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浙江最低调古村 坐拥国内最大明清古建筑群 被誉为“甬商之源”


被誉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浙江省宁波市,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极为丰厚。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郑氏十七房”,位于宁波市镇海区,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现有郑氏居民335户,共1024人,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甚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之一。

公元前806年,曾封王于陕西的郑桓公,举族南迁至宁波镇海县澥浦一带,传到第六世时因“旧宅不敷居处”而分居为十七房,后繁衍成族,这就是“郑氏十七房”的由来。与乌镇、西塘等江南古镇不同,“十七房”只是一个村落,上图中的明清街,是古村中最繁华的市井街巷。

十七房古村有“三宝”:一是水源充足,就算三年不下雨,村内河道也不会干涸,位于古村中心的佛迹湖,相传因当年观世音菩萨去普陀山时路经此地而得名。湖畔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其中的标志建筑烟雨亭,亭名取自宋词“毕竟须归,何妨小住,容我一尊烟雨间”。


二是旗杆多,据说当年最高的旗杆在宁波都能看到;三是马头墙最多,古村独特的四节马头墙展示了郑氏家族的兴旺和地位。值得一提的是,郑氏十七房商人是宁波最早经商的家族集团之一,包括“老凤祥”创始人郑熙等大批商业巨子都出自于此,古村也被誉为“甬商之源”。

淇水桥是十七房古村的最高点,也是观景的最佳位置。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之子成亲王到访十七房,他有感于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在此题写了“淇水烟波半含春”的诗句,“淇水桥”也由此得名。当年成亲王的诗句真迹,至今仍完好收藏于郑氏宗祠内。

由郑氏十世祖创建于清乾隆辛巳年的郑氏宗祠,前后共三幢建筑,规模宏大、设计精致。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绝大多数宗祠皆由男性掌持,女性禁入,而这里却有专供女性使用的宗祠,体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上图中巍然屹立的祠堂,就是当年的女祠。


“郑氏十七房”的民居建筑也独具匠心,古村四周环水,杨柳扶岸,河网纵横交错,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格,堪称清代优秀民宅建筑的代表作品。以前村中的每户人家都有河埠码头,人们可以从家门口直接划船到宁波,甚至直通京杭大运河。

“郑氏十七房”的泥雕、木雕、砖雕、石雕也远近闻名。在郑氏宗祠的照壁上,镶嵌着一块由清朝咸丰皇帝御赐的青石浮雕圣旨牌匾,牌匾图案为三条腾云驾雾的青龙,拱护着“圣旨”两字,彰显了皇帝的威严和郑氏家族当年的鼎盛与繁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