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點贊肇源農民“好把式” 楊志華:壟溝裡“刨”出新天地

在肇源縣三站鎮提起楊志華,十里八村的人都會“挑”起大拇指。為啥?用老百姓的話講,他做的事兒,能有幾籮筐,一天一宿也說不完。

今年42歲的楊志華,是肇源縣三站鎮宏大村土生土長的農民。在農村,30畝承包田年收入只能在1.5萬元左右徘徊。

“那點地,好乾啥,賣點農用器材填補家用,不也挺好嘛。”聽朋友這麼一說,楊志華動心了。2005年,他開始走街串村推廣除草劑。2006年,又與一些經營農業技術的廠家合作,推廣自走式噴藥機。

望著大片的土地,楊志華覺得自己應該在壟溝里弄出點“動靜”來。

機會來了。2012年,他把一些農民組織起來,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800畝,用的清一色新技術,當年喜獲豐收。而後,楊志華一發而不可收,成立合作社、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不論是種子還是化肥,農民可以買,也可賒賬,秋後還錢。

“楊哥是個好人,讓我省了好幾千元。”秋後算賬時,趙海波逢人便講。

“農民最講實惠,你不坑他,他才相信你。”楊志華常說。

拿農民的話講,服務體在農村是一個新事物,專家說服務體是在轉變農業生產關係。楊志華的綜合服務體,像超市一樣,從種到收,農業服務基本都能找到。

在農村,秸稈禁燒是個難題。今年,楊志華成立了一個秸稈壓塊燃料加工站,一根長長的秸稈在流水線下走過,變成了糖果般大小的一粒粒,既乾淨又方便儲存。新型的壓縮燃料用在哪?楊志華又摸索出了一套“一買二換三服務”的模式。農民可以用自家的秸稈去換錢、換壓縮燃料。

在村人眼裡,楊志華是個腳不沾地的人。這不,今年的1000畝綠色有機雜糧科技示範園區裡,30多個雜糧品種已進入收穫階段。還有,他的石磨麵粉、小榨豆油、綠色小米精深加工生產線也已投產。

楊志華,一個“不安分”的人,一個不知疲憊的人。而今,站在地壟溝裡的他,“刨”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更為村裡人“刨”出了一片新天地。

大慶日報記者卜憲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