时就受到过重用,曾经担任过江宁、苏州织造这样的肥缺,而他在治河上的特长,让他担任了江南河道总督这样的高官。

不过,高斌虽然官越做越大,却越来越懒散,最为让朝廷恼火的是他约束下属不利,经常发生贪污公款的事情。乾隆为此,还曾经对他专门下达过一道圣旨,谆谆教导他要好好替朝廷分忧:

汝女已封贵妃并令汝出旗,但此系私恩不可恃也。若能勉励,公忠为国,朕自然嘉奖。若稍有不逮,始终不能如一,则其当罚,又岂可与常人一例乎?

清朝的一种刑罚,对犯人不打不杀,可受刑者却生不如死

然而,高斌却将此当作耳旁风,根本没有什么收敛。其中的奥秘,恐怕他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在乾隆十八年时,江苏铜山黄河决口,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为此,清廷下令,将高斌和铜山同知李敦、守备张宾一同斩首。

李敦、张宾斩首是大快人心的,因为他们被查实贪污了大量的治河款项,导致河堤的质量不佳,黄河就是从此处突破缺口的。至于高斌,当然也要为管束不严而承担责任。

当高斌被押赴刑场,跪在刽子手面前时,他已经吓得话都说不完整了。等到午时三刻一道,他看到鲜活的两条生命化为乌有的时候,更为害怕。当他看到刽子手举起大刀时,这个已经古稀之年,享受过高官厚禄的老人再也支持不住,当即倒下。

清朝的一种刑罚,对犯人不打不杀,可受刑者却生不如死

他是昏死过去的,他也曾担任过监斩官,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还会有这一天。对于死亡的恐惧,让他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极度的害怕让他脑子一片空白。

高斌苏醒国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被带回冰冷的监狱。当狱卒宣布皇帝的诏书,让他出狱的时候,他感动得热泪盈眶,涕泪横流,如同捣蒜一般叩谢皇恩。这种从鬼门关走一趟的心情,我们没有经历,但也容易理解。

此后的高斌,再也不敢大意,终日忧心国事,最后以七十二岁的高龄,累死在治河现场,也算保全了晚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