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山西的婚慶方言

喜稱

鞭炮響起來了,嗩吶吹起來了,彎彎曲曲的小路歡騰了,娶媳婦的花轎進村了!衣著鮮豔、興高采烈的孩子們在人群中擠過來鑽過去,等待著熱熱鬧鬧的婚慶進入高潮。

娶媳婦,在山西有不同的說法。晉中榆次、清徐、祁縣等地,說“娶婆姨”,外地人聽起來,就好像說“擦玻璃”。“婆姨”是山西中部很多地方對妻子的稱呼,雖然在省城太原,結婚娶妻的說法,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改稱為“娶媳婦子”了,但在當地老年人口中,也還對妻子保留著“婆姨”叫法。

在晉西的離石、臨縣、隰縣、石樓等地,娶媳婦說“引素子”或“娶秀子”。乍一聽,這種說法有點奇怪,其實,這“素”和“秀”都是方言裡的同音代替字,其讀音應是“媳婦”兩個字急讀的合音。因為“媳婦”兩個字總是連在一起說,天長日久,兩個字的讀音漸漸凝固在一起,變成了一個音,聽起來就像“素”或“秀”了。到後來,當地人也不知道這種說法的由來了。為了表示新婚的喜慶和新娘的女性特徵,有人又給“素”字左邊加了個女字旁,於是“引媳婦子”在很多地方,也常常被寫作“引嫊子”。

在晉南的臨汾一帶,娶媳婦說“喚媳婦”,似乎一聲呼喚,美麗聰慧的新娘子就會來到眼前。而運城、萬榮一帶,娶媳婦說“生媳婦”或“色媳婦”,這裡的“生”讀的是“生蘿蔔”裡的那個音。與“素”、“秀”一樣,“生”和“色”也都是同音代替字,至於本字,有學者認為是“索”,這其間語音的變化頗為複雜,至今在學界尚未形成定論。其實,不管這媳婦是“娶”、是“引”、是“喚”還是“生”或“索”,在老百姓心裡,只要進門來的媳婦勤勞賢惠,孝敬老人,全家就皆大歡喜了。

嫁姑娘,在山西各地的說法也不同。晉南運城一帶和晉中多說“嫁女”或“嫁閨女”,臨汾一帶多說“改女子”,晉東南有“出女”的說法,晉北多數地方說“聘閨女”。不管怎麼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結婚的喜筵一吃,女兒就是人家的人了。對於女方的父母來說,這喜洋洋的婚事裡,也不可避免地帶了幾分傷感。舊時在山西很多地方,都有“哭嫁”的習俗,新娘子出閣離娘之時如山洪迸發般的哭訴,抒發了對親孃養育之恩的感念和對人生重大轉折的惶恐和不安。為了使悲切的哭訴與喜慶的氣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人們創造了“女兒哭,孃家富”、“不哭不發,越哭越發”的俗語,流傳至今。不過,在今天山西民間各式各樣的婚禮上,已經見不到新娘子大哭大訴的場景了。

祥諺

舊俗中的嫁娶,遵從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今的青年男女,已經打破了這些老規矩,“我的婚姻我做主”了。但是在嫁娶的過程中,仍然還有許許多多的講究。例如男女雙方的“八字”是否

相合的問題,就

是雙方結親遇到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屬相相剋的俗語,如“白馬怕青牛”、“雞狗不到頭”、“蛇虎如刀銼”、“虎兔雙淚流”等等,這些俗語透露出人們對婚姻破裂的恐懼感和規避心理,同時表達了民眾對和諧美好婚姻生活的嚮往和祝願。隨著婚姻自由程度的大幅度提高,這類對屬相相合還是相剋的講究,在眾多事實面前,也漸漸隱身消退。

在山西各地,都有女兒出嫁“不帶孃家土”的習俗。俗語說“帶了孃家土,丟了孃家福”。由於有這樣的講究,女兒出嫁時離開孃家炕頭,去往夫家時,腳是不能沾地的,要穿上新鞋,由兄長或舅舅等抱出門,送到馬上、轎上或者車上。也有的富裕人家以紅氈鋪地,一路攙扶著新娘踩著紅氈走,以避免雙腳沾上孃家的土塵,帶走孃家的福氣。這種習俗來源於中原大地根深蒂固的農耕文化。在傳統觀念裡,“土能生萬物,地可產黃金”,“土結黃金子,地開白玉花”,“樹要有根基,人要有田土”,“有人就有土,有土就有財”,土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即便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也不能讓其沾走一點塵土,以免動搖自家的根基。

在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婚姻的諺語,深受群眾喜愛: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瓜好吃不講老嫩,人對眼不說俊醜。

會嫁的嫁人尖,不會嫁的嫁門樓。

……一些流傳甚廣的歇後語,也傳遞出歡樂、喜慶和詼諧的意味:

新媳婦到了家——喜氣盈門新女婿迎親來——喜上眉梢八月十六娶媳婦——喜出望外……這些俗語,都是民間婚俗文化中的瑰寶。

吉物

在婚慶大喜的日子裡,應用最廣泛的是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實物諧音民俗。在眾多表示吉祥的物品中,石榴、棉花、紅棗和花生是山西婚嫁禮俗中最最常見和應用最廣泛的幾種。

石榴多籽,象徵著“多子多福”,這是華夏傳統婚嫁習俗中常用的吉祥物。由於“石榴”是“實”和“留”的諧音,有些地方又賦予它更豐富的含義。晉南稷山、臨猗、萬榮等地盛產棉花,當地習俗在結婚前,男方要給女方三五十斤棉花,叫“黏親花”。在送“黏親花”的時候,有一個特別的講究,就是棉花裡一定要放一對石榴。這一對石榴,除了祝福新人多子多福外,還有一層含義,即希望娶來的媳婦是實實在在過日子的,並且永遠留住。

棉花的吉祥在於它的暖度和厚度。在晉南,舊時女子出嫁時,不管這大好日子選在暖秋嚴冬,還是陽春酷暑,也不管這日的天氣是雨雪冰霜,還是豔陽高照,新娘子都必須穿一件紅棉襖。厚厚的棉襖,寄託著孃家對閨女新生活的厚望,預示著將來的日子家資豐厚,遠離貧寒。

紅棗花生,幾乎是家家都要用到的吉祥物,諧音“早早生”和“花著生”。在傳統的觀念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結婚生子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在婚慶的喜悅中,老人最期盼的也是新人進門,儘快添丁加口,傳宗接代。因此,婚禮中最多的祝福用語是“婚姻美滿”、“早生貴子”、“有男有女”。

艾葉因為諧音“愛”,在婚慶中也頗受歡迎。給姑娘陪嫁的被子裡縫進去幾根香和幾枝艾葉,是祝願夫妻“相親相愛”;新娘子身上插一枝艾葉,是“帶艾有人愛”;參加婚禮的親友們,常常互相贈送一些艾草縫製的香包,這是把濃濃的愛意傳遞給大家,讓所有人分享新人的歡喜,同時也規避了一些不期而來的不潔或不祥之物的侵擾。

在晉南方言裡,麩、黍兩個字和“福”的讀音相近,因此,在一些婚慶活動中,麥麩和黍子承擔了送“福”的重任。萬榮、臨猗等地舊俗,結婚當天,新娘要給長輩舉行“暖被窩”儀式。在嗩吶鼓樂的伴奏聲中,新娘隆重地向老人呈上嶄新的被褥,並將其展開在老人面前的長桌上,然後拿著黍子篾做的笤帚在被子上掃七下,最後再給被子的四個角各放上一些麥麩。“黍”“麩”“福”,一組諧音字,表達了新進門的晚輩對長輩晚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在晉南話裡,“發”和“刷”同音,所以“刷子”常常成為“發家”的吉祥物。萬榮有一種習俗,新婚三日後,新娘要回孃家“住十”,十滿回婆家前,要用高粱篾編兩把鍋刷子。這兩把刷子一把留在孃家,一把帶回婆家,意思是祝願兩家人財大發。

福謠

在婚慶的整個過程中,誦讀歌謠是必不可少的。晉中一帶舊俗,女兒出門前要吃離家飯。這離家飯是不能吃蔬菜、喝湯水的,以免路途中出現緊上廁所的尷尬。一般的離家飯是吃幾個熟雞蛋,不但營養耐飢,而且具有“團團圓圓”的含義。當地一首歌謠記錄了這種現象:古代婚禮陶俑

三顆雞蛋一壺酒,打發閨女上轎走,閨女走了莫想家,過年生個小子娃。

佈置洞房鋪床時也常常伴隨著唸誦歌謠,有些地方叫做“唱喜歌”。各地鋪床時所誦有所不同,但意思大體相似:

鋪床鋪床,兒孫滿堂,先生貴子,再生姑娘;

鋪床鋪床,富貴堂皇,金錢滿地,米糧滿倉;

鋪床鋪床,龍鳳呈祥,夫妻恩愛,地久天長。

晉中平遙等地,洞房之夜新娘子要喝疙瘩湯,俗稱女兒湯。疙瘩湯裡要放上棗兒和花生。新娘子喝之前要一邊攪拌疙瘩湯,一邊唸誦:

左手拌疙瘩,兒女一不沓,小子會念書,閨女會紡花。

喜氣洋洋的婚慶結束了,在濃濃的鄉情鄉音中,一對對幸福的新人,開始了他們人生新的旅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