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無能還是無奈?揭祕崇禎帝的最後48小時:文臣皆可殺,武將使不動

無能還是無奈?揭秘崇禎帝的最後48小時:文臣皆可殺,武將使不動

煤山慘霧

崇禎十七年(1644),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一個不祥的年頭。一開年,北京城內就怪事不斷,西邊的李自成正率領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向著北京進軍,一路上攻城拔寨,勢不可當。二月二十八日,朱由檢詔天下各鎮兵馬入援京城,寧遠總兵吳三桂所率領的關寧鐵騎是明朝所剩為數不多的精銳部隊。但是吳三桂援救京城,就等於將山海關拱手讓給了清軍。為此,大臣們極力反對。另一方面,南遷南京的想法,因為內閣大學士陳演的膽怯不敢擔當,也被擱置了下來。這樣一來,朱由檢就只剩下困守京城這一條路了。三月十六日,朱由檢召見文武百官商議對策,大家面相覷,誰也拿不出一個合適的建議。朱由檢面對此情此景,黯然淚下,群臣也跟著一起哭泣,一時間,哭聲震動皇宮。朱由檢用手指在御案上寫下一行字:“文臣個個可殺。”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順軍殺到北京城下。半夜時分,大順軍攻破廣寧門,北京外城失陷。當天夜晚,朱由檢在宮內仰天長嚎,繞著殿柱來回徘徊,他捶胸頓足,通宵嘆息不止。十八日,大順軍圍攻西直門、德勝門等北京各城門。面對危局,太監王殷勸說皇帝投降,卻被朱由檢拔出寶劍刺死。朱由檢將周皇后和袁妃叫到乾清宮,讓左右進酒,他一口氣飲下了幾十杯,他知道這已經是最後的時光了。他不能讓自己的后妃落入敵軍之手而遭受侮辱,想到這裡,他狠狠心,揮劍砍殺了袁妃。周皇后見狀,返回坤寧宮,自縊而亡。隨後,朱由檢來到壽寧宮,長平公主拉著他的衣袖痛哭,朱由檢悲嘆道:“你何苦生於帝王家!”說完,他揮劍砍下,出於求生的本能,長平公主伸手攔擋,結果右臂被砍斷,當場暈倒在地。接著,朱由檢又到了昭仁殿砍死了幼女昭仁公主。朱由檢命太子朱慈?換上便服逃亡到民間,並反覆叮囑他不要暴露自己皇家的身份。朱由檢自己也換上便服,先到了朝陽門、安定門,卻未能出城門。

十九日拂曉,北京內城落入大順軍之手。朱由檢親自在前殿鳴鐘召集群臣,可是,鐘聲響徹大內,卻沒有一人前來。這時候,大順軍已經開始攻打皇宮,宮女魏氏高聲大喊:“賊人進入大內,我等必然會被侮辱,有志氣的都做好打算吧!”說完,她縱聲一跳,跳入金水河自殺,從死的宮女有兩百多人。

朱由檢與太監王承恩登上了煤山的壽皇亭,他已經做好了最後的打算。從壽皇亭上俯瞰皇宮,一片火海,大順軍已經殺入宮中,搶奪財物,殺害宮女宦官,昔日莊嚴肅穆的紫禁城,已經變成了人間地獄。朱由檢掩面痛哭,他脫下了黃袍,在衣襟上寫下:“朕無德,導致逆賊進犯京城,這都是諸臣誤了朕。朕死之後,沒有面目見列祖列宗,自行去掉冠冕,以頭髮遮蓋臉面。任賊人分割朕身體,請不要傷害一名百姓!”寫完後,他以亂髮蓋臉,在壽皇亭旁一棵歪脖樹上吊自殺。王承恩也隨他一起自縊身亡。崇禎帝朱由檢就這樣,與大明王朝一起,走入了歷史的塵埃,留下無數浩嘆給後人憑弔!

無能還是無奈?揭秘崇禎帝的最後48小時:文臣皆可殺,武將使不動

衝冠一怒,只為紅顏?

其實在北京城破之前,崇禎帝手裡還有唯一一張王牌,那就是吳三桂和他的關寧鐵騎,但是為何吳三桂在北京城破之後還遲沒有到達?

我們先看吳三桂在遼東的表現。松山之戰以後,洪承疇與祖大壽降清,明朝在關外的主要守將為寧遠的吳三桂。松山之戰,明軍被清軍包圍,吳三桂與大同總兵王樸、山海關總兵馬科、密雲總兵唐通等六總兵乘夜突圍竄逃,為清兵所襲擊,明軍死傷大半,吳三桂僅以身免。吳三桂從松山逃出後,收集散亡,全力守寧遠,清軍難以攻下。明朝加吳三桂提督各鎮援兵,總領遼東主客兵,以圖再舉。所以,在追究松山敗逃戰責時,王樸被誅,吳三桂僅降三級,仍守寧遠。兵力由最初的三千人,招募訓練,增至三四萬,在明末北方諸將中,仍然算是一支比較有戰鬥力的部隊。壬午之役時,清兵北歸出邊,諸將不敢戰,吳三桂率兵入關,邀擊清軍,屢有斬獲。

崇禎十六年(1643),濟爾哈郎率兵取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後,進攻寧遠,也為吳三桂所卻。所以當時清朝方面對吳三桂也很重視,多方進行招降,均遭吳三桂拒絕。當民軍以破竹之勢席捲豫陝,北京防衛空虛時,明朝政府也考慮把吳三桂從寧遠調回,以衛京師。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崇禎皇帝召見了吳襄,詢問吳三桂的兵力狀況,並升吳襄為中軍府都督,提督京營。很顯然,崇禎皇帝朱由檢也把大明王朝的命運寄託在吳三桂的薊門一旅身上。三月初六,山西全境已為民軍所陷,昌平兵變,京城戒嚴,崇禎帝即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下令棄寧遠,火速率兵入衛。吳三桂奉詔後遲遲不行,因為他出身遼東,他的士兵也多系遼東人,由於與清兵的仇殺,遼東人民和士兵家屬不願意留在遼東,所以他把寧遠附近的兵民五十萬人,全部遷徙入關,每日只行數十里,十六日到達山海關,二十日到達豐潤。民軍已於十九日進入北京,吳三桂聞變後,停止了進軍。

形勢的突然變化,對吳三桂提出新的問題,何去何從?在李自成已經進入北京的情況下,出路只有兩條:第一條是投降李自成。因為宣府、大同、居庸關、密雲等地的明軍守將都投降了李自成,其中也包括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這些人,過去都是民軍的死敵,對民軍是恨之入骨的,為什麼一下子變得這麼快呢?並不是他們真想棄舊圖新,而是形勢變了,大明王朝的失敗已成定局,李自成的勝利已成事實,大順王朝將取代明朝成為中國新的主宰。只有儘快地投效新的王朝,才能保護自己,或者還可以借投效之功,再有一番飛黃騰達。這是過去每一個新王朝興起、舊王朝瓦解過程中出現的普遍現象,對吳三桂來說,當然也不例外。

第二條是率兵出關投降清朝,步洪承疇和祖大壽的後塵。這一條路子是暢通的,也是清軍所求之不得的。但投降清朝和投降李自成有很大的不同。在清朝進關之前,投降清朝者,除一些失意文人和官吏外,絕大多數是在遼東戰場上兵敗俘虜或處於絕境時被迫投降的。祖大壽第一次在大淩河之役投降後,又設計逃脫了,再一次投明軍陣營。洪承疇在松山城破被擒之初,也抵死不降。祖大壽第二次在錦州投降後,曾私派人到寧遠勸妻子投降,被妻子大義凜然地拒絕了。松山之役後,皇太極多次給吳三桂寫信,招其投降,又讓大淩河降將張存仁、祖可法和裴國珍、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風給吳寫信,最後又讓祖大壽致函,勸吳投降,吳不從。另外,寧遠副總兵白廣恩之子白良弼被清軍所俘,清朝讓白良弼給他父親寫信勸降,都未成功。後白廣恩在陝西投降了李自成。在清兵入關以前,明將並不認為清朝是一條出路,這與入關以後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吳三桂徙寧遠兵民五十萬入關,這一行動本身就說明吳當初本無降清之意。以當時的形勢而言,北方都歸順了李自成,南方聲息不通,孤立無援,山海關的官吏也非走即逃,歸順了李自成。吳三桂率兵入關,軍至永平,已經進入了李自成的勢力範圍。所以當李自成派人招降吳三桂時,吳三桂是投降了李自成的。《吳三桂紀略》引述江川縣學諭金大印,原在寧遠為吳三桂的部下,說吳三桂決計投降李自成是曾“從關上至永平,大張告示,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指李自成),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等語”。而且“江川前知縣李某,永平人,言信見告示雲”。所以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當是事實。

據此,可以說吳三桂最初是投降了李自成的,李自成已得知吳三桂投降的意願。正由於這樣,李自成才在北京大膽放心地搞起籌備登基大典,當接到吳三桂復叛回軍山海關的消息後,又手忙腳亂,把北京的財寶加速運向西安,準備一旦失利,逃回西安。

吳三桂投降李自成,這一事實僅僅是個開始,並未發展下去,因為這時吳三桂得到了父親吳襄在北京被拷鎖追贓的消息。

後來各種記載又增加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掠,吳三桂聞之,拔劍斬案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乃率兵疾歸山海關,乞兵於清。此說便為以後的官書如《明書》《清史列傳》等書所襲。很顯然,渲染陳圓圓一事,是出於下列原因:在故明遺老和一切反清者而言,是為了譏刺吳三桂之降清,像吳梅村之《圓圓曲》。在清官方而言,因吳三桂後來叛清,用此適足以貶責吳三桂之人格。實則此事對當時形勢並無多大影響。因為在封建帝王將相時代,女子本來就是贈送人的禮品,隨時可以用錢買到,吳三桂也不會為一個歌女而如此大動干戈。但是李自成在北京的追贓政策確實產生了很壞的影響。所以原先投降了李自成的明朝舊官都後悔了,本來是想借投效新朝以求自保,結果是被夾打追贓,性命不保,妻子兒女受凌辱,連吳三桂的家屬也在所不免。所以說,吳三桂的降而復叛,是李自成進北京後實行的錯誤政策的影響所造成的。因為這時許多在北京已經投降了李自成的明官,或扮作僧道,或以主代僕伺機外逃。吳三桂得知這個消息後,當然不會自投羅網。清軍四月從瀋陽出發,十三日師次遼河,多爾袞以軍事諮詢洪承疇。

洪認為:民軍聽到清軍前來,可能將北京的財物掠奪一空,向西逃竄,必須抓緊追剿。所以多爾袞此次行軍,並不是要到山海關來。四月十五日,清軍到了翁後(廣寧附近)便遇到了吳三桂的請兵使者。這完全出乎多爾袞的意料之外,這也可證此次行軍與吳三桂並無聯繫,所以便將使者一人留下,作為人質,並派一親信同另一使者到山海關回話,探其虛實。多爾袞得此消息後,當即改變行軍路線,從山海關大路長驅直入。十六日,多爾袞即覆信吳三桂,答應吳的請求,進一步提出要吳三桂投降,許以“必封以故土,晉封藩王”。並令大軍兼程而進,一晝夜行二百餘里,二十一日黃昏到達山海關外。在四月二十日,吳三桂第二次致多爾袞的信中就說:“三桂承王諭,即發精銳于山海以西各處,誘賊速來,今賊親率黨羽,蟻聚永平一帶,此乃自投陷阱,而天意從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京東可傳檄而定也。”清兵到達山海關時,洪承疇怕在山海關耽誤太久,李自成聞訊西逃,曾建議扔掉山海關,趁民軍東出之際北京空虛,急速從居庸關襲據京師,等民軍回師援救時,可一戰擒之。可惜李自成不慮及此,卻正按照吳三桂所希望的那樣,前來山海關,中了圈套。

所以吳三桂之開關降清給這次軍事行動提供了一個意外的方便條件,改變了清軍入關的路線,加快了清兵入關的進程。清兵不是吳三桂請來的,在吳三桂派人去請清兵之前,清兵不但已準備好了,而且出發七八日了。

吳三桂之降李與降清,都不是預定的,是當時形勢急劇變化促成的。正像清兵入關以後,許多已先投降了李自成的明朝將領都紛紛降清一樣,形勢的變化,各方面力量的消長,使得這些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朝秦暮楚。對吳三桂來說,降清與降李都是一樣的,並無高下之分,都是為了自保和唯利是圖。多爾袞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招降了他,使之成為清王朝的一隻鷹犬。

無能還是無奈?揭秘崇禎帝的最後48小時:文臣皆可殺,武將使不動

南明終曲

崇禎煤山自縊之後,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了一些地區性政權,統稱為南明政權。這些政權前後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政權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共歷時十八年,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弘光和永曆政權。

清順治元年(1644)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丹陽總督馬士英等人的擁戴下在南京稱帝,建元弘光。弘光政權一方面抵禦清軍南下,一方面剿殺民軍。順治二年(1645)春,清軍開始進攻弘光政權。此時弘光政權內部正在進行激烈的黨爭和內戰—駐守武昌的左良玉部隊於三月順長江東下,要“清君側”,權臣馬士英急調江北四鎮軍隊迎擊左軍,致使江淮防線陷入空虛的狀態。而史可法被排擠出南京到揚州督師後,根本不能指揮那些驕兵悍將,因此無法做出抗清的有效佈置。四月,清軍抵達揚州城下,史可法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二十五日,揚州城陷落,史可法被俘遇害。五月,清軍攻入南京,弘光政權覆滅。福王本人在城陷前出奔,不久也被俘,次年被處死於北京。

同年六月,故明官吏、縉紳錢肅樂等扶植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建立政權。魯王依錢塘江天險與清軍相持一年,至順治三年(1646)五月紹興城被清軍攻破,魯王出走,政權覆滅。在魯王監國的同時,故明官吏黃道周和軍閥鄭芝龍等迎接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號隆武,但與魯王政權不但不能合力抗清,反而互爭“正統”地位,彼此之間水火不容。加之鄭芝龍等權臣恃權作惡,不顧百姓的死活,導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不久,在清廷的誘惑下,擁有重兵的鄭芝龍投降。清軍在攻下兩浙之後兵入福建,消滅了隆武政權。

順治三年(1646)十一月,故明官僚蘇觀生等人擁立隆武帝的弟弟朱聿在廣州稱帝,年號紹武,但僅四十多天清軍即攻陷廣州,紹武政權便滅亡了。紹武政權創立的同時,兩廣官吏瞿式耜、丁魁楚在肇慶擁立桂王朱由榔為帝,建元永曆。永曆政權初期與廣州的紹武政權互爭“正統”,清軍乘其內亂攻入廣東,桂王出奔於兩廣間。此後由於堅決抗清的何騰蛟、堵胤錫、瞿式耜等將領的力戰,並得到大順軍、大西軍的支持,永曆政權方得以維持。順治十三年(1656)李定國迎桂王到雲南。順治十五年(1658)吳三桂攻入雲南,順治十八年(1661)入緬甸俘獲桂王,支撐十六年之久的桂王政權終於滅亡,自此南明諸政權遂告滅亡。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一口氣就能讀完的大明史》,京東套裝滿100減50,噹噹3.9折搶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