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四十年兩遭國恥,成因相同,復興路上的中國需深思,更要警醒

近代的中國可謂多災多難,因國家的落後,國力的衰落而備受列強的欺凌,眾多列強中對中國損害最大的就是沙俄和日本了,尤其日本,一個小小島國,憑藉只有中國土地三十分子一,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力,強勢欺凌中國,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裡,先後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僅掠奪了中國鉅額的財富,也讓幾千萬的中國軍民死於非命,無數繁華的城市化為廢墟,更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民國首都南京的幾十萬軍民被刀砍槍殺於長江邊上,一個小國對一個大國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壞,這在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

四十年兩遭國恥,成因相同,復興路上的中國需深思,更要警醒

甲午戰爭中清軍炮擊日軍圖

短短四十年間,日本就發動了兩次侵華戰爭,一次比一次規模大,一次比一次破壞性大,回顧歷史,在聲討日軍暴行的同時,我們也不由得深思慘劇之所以發生的原因

“可伶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一句話說的很有哲理

大文豪魯迅先生就用這句話評判他筆下的落第文人孔乙己,這孔乙己雖有文化,但腦袋僵化,不會利用自己的知識屈改變命運,反而靠半乞討為生,討得一小碟茴香豆,還在顯耀自己知道的幾個茴香豆的“茴”字的寫法,此人的可憐和可恨由此可見一斑。

四十年兩遭國恥,成因相同,復興路上的中國需深思,更要警醒

九一八事變日軍攻打東北軍北大營圖

中日國力自漢唐開始,一直是中強日弱,此情形一直維持到日本明治維新後才結束在甲午戰爭發生前的五十年,正值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開始,因中國科技落後於西方列強,造成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但是在鴉片後,尤其是1860年開始,中國開始了學習西方科技的洋務運動,到了甲午戰爭發生前夕,中國已有了一支近似於西方軍隊的近代化軍隊,中法戰爭中國軍隊的勝利,說明了此時中國軍隊的戰力,與鴉片戰爭時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四十年兩遭國恥,成因相同,復興路上的中國需深思,更要警醒

日軍在南京屠殺中國人圖

而日本因受劉強欺凌,也於1868年也開始了改革國家體制的明治維新,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日本終由一個被列強欺凌的弱國變為亞洲的強國,洗刷了曾經的屈辱後,奉行軍國主義的日本開始了擴張的戰略。

近在眼前的弱小朝鮮和龐大而軟弱的中國成為了日本擴張的目標,中日於1894年(甲午元年)爆發了大規模的陸海大戰,

四十年兩遭國恥,成因相同,復興路上的中國需深思,更要警醒

李鴻章圖像

清朝參戰陸軍為63萬人,海軍為軍艦12艘,日軍參戰陸軍為24萬人,海軍為軍艦11艘,清朝海軍船大炮粗但艦速慢,大炮射速也慢,但炮彈威力大,日軍艦艇船小,速度快,大炮射速快但威力小,由此可見,中日雙方海軍各有所長,近乎勢均力敵,而陸軍則清軍佔有絕對優勢

四十年兩遭國恥,成因相同,復興路上的中國需深思,更要警醒

張學良圖像

就當時中日雙方國力來說,清朝南方的軍事力量基本未動,最高統治者慈禧則對這場戰爭漫不經心,只是忙著令人籌備自己的壽誕,而日本為了這場戰爭,則是全民總動員,由因為日本政府知道,此戰一旦戰敗,日本則再無出頭的機會。

再說清軍戰爭總指揮李鴻章,此人一直消極避戰,面對日軍的磨刀霍霍,不是下決心死戰,反而求西方列強與日本斡旋講和,對前線清軍下達的也是"先定守局,再圖進取"的消極作戰方針。

由於李鴻章的消極避戰,導致了清軍陸海兩軍的失敗,陸海兩軍戰敗後,清廷如果堅持與日本作戰,對耗下去,最先撐不住一定是日本,可是由於清廷最高領導慈禧私慾作祟為了自己的壽誕不受影響,慈禧指示李鴻章向日本求和,於是本可以再戰的中國成為了戰敗國,幾億兩白銀的賠款,增強了日本國力,為三十多年後的侵華戰爭埋下了伏筆

九一八也是同樣的問題,二十多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東北軍,面對兩萬多日本關東軍,在人數有絕對優勢,裝備也不弱於日本關東軍的情形下,因為民國最高領導蔣介石和東北軍統帥張學良,兩人都對和平心存幻想,對日消極避戰,採用可恥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二十多萬東北軍被兩萬多日軍打的丟盔卸甲,狼狽潰逃關內。

假如東北軍奮起抵抗,不說打敗日軍,但東北軍的強硬抵抗絕對會打消日軍的狂妄,不敢輕易發動戰爭,讓中國政府有更多的戰備時間,一旦拖到德國對蘇聯動手,那時的國際國內軍事形勢就會變得對中國有利,抗戰的代價也就沒那麼慘重了。

東北軍潰退後,留下的無數的財物和軍事裝備拱手而送,東北富饒的資源養肥了日本關東軍,助長了日本更大的野心,為後來的全面侵華創造了條件。

四十年兩遭國恥,成因相同,復興路上的中國需深思,更要警醒

當代中國陸軍圖

四十年兩遭國恥,成因相同,復興路上的中國需深思,更要警醒

當代中國空軍圖

四十年兩遭國恥,成因相同,復興路上的中國需深思,更要警醒

當代中國海軍圖

兩件歷史恥辱的全因後果真是驚人的相似,縱觀這兩大恥辱的發生,妥協和退讓是慘劇發生的同一成因。

宋徽宗父子的妥協帶來了靖康之恥,明代土木堡之變後於謙指揮的北京保衛戰,保住了大明王朝,志願軍的抗美援朝,為新中國打下了赫赫的國威,讓海外華人不再受人欺負,弱小的阿富汗不畏強敵,用簡陋的武器讓十萬武裝到牙齒的強大蘇軍鎩羽而歸。

古今中外的歷史,無數次證明了妥協和退讓帶來的只是恥辱,勇於抗爭才是強國之道。

前事不忘,後事之事,落後會捱打,但妥協定會亡國,國家的尊嚴是打出來的,祈求得不到尊重,更得不到和平。

四十年兩遭國恥,成因相同,復興路上的中國需深思,更要警醒

中國軍隊接受檢閱圖

現今的中國,正在走向民族復興之路,路上的險阻還很多,還會面臨西方強國的各種經濟和軍事威脅,甚至戰爭訛詐,只要我們牢記歷史教訓,勇於抗爭,敢於亮劍,永不妥協,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中華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