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作為中國傳統飲料的茶,從商周時期就已經有了,唐代陸羽著《茶經》以後,喝茶便成為文人雅士文化品味的體現,而被賦予禮儀和修養的意味,尤其在南方產茶地區,相應地發展起一套造茶、洗茶、烹茶、飲茶的禮儀程式。又相應地發展起各式各種的品茶器具,和酒具之有銅質、木質、漆質、陶質、瓷質一樣,茶具也有各種不同質材,但主要是瓷器。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得到重大發展的時期,上至朝廷皇室、文武百官,下至市井工商。黎民百姓,都嗜好飲茶,茶坊、茶肆、茶樓隨處可見,並且形成了一套有關飲茶的禮儀,出現了不少茶藝著作。茶宴之風盛行,並且逐漸演變為“鬥茶”,顧名思義,就是互相比賽茶葉的優劣,茶水的好壞、茶具的良莠、品位的高低等等。

▼建盞代言人——多才多藝卻治國無方的宋徽宗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徽宗趙佶不僅愛好飲茶,而且專門研究,寫了一本專著,叫做《大觀茶論》。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記載了當時全國茶葉的出產情況,品位特點,也談到了烹茶、飲茶的種種規矩。他經常在宮中設茶宴,招待群臣喝茶,僅蔡京所記就有多次:《太清樓特宴記》《保和殿曲宴記》《延福宮曲宴記》等,都是記的茶宴。其中《延福宮曲宴記》描寫飲茶的情景說:“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稍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顧諸臣日: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

這時的茶,是將加工好的茶葉研成細末,製成“茶餅”,又叫“團茶”。飲時須先研開,注水泡成糊狀,再加水烹煮,煮的過程中,會浮上來一些白色的泡沫,要用拂子將其掠去,叫做“擊拂”。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古代文人雅士鬥茶的場景

“鬥茶”之風起源於各產茶地區年年向朝廷獻“貢茶”,各人都說自己的茶好,往往就在朝廷上比試起來,范仲淹有《鬥茶歌》說:“北苑將其獻天子,林下雄毫先鬥美。”蘇軾對此也有描述:“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此而引發的宋代市井民間,“天下之士勵志清白,謁為閒暇修家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匣之精,爭鑑裁之別。”(《大觀茶論》)南宋畫家劉松年、元初畫家趙孟頫皆遺有《鬥茶圖》,雙方主僕,怒目挺胸,爭執之狀躍然紙上。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由於鬥茶過程中,要看浮沫和擊拂的情形,而浮沫是白色的,在黑釉茶碗裡看得最清楚,所以鬥茶者皆提倡使用黑釉茶具,造成江西、福建民間黑釉瓷的興盛。

福建北部的建州(今建陽市)、南建州(今建甌市),地處武夷山區,是當時全國重要的茶葉生產基地,作為茶具的建窯黑釉建盞瓷,也倍受恩寵,成了進貢宮廷,御前伴駕的貢器。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在今日所見建窯黑釉器中,可以見到不少器皿的底部刻有“供御”、“進盞”等字樣,就是進貢朝廷的御器。明代初年,廢團茶而代之以散茶,沖泡散茶的瀹飲法代替了碾末而飲的點茶法,鬥茶之風也漸趨消失,曾經盛行一時的建窯黑釉盞,也就慢慢的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銷往西藏的茶葉仍然是用茶末壓制成方塊,稱為“磚茶”,寺廟中舉行茶宴,仍然要研細烹煮。

點茶法詳解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與建盞息息相關的茶文化

交流建盞知識與文化,加筆者V:3038131498,暗號“玩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