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在清末抚顺琥珀未开采之前,中国历史上所使用的琥珀原料基本上都源于国外,以缅甸和波罗的海琥珀为主。从文献上看,琥珀及琥珀制品虽然在汉代以前就有记载,但从目前国内考古发掘资料来看,汉代以前中国出土的琥珀制品非常罕见,仅几例。其中距今最久的要数四川三星堆文化出土的一件蝉形琥珀坠饰(下图)。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四川三星堆文化出土的一件蝉形琥珀坠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四川三星堆文化出土的一件蝉形琥珀坠饰


汉武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继打通之后,琥珀作为珍贵的奢侈品,于皇室贵族之间开始逐渐流行,随即风靡全国,并影响两汉魏晋南北朝达五六百年之久。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一、文献记载中的琥珀制品

虽然琥珀在汉代文献中记载较多,但其使用,多仅限于皇室贵族。

“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所幸宫人名丽娟,年十四……丽娟以琥珀为佩,置衣裾里,不使人知,乃言骨节自鸣,相与为神怪也。”

“汉宣帝(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在位)珍视的一枚身毒宝镜以琥珀笥盛藏”。

“赵飞燕(公元前45年-公元前1年)选为皇后,女弟子以黄金步摇、琥珀枕等为礼物相赠”。

“梁翼(?-公元159年)为东汉大司马大将军权震中外,梁翼妻子孙氏之车舆,以金、玉、琥珀为饰。”

由上述文献记载可知,琥珀在汉代是可以与金、玉媲美的珍贵之物。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出土于宁波的汉代琥珀虎形饰


二、从考古发掘出土的琥珀兽形饰的起源探讨

目前,据笔者收集所掌握的资料,除黑龙江、吉林、西藏、台湾和海南五个省、自治区以外,全国其它省、自治区两汉时期墓葬均有出土琥珀制品。尤以河南、广西、江苏等地最为多见,且基本上以小形佩饰为主。墓主或为诸侯王,或为有品级的官僚,贵族。由是观之,琥珀在汉代是仅限于王室、贵族、官僚使用的奢侈品,这与文献记载涉及琥珀的皆与王室相关的情况亦相吻合。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腰间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从考古发掘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已知出土汉代最早的琥珀制品,应该就是海昏侯墓园刘贺(公元前93/92年—公元前59年)墓出土的一件琥珀虎形饰,和其嗣子刘充国墓出土的两件琥珀虎形饰。由于刘充国早逝,从理论上讲,刘充国墓出土的这件琥珀虎形饰应该比刘贺墓那件略早。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西汉海昏侯刘贺嗣子刘充国墓出土的两件琥珀虎形饰


刘贺与其子刘充国墓里出的这三件琥珀虎形饰非常关键,可以明确琥珀虎形饰在使用年代至少在西汉中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这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琥珀兽(虎)形饰,这种风靡两汉魏晋南北朝达5,6百年的琥珀饰物,至少可以证明,在刘贺生前就已经开始在西汉流行,是刘贺生前系于腰间随身佩戴的心爱之物。其子刘充国这两件明显略小于刘贺那件,在材质上也有区别,但从造型上及为相似,可以说是琥珀版的刘贺父与子。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1992年12月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M30B西汉墓的琥珀狮形饰

▲琥珀狮形饰

【名称】:琥珀狮形串饰

【年代】:西汉

【尺寸】:暂时不详

【出土地】:1992年12月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M30B西汉墓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特征】:头部后面,肩膀位置有明显的鬃毛,只有雄性狮子头部后面才有这样的鬃毛。

从目前中国出土的琥珀兽形饰可见,从西汉中晚期开始,全国各地其它地方使用的琥珀兽形饰以虎形为主。到了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以成对的辟邪和天禄为主。而两广沿海一带出土的西汉时期琥珀兽形饰却以狮子为主,而且其造型带有很浓厚的东南亚风格。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1975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堂排2号墓出土的琥珀狮形饰


【名称】:琥珀小狮坠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长1.2厘米,高0.8厘米

【出土地】:1975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堂排2号墓

【收藏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特征】:狮子作伏卧昂首状,前肢屈腿向前,后腿屈收腹下。制作工整,形体准确,构思巧妙,形态生动。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1975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堂排2号墓出土的玛瑙微雕小动物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1975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堂排2号墓出土的微雕小动物


1975年广西合浦县堂排2号墓不仅出土了一件琥珀的狮形饰,同时还出土了一串玛瑙材质的微雕小动物,其中就包括了6件造型相似的狮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2003年广西合浦县风门岭M26号墓出土的肉红石髓狮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1992年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M6号墓山土的石榴子石狮形饰


通过相同地区和时间出土这些不同材质的狮形饰来看,琥珀狮形饰和它们是存在必然联系的。而这些兽(狮)形饰的造型与中国内陆出土的大量兽(虎)形饰的造型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藏品:广西出土琥珀狮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藏品:广西出土琥珀狮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藏品:广西出土西汉虎形饰与狮形饰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本土制作的琥珀兽(虎)形饰,与海上贸易而来带有明显异域风格的(狮)形饰在造型、工艺、穿孔等等都存在很大的区别。中国出土的汉代微雕饰物中所见动物造型都是比较圆润的,比如又大又圆又翘的屁股;工艺简洁,有“汉八刀”之风,寥寥几笔就将兽(虎)的造型刻画出来;中国出土的两汉时期微雕动物饰多见于腰间左右横穿孔,前后穿孔、上下穿孔、及十字穿孔都比较少见。而贸易过来的则各种穿孔都有,且多见前后穿孔,这和东南亚同时期甚至更早期的兽形饰相似。而在汉武帝未打通东西海(上)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几乎很少见到此类兽形微雕饰物。由此可见,中国从西汉中晚期开始盛行的此类微雕饰,应该是受国外同时期的类似饰物交流所影响后形成的。

三、从考古发掘出土的琥珀兽形饰的造型演变探讨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腰间漆盒内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腰间漆盒内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腰间漆盒内出土的这件琥珀虎形饰小而精,与另外一件,甚至与其它西汉时期的琥珀虎形饰都不太一样,有一双圆圆的眼睛。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扬州市郊区西湖镇胡场14号汉墓出土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扬州市郊区西湖镇胡场14号汉墓出土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陕西省咸阳博物馆藏品:咸阳市西郊马泉公社大泉大队西汉晚期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云南省考古研究所藏: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2号东汉墓出土


云南省出土过几件汉代琥珀兽形饰,其中一件与众不同。1960年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2号东汉墓出土一件琥珀虎形饰,主要是头部造型刻画出更多的细节,比如牙齿、眼睛、鼻子、耳朵与常见的汉代兽(虎)形饰不同。像这样造型生动,身上工艺极细的琥珀兽形饰笔者也是有遇到过的。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1960年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1号东汉墓女棺内出土琥珀虎形饰


而在同一墓地同一时期的1号墓女棺内出土的一串琥珀微雕饰物中,有一件兽(虎)形饰,其造型就属于比较常见的,属于雕刻手法简洁的“汉八刀”风格。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旧藏:汉代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旧藏:汉代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旧藏:汉代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旧藏:汉代琥珀虎形饰


从西汉开始制作使用琥珀兽(虎)形饰开始到东汉中期,所见兽(虎)形饰兼为蹲卧翘起屁股、抬头仰视前方。雕刻手法还是以简洁的“汉八刀”为主,个别造型和工艺更加细腻。而原本“汉八刀”造型的此类琥珀饰物在古人长期佩戴过程中极易磨损,有些原本就简单的线条就仅剩下大概的轮廓了。这在出土的汉代琥珀兽形饰中占大多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各类琥珀微雕饰物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琥珀兽形饰


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那串琥珀兽形饰造型各种各样,从仅存几件保存比较好的琥珀兽形饰上还可见身上细微的纹饰。可见,每件琥珀兽形饰在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后再使用佩戴。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藏:东汉琥珀转头兽(辟邪)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藏:东汉琥珀转头兽(辟邪)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左:虎魄造办处藏品甘肃省出土东汉琥珀兽形饰,右:甘肃敦煌市博物馆藏东汉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藏品:东汉琥珀转头兽(辟邪)形饰


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藏有一对东汉琥珀兽(辟邪)形饰,1957年出土于敦煌杨家桥汉墓。从完整的那件琥珀兽形饰来看,其造型为伏卧向左转头,全身有极为细微的纹饰。而虎魄造办处手中有件几乎一样的琥珀兽(辟邪)形饰,只不过尺寸更大,向右转头。从出土地和造型上来看,这两件极有可能是有联系的。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藏品:东汉琥珀转头兽(辟邪)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藏品:东汉琥珀转头兽(辟邪)形饰


虎魄造办处收藏的这件东汉琥珀转头兽(辟邪)形饰,根据大眼睛、三角鼻、额头突起来的造型来看应该属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六朝时期),因为可以参考曹操墓出土的一件疑似煤精材质的兽(虎)形饰(如下图)。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曹操墓出土的一件疑似煤精材质的兽(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曹操墓出土的一件疑似煤精材质的兽(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除此之外,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东晋中期)墓出土一件琥珀兽(虎)形饰,其头部造型与上面2件相似,均为大眼睛、三角鼻、额头上凸起。这样的造型笔者也过手多见,其中一坑出来的大大小小三件造型动态不一,但头部特征都是一样的,可见这就是东汉末年魏晋时期琥珀兽形饰的特征。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1965年江苏南京市象山M3号(东晋王丹虎)墓出土串饰中的琥珀转头兽(辟邪)形饰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1965年江苏南京市象山M3号(东晋王丹虎)墓出土串饰中的琥珀转头(辟邪)兽形饰

从东汉中晚期到东晋,此类微雕兽形饰的造型与西汉中期开始出现的造型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从原来的蹲卧、抬头、翘臀虎形饰,逐渐向伏卧、转头、平身的造型所转变。而此时此类兽(辟邪)形饰的头后都有疑似的角向后延伸。又或者说,此类形的兽形饰从一开始就是以辟邪和天禄的造型制作的。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藏品:汉代琥珀虎形饰


【名称】:琥珀虎形饰

【年代】:汉代

【尺寸】:长20.5,高14.5,宽13.5毫米

【重量】:2.27克

四、琥珀兽(虎)形饰的由来猜测

对于琥珀的生成,汉时人认为乃虎目之精魄沦入地而化成,虎魄之称亦因此而来。

唐 • 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一:虎死记其头所藉处,候月黑夜掘之……深二尺,当得物如琥珀。盖虎目光沦入地所为也。……或言龙血入地为琥珀。

北宋 • 黄休复《茅亭客话》卷八:凡虎视,只以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猎人捕得,记其头藉之处,须至月黑掘之,尺余方得。如石子,色琥珀状。此是虎目精魄沦入地而成,琥珀之称因此。主疗小儿惊痫之疾。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旧藏:汉代琥珀兽(辟邪、天禄)形饰


虎之精魄或龙血入地化为琥珀虽为不经之谈,却与希腊神话中赋予琥珀起源以凄美的传说相同,而且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琥珀是有灵魂的。虎为兽中之王,和龙一样,在中国古人心目中是神奇力量的化身,中国古代先民对其有着无可比拟的敬畏。

据东汉《风俗通义校释 • 祀典》中记载:虎的御凶辟恶之能由来已久:“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悟虎皮饮之,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藏品:琥珀虎形饰


从上面这些史料可见,琥珀在汉代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乃虎目之精魄沦入地而化成,故琥珀又称被之为虎魄。另外,虎形佩饰早在汉代以前就被皇室贵族普遍使用。又因古人对琥珀是由虎目之精魄化成的误读,再加上虎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和御凶辟邪的功能。琥珀虎形饰的形成是乎正是将这些元素融为一体。可能对于当时的汉人而言,用琥珀制作的虎形饰物即能达到御凶辟邪的功能,又有王者之风,还是奢侈的舶来品。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江苏省扬州市郊区西湖镇胡场14号墓出土西汉微雕串饰共28件


孙机先生据《急就章》“系臂琅玕虎魄龙”,以及“射鬾、辟邪、群凶:射鬾、辟邪,皆神兽名也。鬾,小儿鬼也。射鬾言能射去鬾鬼。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谓以宝玉之类二兽之状,以佩戴之,用除去凶灾而保卫其身也”等记载。认为琥珀伏虎【兽】形小佩饰,具有辟邪的功能。

笔者认为:虎,本身即为百兽之王,阳物。用虎目之精魄化成的虎魄,再雕刻成虎形佩饰,其御凶辟邪的功能是乎是最好。而虎做为王者的象征,制作成的虎形佩饰佩戴于身上,即彰显了佩戴者的王者气息,又展示了琥珀的奢侈珍贵,还具备了御凶辟邪。

由此也不难理解两汉魏晋朝北朝时期的琥珀为何多被制成伏虎形,并随身佩戴用于避邪了。

虎魄造办处——致力于学习研究探索中国古代琥珀艺术,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制品。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图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