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长江日报:红色引擎 雪亮工程 网格管理 市域社会治理从源头铲除黑恶势力

长江日报:红色引擎 雪亮工程 网格管理 市域社会治理从源头铲除黑恶势力

长江日报版面

利剑扫黑,铁拳除恶!2006年全国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武汉市打黑除恶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持续、重拳打击下,猖獗一时的涉黑涉恶势力纷纷土崩瓦解。

为躲避打击,曾经明目张胆暴力抖狠的传统黑恶势力,纷纷穿上“马甲”,转移阵地,向房屋租赁、网上贷款、旅游交通、建筑工程以及基层政权等领域扩散,以看似合法的身份和形式,敲诈勒索,强迫交易,寻衅滋事,欺压群众,为害一方。

黑恶势力向边缘化、隐蔽化发展的新趋势,给武汉的扫黑除恶及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是党委领导下政府和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体系,包括一整套紧密相连、衔接协调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我们要将扫黑除恶工作纳入到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中,不断提升扫黑除恶及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充分发动群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涉黑涉恶线索,完善打击犯罪新机制,提高深度打击的能力和水平,持续保持主动进攻的高压态势。”今年初,为期三年的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启动后,武汉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从源头治理,启用高科技智能化办案手段,深挖彻查隐藏在行业、基层、远角的涉黑涉恶势力,精准打击,综合治理,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综合治理】

撕掉黑恶伪装,净化行业市场

1月14日,江汉区一地产公司遭十余歹徒持械打砸。警方接报警将17名犯罪嫌疑人先后抓获。经深挖,一个打着公司旗号,通过寻衅滋事、非法拘禁、故意伤害暴力手段,敲诈勒索、强迫交易的企业化涉黑犯罪组织逐渐浮出水面。

我市政法机关以此为突破,对于侵害企业,扰乱市场的涉黑涉恶势力,采取高压态势,露头就打。对于披着企业外衣,暗中干着不能见人勾当的隐蔽性涉黑组织,深挖彻查,撕掉其伪装,让其无处遁形,受到应有的惩罚。

3月初,洪山警方接到外地女青年利利(化名)举报,街道口有一家“贷款黑公司”,声称不需要任何抵押和担保,签完合同现场放贷。她信以为真,签了8000元的借款合同,规定一年还清。

谁知对方现场扣除中介、场地费,只给了她3800元不说,还通过“软暴力”逼着她在一个月内退还全款。3月22日,警方通过布控,在街道口该公司将6名犯罪嫌疑人抓获。

近年来,民间借贷发展迅速,以暴力催收为主要表现特征的非法活动愈演愈烈,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

该案发生后,武汉市对全市金融市场进行了清理整顿。对非法集资、高利贷、小额贷、套路贷及暴力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重拳打击。据了解,武汉将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借贷平台进行全面监管、审核,取缔具有欺诈性的、违规的贷款平台。

今年5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警方通过走访,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工地的涉黑涉恶犯罪团伙。该团伙私藏枪支,通过恐吓、殴打竞争对手等暴力手段,抢夺工程,牟取暴利。

端掉这一涉黑涉恶团伙后,市城建委针对在工地上可能出现的涉黑涉恶势力,在全市建筑工地、村镇建设场所、商砼站等重点场所悬挂“建筑领域扫黑除恶举报公示牌”,对外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在官网上公布线索举报方式,鼓励从业人员积极举报涉黑涉恶线索。目前,市区建设部门已收到涉黑涉恶线索5条,移交相关部门查处。

8月31日,江夏区人民法院对恶势力团伙成员陈某等6人涉嫌寻衅滋事罪一案一审公开宣判。

该团伙经营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至江夏区藏龙岛“一日游”线路,为争取客源,排挤同行,他们对同行进行殴打、威胁,扰乱市场秩序,影响武汉城市形象。

武昌的黄鹤楼,东湖的绿道,黄陂的木兰山……武汉市历史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是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案件曝光后,市旅游委对旅游景区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收保护费的市霸、行霸等黑恶势力进行摸排梳理,与警方联手,在4A以上景区设立旅游警务室,发现黑恶势力露头就打。与市工商局联手在黄鹤楼、东湖、木兰生态旅游区等景区建立了旅游消费维权服务站,及时化解旅游纠纷和矛盾。

【巩固基层】

区领导“包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如果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就容易导致黑恶势力繁衍滋生。防范和遏制黑恶势力滋生蔓延,必须把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建强,把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这个短板补齐。

4月初,市委组织部印发《全市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整顿工作方案》以来,把扫黑除恶的靶心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聚焦,集中开展治理整顿,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根据中组部、省委组织部提出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11种情形,我市结合实际,增加了物业管理混乱、村级集体经济薄弱2种情况。经摸排,全市确定了75个社区、181个村为软弱涣散整顿对象。

对每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明确一名区级领导包保联系、一名街道班子成员帮扶联系、一名“第一书记”指导联系,按照“岗位在村、阵地在村、责任在村”要求,指导制定整顿方案,列出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具体责任、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确保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不转化不脱钩。

建立市、区、街三级验收工作机制,连续2年整顿不到位的,对包保责任人追责问责。目前,全市已整顿到位71个社区、180个村。

今年“两委”集中换届是基层党组织任期修改后的首次换届,是全面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机遇。目前,全市所有参加换届的社区(村)均已完成任期考察,共动员“红色物业”大学生、外出务工经商能人、社会组织负责人等优秀人才5763人,参选“两委”班子成员,其中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1578人;提前调整撤换775名年龄偏大、作风不实、治理无力、违法违纪的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因宗族、信访、拆迁等突出问题,被确定为换届重难点的45个社区、85个村,实行区、街领导“双包保”;同时严格选任标准,严格三级联审,对“两委”初步人选层层把关,坚决把不符合条件的人,特别是涉黑涉恶人员挡在门外。

【深挖幕后】

摸排涉黑涉恶和保护伞问题线索310件

把扫黑除恶执纪问责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深挖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

截至9月底,全市共受理党员干部涉黑涉恶和保护伞问题线索310件(包括中央纪委10件,中央督导组交办的21件,省纪委交办的40件),目前已立案27件40人(其中党员自身涉黑涉恶15人,推动工作不力、失职失责13人,涉嫌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12人);目前已办结10件,党纪政务处分20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5人。

对重要上级交办件由市纪委提级办理直接核查,如省纪委交办的反映市公安局王某等人涉嫌职务犯罪问题线索,由市纪委审查调查室直接查办,目前已对7人立案。截至9月30日,收到中央督导组交办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线索21件,全部成立专案组,制定方案,重点案件提级办理。如中央督导组交办的反映某区公安分局副局长何某涉黑涉恶“保护伞”问题线索,由市纪委审查调查室、派驻市公安局纪检监察组成立15人的专班,目前已对何某党纪监察立案。

将发现党员干部涉黑涉恶腐败、充当黑恐势力“保护伞”和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履责不力等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纳入政治巡察、基层作风巡查以及扶贫等专项巡察中;要求各执纪监 督、审查调查部门案件中,将“保护伞”问题作为重点,深挖细查。

据介绍,纪检监察部门通过信访、巡察、办案,深入开展问 题线索“大起底”。通过市、区两级纪检监察网上举报系统、“12388”举报电话以及手机客户端等现代科技手段,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扩大收集涉黑涉恶线索来源。

【红色引擎】

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只有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政治功能,才能从源头上、根本上铲除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土壤。武汉市坚持标本兼治、着眼长远,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边扫边治边建,从源头上铲除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土壤。

“边扫”,就是结合社区(村)“两委”集中换届,对全市所有社区(村)逐一过筛子,对存在涉黑涉恶甚至把持基层政权问题的坚决予以撤换调整;“边治”,就是紧盯域乡接合部、集贸市场、资源富集村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集中整治村霸、“蝇贪”、宗族恶势力等黑恶势力,净化基层政治生态。“边建”,就是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大力推进“红色引擎工程”拓面提质,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强化红色引领、培育红色头雁、激活红色细胞、建设红色阵地、繁荣红色文化、打造红色物业、用好红色基金、掀起红色旋风,形成基层党建创新系统集成,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色彩”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众治社区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众治公司”)是江岸区成立的一家公益性社区服务公司,承接了全区83个老旧社区的“红色物业”服务。众治公司特设“律师接待室”,在社区内第一时间为业主们讲理释法,有效化解了业主欠缴物业费用、物业公司侵害业主合法权益等矛盾纠纷,成效显著。

在农机大院小区内,80多岁的李太婆(化名)家中的露天厕所是一处历史性违建。众治公司入驻该小区后,对小区面貌进行“提档升级”, 解决了小区墙体开裂、漏水,屋顶漏水,线路私搭乱接等问题,然而,李太婆家的厕所却与环境格格不入,不少邻居直接跑到众治公司的“律师接待室”向值班律师汪金反映。随后,汪金和公司同事联合城管部门上门做工作,向李太婆详细解释了物业条例的相关规定,并了解了李太婆的需求,为其换上了铝合金窗户。在上门数次后,李太婆终于解开了心结,同意将违建拆除。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探索,武汉已基本形成“公益性物业企业托管、市场化物业企业承接、自住型物业规范提升、社区物业一体化”的物业服务模式,探索了物业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红色物业”新路径。“红色物业”中的社区律师向家庭全天候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公证服务、矛盾调解等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为老年人、困难家庭等特殊人群享受法律服务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雪亮工程】

25万只“千里眼” 让黑恶势力无处遁形

在武汉黄陂区,有一个六指镇,下辖2个社区、58个行政村、531个自然湾,5条省际以上公路贯穿全境,人口近10万,大量外来人口混住。过去,这里小偷小摸、流窜作案一度多发。

全辖区只有13个视频探头,监控盲区多;没有研判中心,办案场地靠租借;警民关系淡化,缺少信息源。民警四处追踪,案件侦破进展缓慢。

而在全村要道口全部装上“天眼”后,曾经流窜作案的盗贼又来偷窃,恰好被视频探头捕捉到,民警很快破案。

当地百姓说,生活在“天眼”下,他们觉得很安全。小偷小摸尚且如此,在“天眼”之下,黑恶势力更是无处遁形。

视频全覆盖,让如今生活在武汉的市民们,切实感受到“最平安城市”的意义。

“把‘雪亮工程’建成守护人民安宁的‘千里眼’。”按照中央和省综治办部署,武汉完成了与全国综治视联网互联互通,不仅全面完成了全市16个区的综治视联网建设任务,而且还有两个区已连通到乡镇。

同时,武汉还成立武汉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 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视频智能应用平台,推动视频网向物联网传感网方向跨越式发展,构建起一张全数字化组网、全网自动运维、全程安全应用的城市视频监控“天网”。

目前,武汉市拥有三类25万个视频探头,其中,第一类为市级监控点5000个,用于覆盖主城区出城道口、跨江大桥、隧道、主要路口和重要部位,是骨干视频监控网;第二类为区级监控点2万个,用于覆盖城市主要联通道和区级重要部位;第三类为社会监控点22.5万个,实现了视频监控全市域的共享和应用。

同时,视频侦查已成为公安机关的“利器”,在90%以上的案件侦破中发挥了作用。

2017年4月底,武汉市启动了城市视频监控三期建设。到2020年,全市将新建社会治安视频监控及多维数据采集前端4.4万个,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智慧应用。

届时,武汉将实现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100%覆盖率。

【平安创建】

党建带网建,两捧“长安杯”

2017年9月19日,在全国平安建设大会上,武汉第二次捧得全国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标志着我市迈入全国最平安城市行列。我市以党建带网建,“支部建在格上”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在全国综治表彰大会上作交流。

全市以“红色引擎工程”为引导,党建带网建,实行“德治、法治、自治”并举。除了在网格建党支部外,我市还实行了万警入网格、党员干部进网格认领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把资源力量下沉到网格、整合在网格,夯实了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提升了基层网格的服务管理水平,保障了全市的平安稳定。

网格化系统通过整合“12345”市长热线、阳光信访平台、“城市留言板”等网上服务职能,完善微信、移动客户端、手机短信“三位一体”受理方式,将网上群众工作平台,与网格员的网下发现机制结合,解决群众诉求多头重复交办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有诉必应、有难必帮。

网上群众工作部成立之初即“约法三章”:对110多个办理单位的群众诉求办结率、群众满意率等实行统计排名,年底结硬账,作为市对各区各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解决问题不及时、不得力的,严肃追责问责。

通过深入广泛调研,依托现有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办公用房,整合综治、维稳、信访、公安、工商、城管、妇联等部门力量,开展平安建设、信访维稳、法治城市、治安防控、矛盾调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工作。目前,在全市176个街道、3133个社区(村)综治中心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基层“综治中心”,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主阵地,推进平安建设的主战场。

【智慧小区】

物联网服务走家串户,警情锐减

曾几何时,“砖砂石霸”在一些小区内屡见不鲜,这些恶势力团伙为谋取利益,强迫小区业主高价使用其提供的水泥、沙子等装修材料或装修服务。如今,武汉市在全市启动“智慧平安小区”建设,不用说“砖砂石霸”无影无踪,连社区警情都开始大幅下降。

绿景苑小区是国家康居示范小区,共2058户,5430人。近年来,因安防设施年久失修,门禁、监控视频亟待升级,青山区公安分局将该小区作为“智慧社区警务”的试点,改建社区警务室、升级小区监控视频、单元门禁、创新物联网服务,建设大数据中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治安防范以及社区服务,创建“五无”社区,辖区警情大幅度下降,今年以来实现了零发案。

在这个小区,每一栋单元门前都安装了智能可视门禁系统,家中如有独居老人,还可利用该系统三方通话,让子女共同来辨认访客身份;在小区的出入口,都设有门禁卡身份验证系统,做到了“卡过留痕”。

据介绍,绿景苑还将智慧安防终端接入居民家中,为街坊们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全小区的群防共治。在一户居民家中,户主用遥控器操控电视机顶盒,打开了“邻里守望”页面,内有可一键选择的开锁、家政、搬家等便民服务;除此之外,该机顶盒还接入了小区视频监控网,居民在家中可通过电视查看各个探头的画面,小区里行走不便的老人和病人,主动要求参与治安视频巡查,发现小区内可疑情况可随时与民警联系。

【建微邻里】

1.6万网格员线上线下连成安全网

据了解,今年4月,我市警方启动了100个“智慧平安小区”的建设工作,目前已有36个小区施工,6个小区已建成。今年年底,100个“智慧平安小区”全部建成,将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方便社区群众使用。

据了解,武汉市的扫黑除恶能取得阶段性成果,扎扎实实的“网格化管理”功不可没。网格员“网进”百姓大小事,带领群众探索基层自治,把网格打造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实“底座”。

目前,我市1.6万余名网格员扎根基层,就像百姓生活的“大管家”,不辞辛苦地活跃在街头巷尾,及时掌握群众的基本信息,解决群众诉求,提供精细化服务。

近日,在江汉区北湖街,网格员们纷纷走上街头,向附近商户赠送自制的“扫黑除恶”收款码背景卡,方便居民在购物时,能分享扫黑除恶知识及扫黑除恶举报电话。

在武昌区东亭社区,有一群“遛弯”老人:他们7人为伍,身着统一的橙色制服,说是“遛弯”,人人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神情警惕,见事管事。这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队伍,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七宝”巡逻队。

“七宝”巡逻队队长黄慧兰说,巡逻队的老人已有220多人,每天上午下午都由7位老人坚持巡逻。

今年5月,该小区将社区网格员的服务延伸到网上,开通了“武汉·微邻里”网格化服务信息平台。这是一个整合38个部门核心资源的社会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集处理社情民意、提供居民服务、引领社区治理于一体的社区服务平台。居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自己所在网格群,与社区网格员实时进行交流,目前已有3860户居民加了关注,117人次通过这一平台向社区提出问题并得到及时解决。

“微邻里”是武汉市探索新时代群众工作法的一个创新。它以全市1.6万网格员,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对居民诉求、群众需求开展服务全覆盖;及时发现问题源头,精准消解矛盾。

有了这样的“大管家”们,又怎能出现黑恶势力成长的土壤?像东亭这样的网格员队伍,在武汉的社区里还有很多,各具特色。他们每天走家串户摸情况、解难题,形成了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两长四员”的组织体系,凝聚起协同共治的强大合力。

【平安小贴士】

“长安杯”是中央对一个城市平安建设、社会治理创新、和谐社会建设及发展软环境等综合水平的最高褒奖, 只有连续3 届(每4 年1届)被评为“综治优秀市”才有参评资格。“长安杯”也是我国综治领域时间跨度最长、涵盖内容最多的一项综合考评。

【平安建设亮点】

——推进200个法治惠民项目,深化推进法治惠民惠企工作,进一步提升群众对法治建设的获得感。

——千名领导干部“包干”化解信访积案。

——全面开展“万名警察进社区”活动,带领网格员指导基层防范、聚力破获小案、化解矛盾纠纷、开展重点整治。

——在全国率先成立“网上群众工作部”,让老百姓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可以表达诉求,“网来网去”解决民生问题。

——在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千名市直机关干部到社区服务,全力排查化解纠纷,解决重难点问题。

【平安建设荣誉】

武汉连续16年获评全省综治优胜单位;

2013年,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2014年,深化平安中国建设会议在武汉召开,武汉平安建设经验推向全国;

2015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机遇之城》报告,武汉市“治安和安全”指数位列全国15个区域中心城市首位。

2017年,再次捧起“长安杯”。

策划:中共武汉市委政法委员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