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微型大軍:討厭的昆蟲如何摧毀戰無不勝的蒙古帝國

微型大軍:討厭的昆蟲如何摧毀戰無不勝的蒙古帝國

北亞高原荒涼、偏僻的草原上,戰亂的部族和兩面派佔據著這裡。聯盟是反覆無常的,像狂風暴雨一樣迅速地改變著路線。1162年,鐵木真就出生在這個無情的地區,在一個以部落為基礎的社會中長大,這個社會圍繞著部落襲擊、掠奪、復仇、腐敗,當然還有馬。

鐵木真和他的家人在父親被敵對部族俘虜後,陷入了極度貧困的境地,他們尋找野生的水果和牧草,以死去的動物屍體為食,捕獵小型土撥鼠和齧齒動物。後來,隨著他父親的去世,他的部族在蒙古部落權力的更大聯盟和政治舞臺上失去了威望和影響力。在這淒涼絕望的時刻,鐵木真不會想到,從這些殘破、卑微的出身中,他將獲得名利,並獲得一個新的名字,在他統治世界的戰役中,這個名字會讓他的敵人感到恐懼。

為了恢復家族榮譽,15歲的鐵木真在父親的前盟友的突襲中被捕。他成功地逃脫了奴役,併發誓要報復他的對手,現在一長串的名單既包括傳統的敵人,也包括以前的夥伴。儘管鐵木真不願意分享權力,但他認識到,正如他小時候母親所指示的那樣,最終的權力和威望取決於無數強大和穩定的聯盟。

鐵木真在團結各交戰派別的鬥爭中,打破了蒙古族的傳統。他並沒有殺害或奴役他所征服的人,而是向他們承諾保護他們,並從未來的征服中獲得戰利品。高級軍事和政治職位的任命是基於功績、忠誠和敏銳,而不是宗族關係或裙帶關係。

成吉思汗的崛起

微型大軍:討厭的昆蟲如何摧毀戰無不勝的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成為整個蒙古的汗。15世紀Jami' al-tawarikh手稿的插圖

這些社會智慧加強了他的邦聯的凝聚力,激發了他所征服的人的忠誠,他不斷地將蒙古族納入他日益強大的聯盟,這極大地增強了他的軍事力量。因此,到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他統治下的亞洲大草原上的交戰部落,並建立了強大、團結的軍事和政治力量,最終吞併了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他最終實現了亞歷山大被“蚊子阻止的夢想”(研究表明亞歷山大死於蚊子傳播的病毒)——將“地球的盡頭”從亞洲連接到歐洲。然而,蚊子卻像1500年前困擾亞歷山大一樣,縈繞在鐵木真自己宏偉和榮耀的幻象中。

這時,他的蒙古臣民給鐵木真起了一個新名字——成吉思汗,或者說“天之驕子”。成吉思汗和他訓練有素的弓箭手們在完成了他與競爭激烈的蒙古部落的聯合後,發起了一系列快速的對外軍事行動,以確保生存空間。…而且還遠不止於此。

微型大軍:討厭的昆蟲如何摧毀戰無不勝的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統治下的蒙古擴張在一定程度上是小冰河期的結果。這種氣候變化大大減少了維持他們遊牧生活方式的草原面積。對蒙古人來說,草原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珍貴。蒙古人驚人的擴張速度源自成吉思汗和他的將軍們的軍事能力,極具凝聚力的軍事指揮和控制結構,大迂迴戰略,專業的複合弓,最重要的是,他們作為騎兵無與倫比的技巧和敏捷性。

到1220年,蒙古帝國從朝鮮和中國的太平洋沿岸,向南延伸到了長江和喜馬拉雅山,向西到達幼發拉底河。蒙古人是納粹後來稱之為閃擊戰或閃電戰的真正主人。他們以驚人、無與倫比的速度和兇猛包圍了不幸的敵人。

1220年,成吉思汗將他的軍隊分成兩隊,完成了亞歷山大無法將已知世界兩半結合在一起的任務。東、西方第一次正式“會面”,儘管是在殘酷和敵對的環境中。成吉思汗率領主力軍經阿富汗和印度北部向東返回蒙古。

第二支由大約30000名騎兵組成的軍隊向北穿過高加索進入俄羅斯,洗劫了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上的意大利貿易港口卡法(費奧多西亞)。在整個俄羅斯歐洲部分和波羅的海國家,蒙古人打敗了俄羅斯人、基輔人和保加利亞人。當地居民被蹂躪、謀殺,或被賣為奴隸。

微型大軍:討厭的昆蟲如何摧毀戰無不勝的蒙古帝國

當塵埃落定,蒙古蹄鐵在遠方轟鳴時,80%以上的當地居民被殺害或奴役。1223年夏天,蒙古軍隊在迅速向東撤退加入成吉思汗的蒙古縱隊之前,對波蘭和匈牙利進行了偵查,以收集情報。

為什麼蒙古人決定放棄歐洲是一個爭論的話題。人們普遍認為,這場戰役的最後一擊只不過是為了將來全面入侵歐洲的偵察任務。歷史學家還指出,推遲入侵的決定是基於蒙古軍隊因高加索地區和黑海沿岸的瘧疾而削弱,而黑海沿岸的瘧疾因為近20年的持久戰爭而不斷惡化。

據說,成吉思汗本人此時也患上了瘧疾。最普遍接受的理論是,他六十五歲死亡時是由於慢性瘧疾感染導致他的免疫系統嚴重削弱而造成的頑固、潰爛的傷口。

這位偉大的戰士於1227年8月去世,按照文化規範,他被埋葬時沒有大張旗鼓,也沒有標記。傳說,一小隊葬禮隊伍殺死了他們在途中遇到的任何人,以隱藏成吉思汗最後的安息地,並且將一條河改道淹沒墳墓,也有傳說,用來回狂奔的萬乘駿馬使墓地夷為平地。

和亞歷山大一樣,成吉思汗的屍體也被傳奇故事和傳說所遺忘。所有尋找他的墳墓的嘗試和探險都以失望告終。然而,一種讓人討厭的昆蟲對蒙古人血液的渴求並沒有消除,它就是蚊子。

蒙古部落攻入歐洲

微型大軍:討厭的昆蟲如何摧毀戰無不勝的蒙古帝國

1229年,窩闊臺汗加冕蒙古帝國新統治者

在成吉思汗的兒子和接班人窩闊臺的領導下,蒙古人在1236年至1242年間對歐洲發動了一系列大規模攻勢。蒙古人很快在俄羅斯東部、波羅的海國家、烏克蘭、羅馬尼亞、捷克和斯洛伐克、波蘭和匈牙利等地橫衝直撞,於1241年聖誕節抵達布達佩斯和多瑙河。從布達佩斯出發,他們繼續向西穿越奧地利,然後向南,最後又向東迂迴,在巴爾幹半島和保加利亞進行洗劫。

然而,1242年,蒙古大軍放棄了歐洲,並且再也沒有回來。溫斯頓·丘吉爾在談到這次看似衝動而又令人驚訝的撤退時寫道:“有一刻,整個歐洲似乎都會屈服於一個從東方逼近的可怕威脅。來自亞洲腹地的蒙古異教徒大軍,手持弓箭的強大騎兵,迅速橫掃俄羅斯、波蘭、匈牙利,並於1241年在佈雷斯勞附近對德國人和布達附近的歐洲騎兵造成重創。德國和奧地利任由他們擺佈。謝天謝地的是,大汗在蒙古去世;蒙古領導人趕回數千英里外的首都喀喇崑崙,參與新領導人的選舉,西歐得救了。”。

拯救歐洲的蚊子大軍

微型大軍:討厭的昆蟲如何摧毀戰無不勝的蒙古帝國

歐洲氣候的負面影響削弱了蒙古弓箭的威力

1241年夏秋季,蒙古軍隊大部分駐紮在匈牙利平原。儘管前幾年氣候非常溫暖乾燥,但1241年的春夏卻異常潮溼,降水量比平時多,使東歐原本乾燥的馬扎爾草原(Magyar grasslands)變成沼澤地和傳播瘧疾的蚊子雷區。

對於蒙古的軍事機器來說,這次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創造了一場完美的風暴來庇護歐洲。首先,泥潭和高水位搶走了蒙古族必不可少的牧場,因為他們有數不清的馬,這是他們軍事實力的關鍵。異乎尋常的高溼度也導致蒙古弓箭手步履蹣跚。

蒙古弓中的動物膠無法在潮溼的空氣中凝結和乾燥,而且弓弦繃緊度在潮溼環境中也有所降低,削弱了蒙古族在速度、精度和距離方面的優勢。使這些軍事上的缺陷更為嚴重的是,大批飢餓的蚊子蜂擁而至,瘧原蟲因此巧妙地侵入蒙古軍人的身軀。

著名歷史學家john keegan寫道,蒙古大軍“雖然兇猛,但最終未能讓他們來自半溫帶和沙漠地區的輕騎兵力量適應西歐的高降雨量地區,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

微型大軍:討厭的昆蟲如何摧毀戰無不勝的蒙古帝國

當蒙古人和隨行商人比如馬克波羅最終聯接東西方時,蚊子幫助阻止了西方被完全佔領。她駕馭著自己的瘧疾力量,掌握著蒙古鐵騎的韁繩,將他們趕出了歐洲。

當蚊子吸乾了他們征服歐洲的夢想時,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汗領導下的蒙古人向聖地發起了他們的第一次戰役,為正在進行的、但奄奄一息的十字軍東征增添了另一個競爭者。當時正值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4年)和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年)之間的間歇期。

瘧疾肆虐的軍隊

微型大軍:討厭的昆蟲如何摧毀戰無不勝的蒙古帝國

湄公河有許多運河,也是蚊子和瘧疾的源頭

在接下來的五十年裡,蒙古大軍又四次入侵,穆斯林、基督教徒和蒙古派系之間的聯盟發生了變化,效忠關係不斷重新調整和校準。就像蚊子一樣,昨天的朋友今天串通成了明天的敵人。事實上,在許多情況下,由於內部動盪,來自各大國的分支成了對立的一方,三大主導集團的凝聚力遭到破壞。

儘管蒙古人取得了一些有限的成功,包括在阿勒頗和大馬士革短暫停留,但面對瘧疾、其他疾病和強大的防禦聯盟,他們一再被迫撤退。作為基督教羅馬的守護者,按蚊“將軍”也為伊斯蘭教駐守聖地。蚊子幫助黎凡特抵禦住了蒙古的威脅。聖地和聖城耶路撒冷仍在穆斯林手中。

微型大軍:討厭的昆蟲如何摧毀戰無不勝的蒙古帝國

忽必烈被歐洲和黎凡特的蚊子拒之門外,他試圖通過征服喜馬拉雅山以東的亞洲大陸最後的獨立文明來對抗這些挫折。他對中國南部和東南亞,包括強大的高棉文明或吳哥帝國,施展了自己的力量。吳哥文化起源於公元800年左右,迅速傳播到柬埔寨、老撾和泰國,在13世紀初達到頂峰。

農業擴張、水資源管理不善和氣候變化為蚊子提供了一個教科書式的機會,使其完全崩潰。“考慮到對蓄水的依賴和按蚊繁殖,”R.S.Bray博士斷言,“湄公河三角洲是高棉繁榮的源泉,也是高棉瘧疾的源頭”。

用於貿易、水稻和魚類種植的運河和水庫的複雜系統;廣泛的砍伐和毀林以增加水稻產量以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頻繁的強季風和洪水為蚊子傳播的登革熱和瘧疾的擴散創造了完美的天堂。

微型大軍:討厭的昆蟲如何摧毀戰無不勝的蒙古帝國

在1285年開始的南征中,忽必烈無視在夏季將軍隊撤回沒有瘧疾的北方的常規戰術。結果,他總共約9萬人的軍隊遇到了頑強的蚊子保衛者。瘧疾在中國南部和越南肆虐,造成重大損失,迫使他的軍隊在1288年前完全放棄對該地區計劃。

一支由兩萬名倖存者組成的虛弱部隊向北蹣跚地向蒙古進發。不過,蚊子並不效忠於某些人類,蒙古人這次從東南亞的撤退和強大的印度教-佛教-高棉文明的崩潰其實都是由蚊子引發的。到了15世紀,高棉文明被歷史長河淹沒,只留下令人敬畏的宏偉廢墟,包括吳哥窟和巴戒寺,讓人依稀想起曾經繁榮的高棉文明。

和在高棉一樣,在中國南部和東南亞的災難之後,廣闊的蒙古王國在下個世紀被腐蝕、分裂和崩潰,到15世紀初時在政治和軍事上變得無關緊要。此時,政治內訌、軍事損失和瘧疾已經耗盡了曾經不可戰勝的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各部殘餘勢力一直延續到1500年,其中克里米亞汗國蹣跚著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然而,蒙古人和歷史上最大的毗連陸地帝國的遺產仍然存在於今天的全球DNA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