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乐善好施,抗倭救难,林兆恩用生命践行真道,成为人皆尊敬的神灵

乐善好施,抗倭救难,林兆恩用生命践行真道,成为人皆尊敬的神灵

林兆恩像

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慈善家,抗倭义士、三教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林兆恩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全面质疑后世的儒道释三教,认为后世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社会纷扰、百姓哀怨,偏离原初的儒道释三教之支流末节,难逃其责,从而创立了“三一教”。而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的重要内容——“九序心法”,在明末清初广为流传,一直流传至今。其宗孔归儒,度人心灵的理念,深受世人的尊崇,由此衍生的龙江文化,在中国哲学史与宗教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在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影响广泛。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心隐子,子谷子,心隐子,常明先生,混虚氏,无始氏等,世称“三教先生”、“三一教主”,明兴化府莆田县城内赤柱巷人(今莆田市荔城区英龙街赤柱巷)。林家曾为莆田巨富,他捐献巨资,抗击倭寇,乐善好施,赈济灾民,世称“人豪”、“善士”。林兆恩之墓现在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后角村石门山,系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26日(农历戊戌年七月十六日),莆田东山祖祠举办林龙江先生501周年华诞的祭祀典礼,进一步弘扬大德、至善、包容的龙江精神。


因缘际会的人生选择

乐善好施,抗倭救难,林兆恩用生命践行真道,成为人皆尊敬的神灵

纪念林兆恩的石门祠

林兆恩出生于书香官宦门第,为福建望族——“莆田九牧林”端州刺史林苇第七代孙。七代之间,林家共出了十二位进士,第七代有进士三人,其中有林兆恩胞兄林兆金、堂弟林兆珂。叔父林应聪,进士及第,官封户部员外郎;叔父林云同,进士及第,官任工部尚书;父亲林万仞为太学生。而“明代士子的思想形态与行为模式,普遍受到家族与科举的影响,尤其是家族与科举结合所形成的阶层化体系,以既有的财富、权势,取得社会中上层缙绅的地位,并经由知识的传授,以知书识礼承续了文明教化,在主观的条件与客观的形势下,成为领导社会的知识阶层”,良好的家庭环境,聪慧过人的天赋,使林兆恩对诸子百家、佛学教义等多有涉猎,有了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其日后研究和著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族里对于林兆恩影响最大的是祖父林富。他为人生性耿直,不畏权势。在与其叔林塾同榜中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后,官授大理寺评事。当时权宦刘瑾弄权,正德元年(1506),林富因忤逆刘瑾而遭廷杖入狱。在狱中,林富结识了同样因为得罪刘瑾而入狱的王阳明,两人在狱中患难与共,时常一起谈学论道,颇为相知。随后,王阳明被谪为龙场驿丞,林富被贬为广东潮阳县丞。刘瑾被诛后,两人均得昭冤。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林富任广西右布政使,王阳明任两广御史,嘉靖七年(1528),林富协助王阳明镇压了八寨瑶族起义。王阳明病重后,推荐林富接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制两广。

嘉靖十一年(1532),林富因部下收剿海盗失败,被削职归家,在莆田东岩山设立讲坛,宣扬王阳明心学。林兆恩一直是在林富的教导下习举子业,直到嘉靖十八年(1539)林富去世。阳明心学是林兆恩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林兆恩才完整地建立起其三教合一的理论框架。

在父亲的影响下,林兆恩从青少年起,就富有同情心,乐善好施,帮助贫苦民众,据《林子年谱》载:林兆恩十三岁时,每次出门外出时,常把随身携带的银两捐赠给贫民。

虽然童年的林兆恩似乎比较迟愚,“每读书数行,须数十遍方能认识”,但十六岁时他“文窍始通”,撰写了《博士家言》,文词华丽通畅,其祖父林富读后“大奇其才”,开始悉心教导;十八岁时,林兆恩的文章被督学潘潢评为“见理之文”。嘉靖十九年(1540),二十四岁的林兆恩赴福州应省试,却落选而归。嘉靖二十二年(1543),林兆恩再度落第。嘉靖二十五年(1546),在莆田已是“文名籍甚”的林兆恩第三次应省试,“众咸以闽解期之”,他自己也信心百倍,不料竟又名落孙山。科举的屡次失败严重打击了林兆恩,也阻断了他进入官僚体系参与政治、社会运作的可能。

在这个科举应试阶段的林兆恩,主要接受的是传统儒学的熏陶。他三十岁时,曾为了替其去世的叔父林万潮乞求墓志铭,前往江西拜见堪称与荷兰人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罗洪先,之后二人常有书信往来。据此推测,林兆恩除了接触王阳明思想,受到祖父林富的教导外,还有可能源于罗洪先的影响。


用生命倡行真道

乐善好施,抗倭救难,林兆恩用生命践行真道,成为人皆尊敬的神灵

林兆恩三十岁科考失利之后,决定放弃科考,致力于心身性命之学的探求,开始四处寻师访道,出入儒、释、道三教。数年间,他如痴如醉,如颠如狂,后悟“三教合一”之理,于是开始宣讲三教精义、提倡“三教合一”思想。

嘉靖二十七年(1548),林兆恩三十二岁。有一天莆田道士卓晚春登门拜访,林兆恩与之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遂成莫逆之交。自此二人经常相与论道、纵饮行歌,人称“卓狂林颠”。卓晚春精通道教内丹之学,道教内丹学乃道教的心性、精神修炼理论,林兆恩素好心身性命之学的探求,在卓晚春的影响下,也开始重视内丹之修炼。

嘉靖三十年(1551),林兆恩受其友黄州之请,开始收受门生,逐步组织成一个学术、文化、教育团体,讲学著述立说,开始书院教育。收受的对象主要是亲友中的读书人,其学以儒家伦理纲常之教为本,三教心性之学为主;也教授读经、作文、作诗之道以及各种礼节、礼仪、礼学;并订定明经堂、崇礼堂规条,列明读书、生活、应对进退等应注意的事项,以供诸生遵行。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二月,倭寇骚扰闽浙沿海,莆田受害甚烈,,将士们饥寒挨饿,苦不堪言。林兆恩组织乡亲送米、送酒、送钱,犒劳慰问,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兵民同心协力,终于击退倭寇,保住兴化府城及百姓。

嘉靖三十七年四月(1558)的一天,有数千倭寇突袭莆田,将兴化府城团团围住。这时刚好有一支广东兵路过此地,在城中驻扎,林兆恩出面牵头乡绅,与广东兵协议,出资千金请他们参战。击退倭寇后,广东兵却乘机抢夺百姓财物,城内一片狼藉,乡绅们看不下去就拒付赏金。广东兵只拿到林兆恩兑付的100两,感到不过瘾,就把林兆恩抓到演武场殴打,强迫他带他们向爽约的乡绅索款。林兆恩一口回绝,并义正词严对广东兵说:协议中答应给你们的犒赏金,是为了百姓的安全而言的。如今倭寇退去,你们却四处抢劫,这与倭寇胡作非为又有何异。我宁愿挨打致死,也不能昧着良心带你们去索赏金。乡绅们听到这一席大义凛然的话语后,甚为动容,立即筹齐赏金来赎人,广东兵这才释放遍体鳞伤的林兆恩。事态平息后,为表彰林兆恩的义举,兴化百姓赠予林兆恩一张写有“一券全城”的彩帐,以示敬意。


充满家国情怀的抗倭救难

乐善好施,抗倭救难,林兆恩用生命践行真道,成为人皆尊敬的神灵

嘉靖四十年以后,倭患频繁发生,每到一处就杀人越货,无恶不作。“莆中文物,同归于尽”。更有甚者,倭寇还惨绝人寰地用沸水烧烫婴儿,“视其啼号,拍手笑乐”;“把孕妇剖腹,赌猜男女”。其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许多村庄成为废墟,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林兆恩协助官方抵御倭寇,撰写《防倭管见》,提出“不宜清野,不宜闭城,不宜遏籴,不宜惜费,滨海以至城邑,乡人各自团练,首尾救应”等主张;为救难民,林兆恩还积极捐钱捐米、赈灾劳军。他两次变卖田产,并组织门徒,先后6次收尸、焚化或掩埋尸体,先后收埋尸骨3万多具,火化白骨无数,有效地抑制了瘟疫的流行。就连倭寇也对林兆恩的高尚情操肃然起敬,倭寇在攻陷莆田城时,掳戮无数,却独对林兆恩全家网开一面,怕触众怒,不敢冒犯。

对于林兆恩的善举,兴化百姓没齿难忘,当时莆田民间流传有“龙江功不朽,捐产度众生”的俚歌。也有人上书朝廷,称赞林兆恩为“人豪”、“善士”。据莆田县学教授刘仕锐查勘上报,列举林兆恩的义行有13项:(1)恤民还卷;(2)建立义田;(3)设立社仓;(4)倡平粜之价;(5)施钱米给城内避倭的贫民;(6)分粥蔬给贫穷孤寡之不能自主者;(7)惠施棺材1300部;(8)礼助葬埋340柩;(9)与广东兵订千金之卷,以保全城池;(10)募兵百余人协助守城;(11)捐田30亩倡建戚继光生祠;(12)念乡夫守城之苦,以酒食迭赐于中宵;(13)率门徒埋全尸三千余身,积薪火化二万余数。以上一切费用取自林兆恩的家产,故巨万家产变卖殆尽。


充满现实关怀的政治改良

乐善好施,抗倭救难,林兆恩用生命践行真道,成为人皆尊敬的神灵

兵戎相见之后将会伴有瘟疫流行,林兆恩曾创“垦被法”,传授于人,用以防病健身和治病。“垦被法”简单易行,深受无力问医购药民众的欢迎。据《林子本行实录》记载,戚继光驱倭寇时曾不幸患病,林兆恩教他采用气功疗法,不久获救痊愈。声名大振后,曾有贪官污吏听说疗法独特,能治疗疑难杂症,就想方设法求取药方,但林兆恩向来痛恨贪官污吏,从未开出一个处方,使得来者自讨没趣,狼狈而去。

林兆恩还针对时弊,提出一些政治改良主张。如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大批破产,他主张“因地度田,计亩均授”,每人授田二十亩,不必拘泥于“方井之常”的陈规;针对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他极力反对滥用刑罚,要求统治者博采众议,倾听民众呼声,不仅要采用“知者之知”“贤者之贤”,也要采用“愚者之知”“不肖者之贤”;针对军队腐败无能,军费开支庞大,他主张寓兵于农;针对道士僧尼众多,提出严格限制道士僧尼人数,没收大部分寺院土地为公有,以寺院土地的租谷赈贫救灾,奖励两袖清风的告老还乡的官吏,资助贫困的读书人等。

晚年的林兆恩,仍经常赈济灾民。万历十八年(1590),闽中发生旱灾,民不聊生,林兆恩捐献稻谷数百石,银百余两,帮助城中的灾民渡过难关。万历二十二年(1594),岁歉民饥,林兆恩捐银一百二十两救济府县饥民,还捐一百石稻谷,补充东厢龙坡社义仓。他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先后捐银建麦斜岩上帝殿及山门,倡建囊山、梅峰寺正殿、玄妙观玉皇殿,造三清、东岳等诸殿。另外,他还募修赤屹、宁海诸塔及常太里渔沧溪等桥梁。林家世代为官,曾为莆田巨富,捐献巨资抗倭,乐善好施,赈济灾民,自己到了晚年,则家贫如洗,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


创立“三教归儒”的“三一教”

乐善好施,抗倭救难,林兆恩用生命践行真道,成为人皆尊敬的神灵

隆庆元年(1567)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林兆恩对于真“道”的渴望和探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创教授徒、传教倡道以及著书立说。随着以林兆恩为核心的知识分子学术团体的不断壮大,其宗教性不断加强,开始向民间宗教的方向发展。这个转变是一个过程,明显的转折点出现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林兆恩开始云游天下,四处传教,信徒则“人人肖像以祀”,至万历十五年(1585)被门人奉为“三一教主”。这样,林兆恩所开创的学术团体,也因此开始演变为宗教组织——“三一教”。 “三一教”修道的工夫进阶,分为立本、入门和极则三个部分。以儒家的纲常礼教为立本,以道教内丹修炼为入门,以佛教的涅槃寂静境界为极则。而“三一教”“三教合一”的本旨,则是“三教归儒”,即主三教的修行根本上都应以“孔子之儒”为遵归,而其所谓的“孔子之儒”则是指以儒家三纲五常为至德,以士农工商为常业,以心本体的体证为最终目标的思想。


独创救治将士百姓的“九序心法”

乐善好施,抗倭救难,林兆恩用生命践行真道,成为人皆尊敬的神灵

而九序心法,是林兆恩独创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当时,瘟疫流行,他带领门徒通过传授“九序心法”为平民百姓治病,许多官吏,士大夫对此也很感兴趣,按院朱光宇,开府刘思问,都宪刘勋等都登门求治病之方。更有朝廷高官、翰林致书请教法度。据说,总戒戚继光驱倭时,不幸患病,在榕城拜谒林兆恩,授以“九序心法”,不久就痊愈了。

“九序心法”是由九个逐渐深化的修持程序组成,又是围绕着“心”这一本体展开。林兆恩将这套修持方法说是成儒家秘密心传法门,故又称“孔门心法”。由于九序心法第一序为“艮背”,或径称九序心法为“艮背心法”。九序心法在明末清初广为流传,且一直流传至今,是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的重要内容。

林兆恩创立的修身炼性方法——“九序心法”在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发展演变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瘟疫流行,他带领门徒通过传授“九序心法”为平民百姓治病,许多官吏,士大夫对此也很感兴趣,按院朱光宇,开府刘思问,都宪刘勋等都登门求治病之方。更有朝廷高官、翰林致书请教法度。据说,总戒戚继光驱倭时,不幸患病,在榕城拜谒林兆恩,授以“九序心法”,不久就痊愈了。

其实,在林兆恩创教之初,就开始独创的气功疗法,用于修身养性,救治百姓。据说林兆恩有个姑母远嫁仙游凤山,老来病痛缠身、久治未愈。林兆恩去看望她,就试着用自己刚独创的修身养性的气功疗法来为姑母治病,调和气血、平衡神经、调动身体潜能,以达到祛病强身的功效。林兆恩头回行医便初露锋芒,为姑母解除了多年的顽疾。后来林兆恩因忙脱不开,姑母就叫人画了一张他的肖像挂在厅上,也许是心理因素作用,只要看肖像一眼,她身上的病痛就减轻了许多。姑母于是以为林兆恩是仙人下凡,在她行将就木前,还特意为他建造了一座庙宇,把他的肖像供在院中。这庙宇就是现今的仙游凤山书院。

“三一教”收受的门徒也由读书人扩及社会大众,各地纷纷建立祠堂。林兆恩传教的足迹几乎遍及了整个福建,还多次到江西、浙江、广东、南京等地。而林兆恩学说亦随着“三一教”的传布,流传更为广远。


成为人皆尊敬的神灵

乐善好施,抗倭救难,林兆恩用生命践行真道,成为人皆尊敬的神灵

在明代,公开宣扬三教合一的大有人在,但林兆恩的对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之后的儒道释三教进行了深刻反思,反对以后人主观断定的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认为“不识其原而徒索之流”。他进而全面质疑后世的儒道释三教,认为后世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社会纷扰、百姓哀怨,偏离原初的儒道释三教之支流末节难逃其责。

林兆恩不但在思想上主张三教合一,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在世时,他采取派遣弟子到各地宣传三教合一思想的方法,使之影响力迅速扩大,全国许多省份都拥有众多的门徒。《闽书》记载:“莆田从兆恩者,所谓与夫子中分。鲁江以南,方内方外,闻风麇至,北面师之,称三教先生。”到了清康熙初年,三教合一思想影响更大。

林兆恩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涯从事学术研究,提倡儒、道、释三教合一,创立了比较完整、系统的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圣学统宗》、《林子圣学统宗三教归儒集》、《三教分内集》、《圣学统宗非非三教心圣集》、《林子全集》、《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林子会编》等著作里。他在著作中希期在思想上竭力寻求出路,劝人为善,反对邪恶;主张计口授田、反对豪强兼并土地;农村联防,对付倭寇骚扰。同时还主张僧尼、道士均可婚嫁,均应从事生产劳动。其学说影响既深且广、弟子遍及天下。莆仙及省内外均有规模不一的“三教祠”,我国台湾和东南亚许多国家也有不少“三教祠”,影响很深。

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正月十四日,林兆恩去世,享年82岁,葬于莆田石门山(今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后角村石门山)。他作古时,前往吊唁者达万余人,足见人心之所向。后来人们还给他塑金身神像,奉祀膜拜,林兆恩也因此由人变成了人们尊敬的神灵。


参考陈光庭、薛东、林国平等人及网络相关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