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1917年重慶老照片:哇哇大哭的孩子,流離失所的乞丐


重慶銅梁骨瘦如柴的老人。美國人西德尼·甘博是社會學家,業餘時間痴迷於攝影。1917年,他與友人結伴沿長江進入四川考察,經過重慶並在此拍攝了一批照片,小編藉此機會給大家展示出來。當時重慶屬於四川的轄區。

面對鏡頭哇哇大哭的孩子。重慶位於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歷史文化悠久。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之後,重慶成為通商口岸,發展進入快車道。

流離失所的乞丐。1917年的重慶並不安寧。一方面當地軍閥爭權奪利,戰亂不斷。另一方面,護法戰爭正在進行中,段祺瑞的親信吳光新一度佔據重慶,隨後被護法軍趕走。百姓遭受各路軍閥的壓榨,難以安居樂業。

江邊懸崖上建有房屋。民國初年《重慶鄉土志》如此描寫重慶的地形:“重慶地形,昔人謂形似龜而活潑,頭似鵝以高揚,地勢剛險,重屋累居;地承三江之匯合,一葉雲浮,萬象煙聚,坊廂廛市,傍壑凌巖。”

山腰上的居民區。《重慶鄉土志》如此描寫重慶的市貌:“沿岸結舫水居者千有餘家,吳、楚、閩、粵、滇、黔、奉、豫之貿遷來者,九門舟集如蟻。陸則受廛,水則結舫,計城關大小街巷二百四十餘道。酒樓茶舍,與市闥鋪房,鱗次櫛比,每焚動殃及百數十家。”


舂米的店鋪。那時候重慶平民百姓吃的大米,裡面摻著很多雜質,有稗子、穀殼、沙子。而更加困苦的貧民,很難有機會吃上大米,主要以野菜或者紅薯葉為食。他們會把紅薯葉曬乾磨成粉,製成糰子,當作主食。

紡線的婦女,這種裝置和技藝,已經難得一見了。

敲鑼打鼓的孩子,可能他們後來成長為了民間藝人。

重慶街頭採耳的師傅。採耳就是通常所說的掏耳朵,從剃頭匠分出來的一個行當。師傅們有專業的工具和手法,融合了一些中醫學的知識,不僅能清潔人的耳洞,還能使人在酥癢和緊張之後獲得享受與放鬆。

給騾馬裝馬蹄鐵。重慶多崎嶇的山路,馬蹄容易磨損。裝上馬蹄鐵,不僅保護了馬蹄,還使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面,對騎乘和駕車都很有利。

船伕的午餐時間。重慶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阿蓬江、酉水河等河流,航運業發達。在機械動力船尚不普及的民國初年,當地大量百姓以搖船、拉船為生。尤其當逆水行船或遇上險灘惡水時,更需要人力拉船行進。

重慶當地的士兵。這兩名灰頭土臉的士兵是甘博一行的護衛,可能因為治安狀況不佳,為了避免這些洋人遭受人身財產的傷害,地方官府特意為他們安排了士兵護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