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人從什麼開始慶祝春節的?是由誰提出來的呀?

BOBO的移動城堡


春節是華夏五千年的節日盛典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傳承,經久不衰,主要是以農耕為基礎,以夏曆為紀年,特別是二十四節的確定,為指導農耕生產有秩而不失時令的耕作,具有深遠的含義;而春節,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節.年年歲首,人們對其推祟的偶意可想而知!



春節與年並存的概念區分,均源自夏商時期或更早。春夏秋冬四季輪迴一週曰年,一年又以二十四節氣的輪迴為度,每個節氣以'約十五天為點;春節稱端月.歲首.新年,在立春節前後與歲未交替之間,是謂春節。

春節與過年的起源,可上逆到虞舜時代或太古時期。民俗的”過年節氣”方式,是民族習俗的總稱,原本沒有統一的具體時間;有從”臘八”即農曆的十二月初八開始的,吃了臘八粥就進入了過年節氣。有的地方民俗習慣,在臘八之後到歲尾日之間,選擇一個吉利的日子,一家人聚餐吃個團圓飯加餃子,即曰過年。有些地方可俗則均擇十二月二十三,灶王菩薩上天述職之日,舉行祭灶拜祀”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位”儀式後,闔家團圓吃祭祀過的供品曰過年。但真正被人們普遍接受的傳統,以”熬夜守歲”為過年。



辭舊迎新: 是守歲到歲首到來的普遍認知。為慶祝這一喜慶的新年時光,人們將舉行豐富多彩,多元文化氛圍的慶典儀式,以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優秀廣泛參與,其內容大多為訴禱人壽年豐,祭祀神靈與祖先,衣著新裝,互祝平安,拜見尊師長輩,趕廟會,接財神福神等;無論貧富貴賤之家,這期間只有滿臉的笑意與喜氣,一派祥和繁榮之景充斥於人世間。

年夜與新春更替交換,古人們通常熬夜守歲,辭舊迎接是最盛情的節日,也是為圖新的一年裡吉利的時候。家家燒起熊熊大火直到天明,寓意新舊交替日子仍紅紅火火,更是為了驅趕”年獸”守護家人安全的古老技能。



春節一詞的官方起源來自於《萬年曆法》。據傳萬年是一個人的名字,他在一個偶遇的時間,發現了日影折射與地球運轉的規律,於是自制日晷與漏壺以測日照與農時的氣候,經反覆研究與總結前人的經驗,還真的可以此法測量天象。

一天,國君祖乙去探討萬年,想看他創建的歷法對應天象的進展情況。也是天緣巧合吧,正值十二月月滿時分,天象成圖正值節氣交替月滿節盡,萬年大喜忙將其記錄下來,又巧得國君祖乙到來,見禮後,萬年指著天象成圖對祖乙說: 時下正是二十節氣運轉一週的滿月天象,舊象已完,新景重開,萬象更替輪迴已逞形,請君王定個名吧。祖乙因天氣繁複,影響天下黎民生存能力,故略一思慮,脫口而出:好,萬物復甦跡象呈祥,又值歲首之期,希望天下蒼生也從此轉運呈祥,就叫春節吧。祖乙頒令,開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普天同慶,特赦天下三日。


普濟魅音876


談到“春節”的淵源,必須說一說曆法。

我們現在使用兩套曆法,一套是我們祖傳下來的,稱為農曆,春節就是農曆的一月一日。一月,古人稱為“正”月,春節,就是正月初一。也叫“新正”、“元旦”。我們現在延用的農曆,其實真正的名字應該是《夏曆》。是我們夏朝的祖先制定的歷法,它的特奌是以月球圍繞地球轉一週為一個月,每年十二個月。每年一月一日為一年之始。夏以後的殷商,則把每年十二月一日訂為一年之初,到了周朝又改成十一月一日為一年之初。秦統一以後更是改成每年十月初一為新年。漢朝延用秦歷。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才重新恢復夏制,規定每年一月一日為春節,並延用至今。

古時,生產力低下,人類的存活、繁衍,主要靠大自然的眷顧。人們對天、地、自然界,對留下豐富生活經驗的祖先,心存敬畏和感恩。“敬天法祖”成了人類生存的準則。因此,每到一元復始,人們都要提前做好祭祀活動。要祭天地、祭神明、祭祖先,這應該就是春節的“肇始”。在這些祭祀話動中又衍生出很多相關的行為習慣,就成了春節的習俗。中國慶祝春節的習俗已經很久很久。應該在夏朝就開始了。門上帖的春聯,據說是五代蜀主孟昶首創,他寫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而春聯的始祖__桃符,據記載始於周朝。“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歲換桃符,起如於周,興於唐。

春節,是國家和人民統計的節點。除夕午夜一過,則新的一年就開始了。歷史又增加了一年,人民無論男女老幼,都長了一歲。民間謂之“添歲”、“增壽”。“天增歲月人增壽…”詩人也感慨系之“今朝一歲大家添,不是人間偏我老!”(陸放翁詞)。

一九一一年中華民國誕生,才開始引入以公元紀年的“西曆”。並同時延用中國的夏曆。孫中山大總統在解釋這一政令時說: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意思是:夏曆契合農時,西曆便於同世界接軌,所以應並行不悖。

然而春節依然是中國人民心目中最重要的節日!至於公曆的元旦,人們只不過把它當做一個時間的結點而已。



橡木桶61955766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估名思意,就是慶祝春天來臨,大家都知道一年四季春為首,一切又從頭開始,

過春節要追溯到南北朝有曆法開始,過去的'臘日"也是臘八開始,據體日子各個時期,各個朝代,各亇鄉風都不一樣,

新中國成立後定每年的苐一天即公曆元旦為″年",定陰曆立春為″春節",

現在我們所過的春節,即是民俗中的節日,也是國家法定的節日,


老鬼畫符


 到了1912年,時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就宣佈,將中國改用公曆,把新年,元旦之名強行派給了公曆一月一日,還試圖將賀年、祭祖、貼春聯等活動轉移到陽曆元旦。但民間和社會的人們都不願意,他們習慣於那時看雪看星星看月亮,吟詩賦詞唱歌或談談人生哲學,感到十分開心快樂,並認為正月初一仍是民眾心頭最愛的那顆硃砂痣。後來到了袁世凱當總統,就不得已批准了元旦為公曆節日,春節為農曆節日,使雙新年並存的格局一直延續到現在。


功易升


春節,是民國之後的稱謂,古代無春節之說,而是年。

年,說文解字,谷孰也。即穀物成熟為一年。

《詩經,豳風,七月》有描述,“十月納禾稼”,“曰為改歲”,並慶祝,“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趙日金141


“過年”起源於我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而誰提出來就無從考究,它是一種以風俗習慣延續下來,之後不斷髮展形成了過春節的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