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新零售背景下物流企業如何優化自身供應鏈

新零售定義

新零售背景下物流企業如何優化自身供應鏈


即企業以互聯網為依託,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並運用心理學知識,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才會產生新零售。2016年10月的阿里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馬雲在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

政策背景

2016 年11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國辦發〔2016〕78 號),明確了推動我國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同時,在調整商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促進跨界融合、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政策支持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意見》在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的問題上強調:“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標準規範、競爭規則,引導實體零售企業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將線下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與線上商流、資金流、信息流融合,拓展智能化、網絡化的全渠道佈局。”

對新零售的理解


自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後,各路資本、企業、機構或專家紛紛進行解讀或佈局,雖然大家對於“新零售”的理解不盡相同,但是經過近兩三年來的實踐與討論,多數人比較認可“新零售”具有兩個核心三個重構的重要特徵。

兩個核心: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以數字化為驅動力。

寶供物流集團劉武董事長在一次訪問中提道:“在新零售時代,消費已經發生了改變,消費在拉動流通、生產,在未來場景裡,消費者將扮演很重要的一個角色,所有的商業活動都會圍繞消費者的喜好、需求來運行。”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思想將重塑零售業格局, 並推動零售業態模式、物流供應鏈等走向更高效的形態。

無論是電子商務、O2O,還是無人店、自助售賣機,其背後的核心要素是不同環節的數字化,通過商品信息、選擇購買信息、支付信息、倉配信息、評價反饋信息等數據的串聯與分析,重塑產業價值鏈,實現從B2C到C2M的轉型。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由內至外的供應鏈順序將被顛覆,企業的研發、生產、 營銷、物流等活動都將以消費者數據作為驅動力和決策依據, 要求企業對全價值鏈進行數字化的改造,包括對大數據、新技術、新平臺、新金融和新制造等的全面升級,重塑供應鏈各環節,實現供應鏈升級。

在零售業態的革新、線上線下結合的背後,是消費及零售行業商業模式的再造、物流與供應鏈運營的革命,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以消費者為中心和以數據化為驅動力這兩個核心理念。

三個重構:消費關係重構、供應鏈管理重構、銷售場景重構。

消費關係重構即是“人”的重構,是商家與消費者關係的重構。在新零售時代,無論是在線上還是在線下,每一個消費者將變成可識別、可觸達、可洞察、可服務的點,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將發生“化學反應”。企業通過各類技術或設備收集顧客的所有支付偏好、消費路徑、消費習慣、會員信息、儲值信息等數據,並加以整合分析,並據此為消費者提供更有效、體驗更好的服務或產品。

供應鏈管理重構即是“貨”的重構,主要是流通領域的重構。在數據化的基礎上,企業可以有效地集成和協同供應鏈條上的各個環節或節點,通過銷售預測、智能雲倉等提前調配好準確的商品種類及數量,再通過倉配一體化的高效協同以最短的時間將商品送達消費者手中,實現高服務水平的同時使整體成本最小化。

銷售場景重構即是“場”的重構,是銷售終端通路的重構。與傳統銷售渠道不同,新零售的銷售場景更綜合化或者近場化;綜合化指在互動、體驗為主訴求的同時,將娛樂、藝術、人文、生活服務等多元素集成一體,形成新的生活商業綜合體;近場化指與消費者的距離更近,比如辦公室無人貨架、車載零食貨架,使銷售點與消費者的距離縮小到10米、甚至1米的距離,從而讓消費者能更快地獲取所需的商品。

對新供應鏈的理解


隨著現代物流發展的深入,國外物流業逐漸向供應鏈形態發展,寶供物流企業集團董事長劉武認為:物流行業的整體利潤日趨攤薄;供應鏈已成為製造業、流通業持續發展的關卡;企業願意尋找第三方物流供應鏈公司為他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等原因,都推動著物流往供應鏈方向的發展。

在與企業的接觸中,筆者發現大家對於新零售供應鏈的需求主要有三點:

第一是快速、準確地感知消費者的需求;傳統零售業態中,由於層級較多、新技術設備缺失等原因,企業對於最終消費者需求的瞭解較少,呈碎片化且有較大的滯後性。而在新零售業態裡,由於各環節多數已實現數據化且實時在線,加上大數據、AI等新技術的應用,幫助企業更快、更準地掌握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並用於指導供應鏈鏈條的優化升級。

第二是改造或整合流通渠道;隨著零售業態的豐富,如今企業不僅要管理傳統的分銷渠道體系,同時也要管理B2C電商、B2B批發分銷、O2O、自助售貨機、無人店等新興渠道。因此企業要考慮線上線下全渠道如何協同整合,如何減少不必要的重複備貨直至消滅庫存,如何在降低物流總成本的同時使商品更有效地觸達終端,如何打造扁平式供應鏈以更貼近消費者……而這些均需要通過流通渠道的改造或整合來實現。

第三是優化或升級生產方式;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碎片化、多元化,要讓消費者獲得更好地滿足與體驗,企業需要依託數據化,進行銷售預測,以銷定產,優化產品研發、設計及生產,實現柔性製造,以合理成本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生產。

新零售下供應鏈的升級突圍


新零售成為必然趨勢已無須討論,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擁抱新零售,擁抱新零售需要如何調整或優化自身的供應鏈。在多年的研究與實踐中,筆者認為要想實現新零售下供應鏈升級突圍,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

首先是供應鏈的科技化

應用物流自動化及智能化技術來實現物流作業高效率、低成本,根據行業特點、業務特徵恰當地應用RFID系統、貨到人分揀系統、揀選機器人、碼垛機器人、AGV、無人車等物流技術或設備,實現人機交互協同作業、自動化作業或智能化作業,以應對新零售時代小批量多頻次的作業特點,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

其次是供應鏈的數據化

應用WMS、TMS、OMS等軟件,以及RFID、智能芯片、感應器等硬件,採集並彙總倉儲、運輸、配送、銷售等環節所產生的全部數據,做到實時在線且動態更新;並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挖掘出運營特點、規律、風險點等信息,從而更科學合理地進行管理決策與資源配置的。數據化供應鏈將有助於企業解決行業洞察、數據共享、銷售預測、網絡規劃、庫存優化等問題。

最後是供應鏈的協同化

依託雲化信息系統、智能算法,利用歷史大數據、銷量預測,構建成本、時效、覆蓋範圍等多維度的運籌模型,協同倉儲、運輸、配送三環節,優化網絡佈局;應用多倉融合解決方案,整合全渠道、多品類倉庫,科學合理地安排與調配庫存,智能預測補貨,實現庫存協同,加快庫存週轉,提高現貨率,提升整個供應鏈的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