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孔子杀了少正卯还要暴尸三天,心中要有多大的怨毒才能做到这样?

用户6776149942


孔子是个招牌,也是个孔洞,啥都可以往里装,好事有他,坏事他也少不了。其实,都是褒贬,虚化出来的玩意,

孔子是个人,是一个一样长了两条腿、一张嘴,两条胳膊的与普遍的人没什么两样的人,是在一定时空社会环境下的曾经有过的现实的人,他的学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性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套形而上学的系统学说。而后来历代的捧与后来的贬很多都是建立在这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了,空谈,争论几千年,不过是虚设的发言权权力意识形态的需要而已,

杀没杀,都不值得我在此争论什么,吾要的是汲取他的思想有用的东西,更新发展,便可以,


质跃


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性的问题,争议的主要观点在于“孔子到底有没有杀少正卯”,这个争议可不是我有能力可以解决的,这里主要讲下“孔子杀少正卯”这个事儿,弄明白两个问题即可:

1、少正卯是谁?

2、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少正卯是谁?

少正,是官位,卯,是名,少正卯的意思是,一个名字叫卯的少正官。

卯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最大的特点是能言善辩,是鲁国红极一时的名人。和春秋时期诸子一样,少正卯也致力于传播自己的学说。他深谙传播学,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思想,就办了个培训班,招收了很多学生。

在少正卯办培训班之前,有个叫孔丘的人已经先开始进入这块市场,孔丘这个人啊,是楚国红得发紫的名人,他的培训班规模十分大,但是呢,因为少正卯的开班,孔丘很多学生在闲暇之余也跑去少正卯那里听课,听说孔丘门下的弟子,只有颜回一个人没有去听过少正卯的课,可见少正卯的实力非常强。

两人有没有因此结下梁子我不好说,毕竟以我的思想去度先贤的思想,这是不对的。

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后来,孔丘当官了,是为鲁国大司寇,专门负责掌管刑法,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

孔丘当官的第七天,屁股都还没坐热,就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杀少正卯。

孔丘的门人听说这个事儿之后,感到非常疑惑,连忙跑去问他:老师,少正卯是鲁国的大明星,您刚刚当官就杀他,是不是有病?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

孔子说:你呀,还是太年轻,像少正卯这种人,罪恶滔天,是坏人中的佼佼者,对于他这种人,不杀不是君子所为。

于是以“君子之诛”杀了少正卯,意思是说,只要是个君子,就不能忍受这样的恶行。

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杰雄也,不可不诛也。

在跟学生的谈话中,孔子列举了少正卯5大罪状:

心达而险:心里门儿清,但是偏要做坏事。类比碰瓷的老头子。

行辟而坚:行为怪癖,但是顽固不该。类比暗中偷窥的怪叔叔。

言伪而辩:胡说八道却又能言善辩。类比美利坚发言人。

记丑而博:专门记述丑恶的事情,还记得是非生动。类比毛片收藏爱好者。

顺非而泽:教人走歪道,还光是恩泽收买人心。自古邪教皆如是。

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列完罪状之后,孔丘还不过瘾,继续说道:咱们讲道理,这5大罪,犯其中一条,都要施以君子之诛,少正卯同学犯了5条,我能轻饶他吗?

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

于是,杀人之后,还暴尸三天。


至于孔子到底有没有杀少正卯,人们分为两派,各有说法,也不是我能说清的了。



也可自话


孔子在做了大司寇之后,受鲁国权臣季孙斯的委托,摄行相事,上朝听政的第七天,就以乱政的罪名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弟子当时都不知为什么孔子要杀少正卯,子贡去质问老师,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呀,老师你刚执政,就杀了他,为什么啊“?孔子告诉弟子说”人有五种恶行,一通古达今却用心险恶,二行为邪僻却又顽固不化。三花言巧语且虚伪矫饰,四见识广博却专记丑恶之事,五是顺从错误言行加以修饰。人的品行只要有这五恶的一种,就不得不施加”君子之诛“。少正卯五恶集一身,他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得不杀。孔子对他的学生振振有词的说出了他诛少正卯的理由,而並非旡缘无故的要杀少正卯,我认为故唐尧四兇之殛,孔子杀少正卯,而圣王圣人仁爱渊博,是不得已而如此,其中必有原故,大凡治国之道纲纪为先,如果诐邪充塞,法律荡然,一个国家以不服从为平等,以无忌惮为自由,民心如此,国何以立,法律法规为重,孔子不得已而杀少正卯,以正纲纪。


孟达1478507127


就事论事,并无半点抹黑之意!


鲁定公十一年,即公元前499年,孔子担任鲁国司寇,他上任不到七天,鲁国就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还被记载到《史记》、《尹文子》、《说苑》等书中,这件事是什么呢?

“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不仅杀,还暴尸三日。


孔子此举,连他的学生都看不懂,子贡问其原因,孔子说少正卯“心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一下子就给少正卯安了五项罪名。

那么,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且暴尸三日呢?

原因有二。

其一,孔子和少正卯矛盾重重,或者说是政见不合:

孔子是典型的守旧派、传统派,而少正卯是改革派、变法派;孔子提倡周礼,主张用周礼来规范百姓的言行和社会秩序,少正卯则主张建立起新规则、新秩序。

其二,少正卯抢了孔子的生源。

孔子三十多岁开始设讲坛,广招门徒,并收取十条干腊肉作为“束脩”(xiu,学费),后来少正卯也在鲁国开办学堂,不仅开,还开在孔子学堂的对面,且学费只要五条干腊肉。

除了学费比孔子要低,少正卯讲课还十分生动有趣,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搞得孔子门下很多学生都跑到少正卯课堂去听课。

《论衡》中这样描述:“孔子之门,三盈三虚,为颜回不去……”少正卯的课,好到孔子的学生除了颜回,其他人都去听了。

此外,少正卯学生的“就业率”也要比孔子学生要高很多,毕竟,孔子的“王道”并不适用于春秋时期;而少正卯讲的内容是“新学”,也就是所谓的“霸道”,很符合当时诸侯君王想称霸天下的口味。


所以少正卯的学生经常受到重用,反观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最后却因穷困潦倒而死。

至于孰是孰非,也可以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金兔历史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很厉害,孔子是世所公认的“圣人”,突然扯出一件孔子的“杀人事件”,大家不禁要问:谁言圣人脚下没踩死过蚂蚁,孔子还杀人呢?

先来看看题主提到的是怎么一回事。

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卯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鲁定公14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后7日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诛”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曝尸3日。孔丘回答子贡等弟子的疑问时说: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一身兼有“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

以上便是整个事件的始末。

先说说少正卯这个名字,少正是鲁国的官职名,相当于鲁国大夫,卯是名。意思就是一个叫卯的少正。

少正卯是当时鲁国的著名人物,能言善辩,被称为“闻人”。

春秋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少正卯也和孔子一样,办私学,招学生,这里要指出一点,少正卯的学说应该是属于法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同,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两种充满冲突和对立的思想。

可能少正卯的讲学更为精彩,以至于孔子的学生也常常跑去听少正卯讲,据说除了颜回没有去,其他的学生都去听过。单单从办学角度来说,少正卯已经威胁到了孔子,学生都被他吸引去了,孔子很没面子的。

后来孔子代理了鲁国的宰相,新官上任,屁股还没坐热,第七天,就把少正卯“诛”了,这里要再指明一点,从题主的标题上看,好像少正卯是孔子亲手杀的,其实不然,孔子应该是通过政治途径将少正卯诛杀的,用的是很堂皇的理由。

因为两人都在鲁国任官,学说上的矛盾必然也会带到各自的政治主张上来,在政治上形成对立,从而产生政治斗争。因此孔子就通过政治途径将少正卯诛杀了。

这其实是一个政治事件,如果少正卯和孔子的官位换一换,或许少正卯也会诛杀孔子吧?历史上因政见不同互相斗争乃至流血的事例数不胜数。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从孔子回答弟子们的话来看,孔子诛杀少正卯只是因为“五恶”,而并非实际上的违法行为,而且皆出自孔子一人的想法,即“我觉得你是坏人,你该死”。这杀人的理由就值得深虑了。是否背后还另有隐情呢?

不知道朋友们是否对此事件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無月期待你的答案。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今天来说说孔子杀少正卯的事。

孔子51岁才出仕,一开始做中都宰,接着做了大司空,因为做的出色,很快又升任大司冠,就是主管鲁国刑法的官。同时还兼任了国相的职务。

刚当了七天的大司冠,孔子便下令诛杀了扰乱政务的大夫少正卯,而且还选择在鲁君宫门前行刑,并暴尸三天。



这个事在历史上引发了很多争议:

1.少正卯该不该杀?

2.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孔子杀少正卯这个事。

先说有没有杀少正卯这个事,有这个事了,再来讨论该不该杀。

少正卯何许人也?

少正其实是官名,此人名字就叫卯。史称他能言善辩,他和孔子一样都开办私学,据说比孔子还红火,而且多次把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了。

孔子杀少正卯有没有这事,历来争议很大。但这事很多文献都有记载的,例如《孔子家语》,《荀子∴宥坐》,《史记》,《淮南子》,《论衡》等。

但是南宋朱夫子认为这个事情,《论语》没有提到过。子思和孟子也没有提到过。后来很多人都持朱子的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孔子向来主张以德服人,反对刑杀。例如曾经有人问孔子:如果杀了无道之人来成就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君子为政,怎么可以杀人呢?(《论语》)所以他们认为孔子不可能杀人。还有关键的一个理由就是,孔子作为一个大司寇,按当时的规定,他是无权擅杀大夫的。

而另一派的观点则是:孔子确实杀了少正卯。

他们认为《论语》,子思,孟子没提到这件事,并不能证明这个事就没有发生过,其他的那么多书都记载了这个事,必不是空穴来风。他们认为孔子虽然主张为政以德,反对齐之以刑,但并不排斥刑杀,也曾说宽猛相济;至于擅杀大夫,春秋时代这种事早已司空见惯了。而且孔子任司寇时,鲁国内乱,孔子临危受命,以卿位大司寇身份诛杀少正卯是完全可能的。

我认为,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应有所本,是确有其事的。



那接下来便是少正卯该不该杀?

我在网上看到好多朋友骂孔子杀少正卯是公报私仇,是忌妒少正卯私学比他办得好,抢了他的学生等等。

其实,孔子当初下令杀少正卯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提出了疑问: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现在刚刚当政就要杀了他,怕是不恰当吧?

请听孔子怎么说,你就知道为什么非杀少正卯不可了。

孔子说:天下大逆不道的恶行有五种,象盗窃这样的小事都不算。

第一,少正卯的思想悖逆险恶,是异端学说。

第二,少正卯的行为邪僻坚定,无法扭转。

第三,少正卯言论错误还要雄辩滔滔,太能惑乱人。

第四,少正卯所记述的事都是一些不正义的事,而且记述广博。

第五,少正卯教人不走正道,又广施恩惠拉拢人。

一个人这五条只要犯一条就该死,何况他五条都犯了。杀他是君子之诛。

他聚徒成群,结党营私。粉饰邪恶,迷惑众人。桀骜不驯,自成一派。叛乱朝庭。这种人是人中奸雄,不可以不除掉。


又新阁读史


真道正卯那边有,德隆望尊弟无数,无奈人圣孔子出,今知虚伪他是祖!嫉贤妒能失理性,坑得学生信儒道!百家争鸣他不要,杀了正卯没比较;一家独大学生招,降了多少俊英豪?宋朝宋江是他教,多少生灵脑袋抛?车多让道皆有路,何须动刀绝人道?尔若真圣天佑保,顺其自然该多好?当年杀了少正卯,糊涂之人说他好!仁义纲常让人笑,只因杀了少正卯!款款君子人乐道,身后齷龊谁知晓?做人还需讲人道,没有污染才是好!人随王法草随风,圣贤哪能夺性命?……


恩典向阳花


小编写了本《孔子的江湖》,大家有兴趣买来看一下,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节选,有删节。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当上了鲁国司寇。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诛杀少正卯以立威。少正卯为鲁国官员,少正为官名,卯为人名。正为王室官职,乃标准之意,以身作则之则。时有“车正”(国家运输车辆技术标准官),“木正”(国家木器制作技术标准官),“陶正”(国家陶器制作技术标准官),“农正”(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官),“庖正”(国家烹饪技术标准官),“水正”(国家水利技术标准官),“金正”(国家矿冶技术标准官),“工正”(国家手工业技术标准官),“牧正”(国家畜牧业技术标准官),酒正(国家酿酒技术标准官)等等。少正为正的副手,正与少正的关系犹如今日局长之于副局长,处长之于副处长。

那么孔子的鲁国大司寇又是什么官呢?周朝官制有六个重要职位,称为六卿,分别为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天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地官相当于户部和吏部,春官相当于礼部,夏官相当于兵部,秋官相当于刑部,冬官相当于工部。当时鲁国政权把持在三桓手里,季氏官为司徒,常守国中;叔孙官为司马,奉使四方;孟氏官为司空,职闲廪重。孔子官为司寇,就是四把手,可谓位高权重。孔子和三桓职位上是平级,但级别上差一级。三桓是上大夫,他是下大夫。

有一种说法是,孔子和少正卯结怨由来已久,而且是学术上的纷争。他之所以诛杀少正卯,纯属公报私仇。阳虎掌权期间,孔子拒不出山,只好收徒讲学,挣点干肉吃吃。由于当时国立学校的学官们在体制内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纷纷四散民间,搞起了私人教育,形成“礼失于朝而求诸野”的状况。孔子并不是第一个搞私人教育的学者,却是搞的最好的一个,是所谓集大成者。既然都在“野”了,当然学生成分也就良莠不齐,不论种地的抹墙的打架的做买卖的一律有教无类,只要交得起十条腊肉干的学费就行(束脩)。

开始孔子搞得还行,可惜后来遇到了对手,就是少正卯。孔子讲学高峰期,学生蜂拥若堵,一天早上备了课,兴致勃勃去了杏林,果然人头攒动,正说得高兴呢,忽然间众人作鸟兽散,呼啦啦似大厦将倾,只剩下几个心腹门生孤零零地站在操场里,犹如退潮之后的礁石。孔老师很纳闷,咋回事这是?子路说,人们都去听少正卯讲课了。这种情况多次发生,于是仇恨的种子就在孔子的心里生根发芽,量变引起质变。史载孔子的学生去少正卯那里听课“三盈三虚”。三不是实数,是多的意思。少正卯因此惹来杀身之祸。

少正卯为啥这么火?因为他搞的是当时流行的纵横学,类似于现在的成功学,只要成功,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大家伙每天交学费念书就是想速成,就是想当大官挣大钱,当然什么有用学什么了。孔子杀了少正卯后,众人都觉得不应该。孔子说,天下五种人最坏,强盗和小偷根本排不上行。一种是文化很高但良心很坏;一种是行为怪癖但异常顽固;一种是谎话连篇但头头是道;一种是专攻异端而渊博多知;一种是不走正道而理直气壮。这五种人只要符合一种条件就该杀,况且少正卯五项全占。可见孔子诛杀少正卯,也不单纯是生源被抢了,主要是为了正人心。


唐风宋月


孔子为什么杀少正卯?关键的问题是孔子办私学,少正卯也办了私学,如同现时的同行业经商成了竞争对手。以当时历史,孔子的学生很多跑去了少正卯那里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就威协到了孔子办学。

已知孔子是主张"克己复礼",也就是要复辟周礼森严的等级制礼,并不是常人的互相尊重之礼。而少正卯主张的是革新,打破等级制礼教,也就和孔子复辟周礼形成了唱反调,及政治主张不同,由此产生政见不同,对孔子的主张产生了威协。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心思变,少正卯的革新思想很容易被接受,其结果孔子的"克己复礼"主张也就笈岌可危,办学也就笈笈可危,那么,好不容易混上的官也笈岌可危。有这三危,权力在手杀少正卯也就成了必然性。

孔子杀少正卯后暴屍三日。及可见儒家及孔子,倡导仁义,善,只是叫别人仁义,善。而自己则只是挂在口头上的遮羞布。上任七日杀少正卯还暴屍三日可见何其毒也!孔子杀少正卯可见是出于私,把少正卯暴屍三日是威吓并立威!因此,孔儒那一套,信了就上当!

为什么孔子杀了少正卯,孔子的官还是没保住呢?原因是复辟逆历史潮流,革新是大势所趋。说明鲁国君是明智的!而孔子保不住官也是革新潮流所至!


古今336


连书都不看就上来乱问问题

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早就被批的假的不能再假了

没有发生过的事你上来问别人怎么看

意思不就是拿着墨水冲孔子去的吗

统一写一下

第一,孔子杀少正卯的说法从可信的文献资料上最早也只能追溯到西汉时期的淮南子。有诛少正卯的所谓荀子的部分杂篇也陆陆续续被证实为后世的脱古伪作。经由一系列演变成为了现在这种说法。春秋战国时代的资料全都没有记载。这事要是真的,为什么这么大的事春秋战国的文献资料记录都没有记载?按照逻辑,西汉开始独尊儒术,这件事要是耻辱,早就删的没影了还能流到后世还成为孔子家语?要是好事,为什么偏偏只有荀子三篇杂篇从时间上算秦之前的文献记录这个问题然后偏偏这三篇杂篇被后世研究透了证实是脱古伪作。剩下的说这个问题的最早也只能在西汉找到记录。第二,信这话的怕不是对春秋的鲁国和孔子生平没一点常识,孔子在鲁国做官最高做到司寇,按照规矩没资格诛杀职位是卿位的少正卯,难不成孔子一边要立规矩一边又破规矩去杀少正卯?再补充一点,少正这个职位本来是郑国的官职算是上大夫,首先官职就对不上,卯这个人在春秋战国的文献中都没找到,人也对不上,况且就算鲁国郑国一套官职体系,孔子做司寇一个下大夫又什么资格去诛杀一个上大夫??在一个,再说了,孔子司寇没当几年,本来就没几个人听他的,朝野也不重视。不合规矩律法的事更没人听他的,他用什么去杀?用嘴?说死他?找少正卯单挑?整个事一堆完全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一没证据而没逻辑的还讨论的津津有味也是天赋。

有一句话

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对待一个问题

连是不是存在都不去搞清楚

又怎么可能去搞明白?

只会越辩越糊涂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

孔子诛少正卯的事

这不算小事了

居然在当时不论是儒家还是反对儒家思想的其他思想流派居然一个字都没有提到。

如果说儒家是在掩盖的话,那为什么其他思想流派都不提?却又从几百年后的西汉开始提这个说法呢?

有些人书翻的还是挺勤的

但就是不考虑文献资料的信度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