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秦始皇焚书而没有坑儒,为什么背了一个“坑儒”的黑锅?你怎么看?

千千千里马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今天光聊“坑儒”,先给结论:

  • 秦始皇坑杀的几百人里,是有儒生的。

  • 直接把事情定性为“坑儒”,是儒家自己抬高自己的“炒作行为”。

儒家思想不符合当时时代要求

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设立郡县。

儒家思想是崇古的,不论提倡分封、还是恢复周礼,都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对于动辄提及三皇五帝如何如何,动辄推崇尧舜禹汤怎样怎样的人,说是妖言惑众蛊惑民心,在当时并不为过。

把事件定性成“坑儒”的,正是儒家自己抬自己的“炒作行为”。

《史记》如何记载的?

“坑术士”

直到西汉之后才把事件定性为“坑儒”,而出处正是儒家老祖孔子自己的孝子贤孙。

魏晋时期,《古文尚书》中有篇“孔安国序”,序中说: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把儒家《诗》《书》定义为先代典籍,把妖言惑众的术士儒生指代为“儒”。正是儒家自己的行为。


文开石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这点应该是毋庸质疑的。就是焚书了也坑人了,至于坑的是儒还是术都一样。我来给大家讲解。

首先秦确实焚书了,这样才导致后期儒家经典有新经和老经之分。也就是儒家的弟子在秦亡后根据各人的记忆和背诵来把儒家典籍给默写回来。直到孔府墙壁里的藏经再现才又归于一统。

其次说坑“儒”,这个锅秦始皇还真得背。在战国时期方士思想最盛行的就是齐鲁之地。而儒家思想也在齐鲁大地盛行,两者存在着某中关联,毕竟在古代能识文断字的人本就不多,一下子坑了460多人,在当时就是个庞大的数字。有文化的人太少了。那里的儒生我相信比术士要多的多,因为秦始皇是法家治国需要统一思想认识。而儒生议论的恰恰是这些。所以坑的人一定是儒生多。至于方士,秦始皇正热衷于长生不老,又怎么会轻易杀死那么多找药的代理人呢?这不符合常识,所以史记在这里还是蛮可信的。历朝历代的文字狱还少吗?

一家之言,有兴趣就关注我。再次感谢阅读。


海天玄宇


"焚书坑儒"文化遗址在陕西临潼斜口街办洪庆堡立有石碑。

此地距秦都咸阳西南约6O里,黄土低塬,刺槐茂密。当地也流传有这段典故。

就是在现在,也是销毁烟花爆竹伪劣产品的绝佳之地。

遗址确立应该经过各级文史专家论证审核, 虽然没有规模化保护。

应该是没有出工到什么有价值文物,必竟一把火烧过不会有什么残留,秦时己证明儒士的骨头不是钢铁打造。

现在说秦始皇背"黑锅"的儒士也经不起烈火锤炼,想改变历史很不容易。


纸上古少


  秦始皇在他的帝国里,推行一套制度,不集中整顿和统一政治的,法律的,思想方面的,文字,货币,财税,等等稳定国家安定的一系列措施,想想都不可能,这必然引起一系列人的议论甚至反对。

就一个日常中的话题,说一个家里意见不统一,各有各的说法,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简单的事,越说越复杂,无从着手去解决了。

汉武帝时,碰到一王侯家嫁女的事,征求各学派专家意见:阴阳家说顺利,道德家说不利,星象家说大恶,地與家说小凶,五行家说大吉。廷议了几天,作不出书面报告上奏。汉武帝听了各家的争论,都是言之凿凿,无隙可击沒毛病嘛。最后选了五行家的说法。自此之后,凡事皆以五行论断。民间至今选吉曰皆以此为准。不定个基调立个标准,显然是不行的。

秦始皇要选择"制度解释权"归秦帝国皇帝来解释,不统一思想舆论法令文字度量衡,那维护大一统的措施就没法贯彻落实。

他的朝堂里就出来了不同声音,这一声音表面上是分封制与郡田制的斗争,其实是各种思想的交锋,都想用自己的专业学说来解释法令制度。李斯看出了苗头,嗅出了异味。秦始皇听了李斯的话,就"焚书"了。

"焚书",就让读书人难以接受,就议论开来,秦始皇就想镇压以惩后。

恰在这时,生命延迟研究专家卢生,韩终,侯生以及徐福等人,耗了皇上巨万财产,不但沒研究成果,反而议论秦始皇为人不端云云,不但议论了,还要甩担子不辞而别。秦始皇这才怒了,下令御史去查,这一查,有牵连的术士(专家),就有四百多人。这里面就有儒生。

在这当口,秦始皇长公子扶苏替他们 求情,说诸生诵读孔子的书,不宜有此。秦始皇生气了,斥责儿子多嘴,罚到基层去搞调研,扶苏就去了长城前线做了监军。

不久,秦始皇下令把这四百多人"坑于野",这就是"坑儒"事件。

这件事,倒底是″坑儒生",还是"坑术士"。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这是司马迁于《史记》里记载的。当属不误,那又怎么变成了"坑儒"呢?

秦始皇封泰山,带了儒生博士七十余人,让他们草拟仪式。他们依据古典礼仪,弄得皇帝"难以施行",让秦始皇给了张冷板凳坐,靠边了,不是这事大不大,而是学说用不用,这才是核心。及至秦始皇封祥遇大雨。这些人就各说各的。弄得秦始皇非常不爽。"坑术士″就极有可能变成″坑儒"了。当然术士里有儒生,因为牵连或是冤屈也是很可能的。

不管是"坑儒″还是"坑术士",都是一个悲剧。





劉一千五


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不能说绝无此事,也不能放大此事以否定秦始皇。

一、关于焚书。焚书现象历史上不乏先例。别说秦始皇首次统全国,连统前各国咒骂秦国之声就很多。虎狼之国,虎狼之师等叫骂遍布山东六国。焚书是政治清算,被焚之书为咒骂秦统一等书。而医药、种植、加工等专门技艺之书不在焚书之例。非但不焚,而且大力向全国征集验方和草药等。湖南里邪古井出土很多县级政府的公文竹简,记述诏书征全国验方、草药、针炙等医术医药之方。包括表扬琅邪献昆仑五杏药等内容。说秦统一並未消灭六国文化技术,秦始皇不傻,消灭的六国的对抗势力,而不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技术。

二、关于坑儒。坑儒是个笼统说法。起于一群欺骗献媚的方士们。象卢生等咀咒秦始皇等的也在内。只是卢生逃到琅邪躲过一劫。被坑群体以方士中的骗子居多。徐福等方士非但没被坑,之后再次率队出海,秦始皇还亲射巨鱼以送行。至于那部分儒也因宣扬周礼,咒骂一统的死硬派。秦始皇封太山时,召集山东儒生数十人问封禅之礼,山东酸儒们让秦始皇连车轮都要包蒲草,人穿蒲草鞋,兔伤泰山之灵。秦始皇很烦退而不用儒生,却没有杀他们。说明秦始皇杀坑之人必有犯禁之处。六国贵族也未全杀,只是集中而居,防止组织复辟。坑儒事件被仇秦情绪放大,列为一大罪状。改朝换代之时,即是全杀460个孔子之徒而统一思想,保卫制度。也算不惊天动地之举。历次改朝,杀死多少人?谁去算过?大肆渲染杀460人之事,正说明再无其他大屠杀。另外,长时抓住焚书说事的,其意並不全在秦始皇,拿秦始皇影射而已。46O个人中能叫出几个名字?儒学集中的山东有名有姓的杀了谁?为何不来山东坑儒?秦二世而亡,过秦论说得清楚,为什么无人讲?人云亦云,瞎起哄者太多。初骂秦始皇的多六国旧贵,不明就里者瞎起哄。说秦如虎狼者大有人在,看秦陵刑徒墓出土陶瓦却将死者姓名籍贯记得清楚。为一个个死刑者烧瓦刻字不怕麻烦?岂是虎狼所为?搞清历史要过脑子,不宜单凭耳朵。



左说春秋


首先,先说说“焚书”这件事

《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记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时,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就是“焚书”。但是秦始皇保留了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的书籍。

其次,我们再看“坑儒”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文中表明坑杀的是方士,而不是儒生。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得知后大怒,迁怒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了460人并全部活埋。

《史记·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在古代,儒生即“述士”,史记出自于司马迁,也肯定不会胡乱写成“术士”的。

最后,看看“焚书坑儒”的实质,“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

所以,我们可能误会了秦始皇两千多年。

有所不足,还望指出谅解

谢谢,我是历史壹加壹


历史壹加壹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基本史实,而且其针对当时儒教的灭教有着更为彻底,更为决绝的义无反顾。

作为一个民族的基本信仰,中国人在上古,周王朝时就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儒教信仰,并以此信仰为基础建立了一种政教合一的独特国家管理体系,周王朝的周公是这种信仰的集大成者。

在周王朝之前,中国人有一种独特的“礼教思想”,实际上就是无神论者发明的一种名义有神,实质无神的宗教。

什么是神?

在无神论者的理论中,神就是人,他们穿上代表神的“礼”服,享用代表神的“礼”乐,遵守约束神的“礼”制,他们就可以从人变为神了。

神只是一种信仰凝聚,神根源上也是要死的,穿上“礼”服,就是神,脱去“礼”服,就成为人了。

神这个字,是衣字作为偏旁,就是说,这个人的衣服上有闪电⚡️的花纹🌸,那他就是神了。

三皇五帝,就是人世间的神。

周王朝的杰出人物周公,则将这种“礼教思想”通过“制礼造乐”发展为“儒教思想”。

光有了神还不行,还需要协助神开展国家治理工作的人才行,这些人被称之为“巫”。

“巫”中领头的人,称为“道”,“道”的造字,就是表明在人类文明发展(走路)🚶过程中走在前面(“首”)的人,人类为首的第一要务,就是宗教,所以主要从事专业宗教祭祀功能的人,就被称为道士,方士或术士,他们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装神弄鬼”。

“巫”中开展具体国家世俗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则是“儒”,他们是道士的天然的学生,所以一般称之为“儒生”,“儒生”是“生”,他的“师”是谁?当然就是“道士”了。

周公所创立的“儒教思想”与以前的“礼教思想”最大的区别是以前以宗教神权祭祀权力行使为主,现在以世俗行政权管理权力行使为主。

既然以世俗管理体系为主,所建立国家的思想,当然就是“儒教思想”,建立的国家,自然就是“儒教国家”了。

说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清楚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怎么一回事了吧,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他已经说得非常明确了,就是他不满足于三皇五帝,他要做皇帝,根源就是要让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同时绝对管控国家的世俗管理职能。

秦始皇希望将“儒教思想”发展为“法教思想”。

何为“法教思想”?

就是以法家思想为根源建立的以宗教神权祭祀权力为主的国家。

什么是法家?就是一种特殊的道家,将其宗教职能完全剥离交给帝王,自己专注世俗管理的一个学派,法家,就是研究以什么方法将帝王塑造成神的思想家,“法”家造神,重在“言出法随”,“势”家造神,提倡“装腔作势”,“术”家造神,强调“装神弄鬼”。

法家提倡“以吏为师”,当时的“师”,可是不包括儒家的,是享有宗教祭祀权力的,有最基层的宗教权,实际上法教思想如果充分完全的实现,将会使整个秦国,华丽变身为“大秦帝国”,古代帝就是主宰宇宙的神,“大秦帝国”,就是“大秦神国”,秦始皇穿上最尊贵的“礼”服成为大神,从丞相开始的各级官吏穿上依次递减的“礼”服成为小神!

灭绝“儒教思想”,断儒教国家的根,其实秦始皇之前,吕不韦就开始做了。

吕不韦灭东周,废除了周天子,就是灭了儒教教主,其行为性质相当于“诛神”。

焚书,就是意图灭绝“儒教思想”。

坑儒,就是意图灭绝儒教的核心层,断儒教的传承,将儒教的领导层一网打尽,相当于“坑巫”。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秦王朝灭绝儒教的一系列完整行动,应该是“诛神焚书坑巫”。

如果只按秦始皇实施行为来讲,就应该讲“焚书坑儒”,所以中国的读书人自古以来都心知肚明,大都基本不持异议的,为什么读书人一直称秦始皇为暴秦,因为他是敢于诛杀一种文化的强势存在!


河东来


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完全算不得是让他背一个黑锅。这件事情是对秦始皇文化政策的一个集中的概括,而且可以说是一阵见血。

当初天下初定的时候,秦始皇就找到博士们商量一个名号,商量来商量去,大家给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称号,叫做皇帝,这个号是极其高大上超然世俗的,将世人分成皇帝和其他人两等,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利,绝对的正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我们往往忽略另一个议题,我给大家从《史记》里面抄出来。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这句话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秦始皇的极端专制,他不允许别人说他,谈论他。比如古代周王有文王、武王、穆王、幽王这些王都是后人根据王的行为给出的评判,把这些王分出好坏来。

始皇帝觉得这不妥,屁民怎么能够议论皇帝,怎么有资格说皇帝的是非,于是他就只说一世、二世。

而儒生是什么一群人呢?他们法先王,动不动就是三代怎么怎么样,他们希望的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在他们的观念里祖先是非常伟大的,我们要像祖先学习。这些儒生们把自己的政治理想,文化理想,社会理想一股脑的全部的交给祖先比如尧舜。

这个本质上就是儒生们没有权力,不得不借助于祖先的威名来传播自己的理想,这很无奈的。

比如说你的国君做的不对,如果你站出来直接说怎么怎么不对这就很可怕,你有什么资格说自己的领导呢?儒生们知道这个,所以他们就说:你看古代的贤王是怎么怎么做的,所以你不对。

这样来看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儒生们有着非常强的理想主义情怀,他们有着非常强的入世精神,而且他们还有个特点叫做“朝闻道,夕死可也。”,这些人脖子比较硬,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具有煽动性,因为他们说“有教无类”,他们不但自己要说还要教育屁民们要说。

为了对付这些人,秦始皇最先做的就是焚书,焚书这件事儿本质上不是毁坏我们的文化,而只是愚弄百姓。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以秦始皇的想法,屁民们只需要成为为国增光的机器,不该有自己的思想。而作为上层建筑则需要有博士官,我们只要专注于工匠精神而不闻其他。这就是后来我们知道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还有挟书律。就是要秦始皇的主流文化一枝独秀,不要什么百家争鸣。“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这已经是宰杀儒生了。

等到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的事情慢慢发展,那些骗子方士们自然知道找不出来仙药,于是开始妖言惑众了,他们说秦始皇“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一大堆。

这些方士的行为明显的触怒了始皇帝,这里面牵动始皇帝神经的是什么?

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方士找不到仙药始皇帝并没有非常震怒。

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今乃诽谤我,訞言以乱黔首”牵动始皇帝神经的就是屁民们对他的议论。所以才引出“坑人”的事情最后“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

这个犯禁者坑之是什么?就是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只不过一个是活埋,一个是当众刀杀!

所以我说,历来人们都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始皇帝文化高压政策的指责和不满!如果你实在觉得坑儒不妥当,要不我们换个词“焚书杀儒”该是没有什么异议了吧!

以上

目西


目西


“焚书坑儒”事件中的“坑”不是“坑爹”的“坑”,而是“坑杀”,“坑杀”是指杀死后将尸体堆积起来,并非活埋的意思。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个孤立的事件,之间没有任何的瓜葛和联系。“坑儒”事件是发生在“焚书”次年之后。因为这两个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人们把他们并称为“焚书坑儒”。



先说“焚书”事件。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大会群臣,很多大臣都说一些以威服蛮,歌功颂德的话称赞秦始皇,秦始皇心情大悦。这时,博士淳于越却拿秦始皇改分封制为郡县制的事情说事,提出不同意见,并说众大臣们一味的歌功颂德,阿谀奉承,只会让陛下错上加错。这让秦始皇心情大为不快。


李斯当时已身为丞相,对秦始皇上书说,皇上统一六合,建立万世奇功,不是那些腐儒能够理解的。淳于越厚古薄今,胡说八道,现在又来说陛下的不是,他这是以批评陛下为自己赚取名声。如果放任不管,将有损皇上威名。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将秦国以外的所有学说学书全部焚毁,禁止私自学习。


次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晚年的秦始皇,迷信长生不老,到处寻仙问术以求长生。早在公元前215年,他就派燕人卢生、韩终等人去找寻仙人,都是徒劳无果。卢生等人害怕被依律处死,所以编造谎言,说秦始皇功德不够,仙人不愿相见。长生药不但没有找到,反而在背后说秦始皇的坏话,秦始皇便觉得儒生妖言惑众,将咸阳城内460多名儒生坑杀。


秦野雁


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说秦始皇完全没有坑儒也是不对的。引发坑儒事件的主要责任人是欺骗秦始皇后又逃逸的术士韩终、以寻找不老药为借口花费秦始皇大量钱财的徐市(即徐福)、被秦始皇“尊赐甚厚”却诽谤秦始皇而后逃跑的术士侯生和卢生。的确,这几个肇事逃逸的,都是术士;让秦始皇震怒的也是术士。但是他没有坑儒吗——妥妥的坑了!

就在秦始皇钦定包含四百六十人的大清洗名单,并且“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后,秦始皇的长子公子扶苏给秦始皇说了这些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很明显,秦始皇是因受术士欺骗、玩弄而震怒,但是他杀的人肯定包括儒生,甚至儒生占据的比例很大。所以公子扶苏才会说现在天下初定,屠杀并且向全天下宣布屠杀“诵法孔子”的儒生,对国家的统治是不利的。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写到,儒家荀子学派和法家学派早就与孔孟正统学派展开斗争,在秦朝建立之初,正统儒家在朝廷是有一定地位的,比如丞相王绾就是孔孟学派,但是他后来输给了荀子学派和法家学派。荀子本是儒家,但是他在孔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他的徒弟韩非和李斯正是在他的引导下,成为彻底的法家。

范文澜先生认为,正统儒家的失败,是因为他们师古复古的观念在秦朝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在天下初定之后,丞相王绾等人认为六国刚刚覆灭,其中燕国、齐国、楚国离政治中心咸阳都太远了,不如分封皇子为诸侯王,镇守这些地方。秦始皇把这件事交给群臣商议,“群臣皆以为便”,唯独李斯认为战国持续几百年的战争,不正是因为周文王施行了分封制吗?只有施行郡县制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秦始皇听取了李斯的建议。

除了分封制,儒家诵诗书,主张恢复三代的政治体制,这都与秦朝几百年的政治理念完全不同。诗书都是歌颂的历代君王,当然包括六国的明君,秦始皇不能容忍。《尚书》歌颂圣王的治国理念,自认为“功高三皇,德迈五帝”的秦始皇不能容忍。儒家“子议父,臣议君”,秦始皇也不能容忍。

所以,秦始皇与孔孟学派的儒家积怨已久,坑儒事件的确是由方士引发,但是被杀的四百六十人中,儒生占据的比例一定非常大,说秦始皇坑儒,并没有冤枉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