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从国民偶像到互联网时代“失意者”,海尔“成功学”还能否讲下去

从国民偶像到互联网时代“失意者”,海尔“成功学”还能否讲下去

作者:旧叔,ID:jiushujiuwen

从国民偶像到互联网时代“失意者”,海尔“成功学”还能否讲下去

1.

海尔上一次站在行业C位是什么时候?很不幸,是前一段时间因为“开除4名午休员工”的争议而登上热搜,不是产品不是销量也不是业绩表现,这让身为“中国智造”标杆的它有些尴尬。

更尴尬的还有海尔作为国内家电行业“巨头”的过山车式的发展历程,从龙头老大,到被追逐者一一超越,早在20世纪初就坐上业界第一宝座的海尔近些年不但未能抓住互联网、科技行业的诸多风口,甚至连既有的家电行业地位都在面临不断的下滑和挑战。

对于曾经与被奉为“企业家教父”的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来说,他过往的“成功学”、“管理学”神话早已风光不再,沦为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过往尘埃。他所推崇的海尔管理哲学在帮助海尔在早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行业神话之后,却也禁锢着海尔往更高的方向发展,这让人难免会觉得有些“讽刺”。

4名员工于工作时间在公共接待场所睡觉的确违反了海尔员工行为规范,但“开除”是否又会有些过犹不及?暂不论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要知道,在张瑞敏一直推崇的海尔管理哲学“故事”中,它源于康德的一句名言:“人是目的,而非工具”,过去的海尔管理学可一直是把“以人为本”当成核心标签。

但在“以人为本”层面,海尔正向着相反的极端“迈进”,曾经引以为豪的管理似乎正成为网友口中“兼具国企和私企缺点”的一大顽症。

在知乎上有一篇题为“为什么很多从海尔离职的员工那么恨海尔?”的问题关注者众,被浏览量已经超过了400万,海尔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从很多亲身经历者中得到答案。

“举个例子,有个哥们得了腰肌劳损,躺在床上。海尔的HR首先去找他谈话,话里话外的意思,别人都休息几天就去工作了,你要休息几周?不去上班,就给你穿小鞋让你干不下去。明明医生的医嘱说过,如果不彻底治好,会有后遗症,余生几十年忍受腰痛折磨,人家HR就敢打鸡血,大跃进,不遵守你就是落后。抱歉,我要的是生活,不是上战场。哥们后来就离职了,哥们的意思,这么不把人当人,不尊重人的公司,不干也罢,这还是在总部。听哥们说,海尔里的病假机制有损招,如果怀疑医生开假的病假单,又没有证据,可以匿名向医生上级举报。这是什么?诬陷医生,让医生不好过,连带让病人不好过。证据没有,依靠的是自己的个人喜好和主观判断”。

“有一次中午在食堂吃饭,一个部门领导看见吃饭时间有点长,批了一顿,不听解释。吃饭时间就像一群疯狗抢食一样,从停线到回到生产线一共30分钟”。

“海尔作为我们的甲方,为海尔服务的那段时间是我工作以来最心累的一段时间。海尔几乎是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的公司,作为乙方我们也是24小时待命中,半夜起来改图家常便饭。自从服务过海尔,后来的甲方我都觉得他们是那么和蔼可亲,自此我对海尔一生黑”。

“海尔是一个极不尊重员工的公司,倒不是说它的待遇差,是不尊重,你只是工具”,“在海尔的每一天都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像个行尸走肉”。

“离职员工被海尔少发或者不发奖金的有多少,9成以上,海尔对劳动法的态度是规避而不是遵守”。

“热衷创造概念、大量内部制定不可能完成的指标、扣钱‘凶狠’、要求电话响三声必须接起”。

“不管大小企业最恶心的就是海尔,找我们去开会,迟到放鸽子让我们等个把小时这都是小事,上来劈头盖脸一通问候全家老小这都是常有的事......这不是个例,它们各个部门都是这样。各部门推脱责任不作为,要一个资料要一个星期要不来,内部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而在内部管理问题之外,海尔的外部发展情况更是让它风光散去的主因。近些年来,海尔从昔日的行业老大到被美的、格力反超,公司市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且与前两名的差距日益增大。截至今年9月底,海尔市值约为974亿,而美的为3545亿、格力为3447亿,海尔的市值甚至不及美的、格力的三分之一。

要知道,早在2004年,海尔就以1016亿元的营收成为国内家电行业的第一个千亿级品牌,而当时的美的、格力年度营收仅在200亿元左右。

不进则退,我们无法否认现在的海尔仍然是一家实力强劲的中国企业,但对比美的、格力等原来的“小弟”对手,海尔的诸多问题与失意显得更加严重。

2.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是一家生产普通家电产品、亏损额达147万元、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1984年,张瑞敏出任该厂厂长并制定了海尔的第一个发展战略——“名牌战略”。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1985年,张瑞敏的朋友想买一台电冰箱,他在厂里挑了好久终于挑到一台没有毛病的产品。这件事对张瑞敏触动很大。在朋友走后,张瑞敏下令把厂房里的400台冰箱拉出来全面检查,发现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于是张瑞敏“抡起大锤”,亲手砸掉了这些质量有问题的冰箱,“砸冰箱事件”也拉开了海尔传奇的序幕。张瑞敏此举在中国家电行业发展史乃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史上,都是非常值得被铭记的一件事,因为它代表着中国制造业开启了一个新的“质量时代”。

三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家电行业历经计划经济的质量竞争时代、成本与规模的竞争时代,如今则进入了关注市场和客户的时代。但在此过程中,海尔未能继续稳固自己“中国乃至全球家电行业佼佼者”的地位,却不断与“没落”、“风光不再”这样的词汇产生关联。

而深究海尔“失意”的原因,这与它错过国内市场的黄金发展期、转而大力推行品牌国际化战略不无关系。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国内家电市场经历了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海尔借此抓住机遇、成为行业内无可争议的龙头老大。于是,“自以为”地位已经非常稳固的海尔开始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

1999年,欧洲海尔、中东海尔、美国海尔先后成立;2001年,海尔第二个海外工业园成立,同年海尔还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电冰箱厂;2004年,海尔电脑正式亮相法国;2006年,海尔手机于印度发布......

纵观各大国产家电品牌,海尔是最先征战国际化市场的企业,相比于格力和美的,它在国际化方面也的确处于领先地位。但问题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增长最快的市场,海尔在战略上的决策偏失、分心海外市场,让它错过了国内市场的黄金发展时期,更被曾经落后的竞争对手远远反超。

而当海尔“后知后觉”,它的内部管理水平与外部规模业绩都已经被竞争对手们甩开了不止一个身位。

根据格力、美的、海尔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的财报来看,海尔无论是市值还是净利润表现都双双掉队。

财报数据显示,海尔在今年上半年实现的营业收入为989.8亿元人民币,同时期,美的集团实现营收1537.7亿元,格力电器实现营收983.41亿元。除此之外,海尔的净利润与格力、美的相比也相距甚远。美的净利润在151.87亿元,格力净利润在137.5亿元,而海尔的净利润只有51.51亿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从上半年的营收表现来看,与海尔处于同量级的格力的净利润比海尔高了一倍还多。究其原因,显然是海尔在各类成本支出上的表现不达标。

另外,今年上半年格力和美的的经营现金流都实现了同比增加,而海尔的经营现金流则同比下降了近二十亿。有利润无现金,这表明海尔的控制力还在持续下降,品牌塑造的收获期还很远。

从目前海尔家电产品布局看,虽然其洗衣机、冰箱产品长期在市场保有“寡头”地位,但空调、热水器、厨房电器以及各类小家电产品的表现却未达人意。从业绩来看,海尔的“低速”奔跑让它掉出了家电行业的第一梯队。

3.

海尔似乎已经成为家电行业最名不副实的“大佬”。

在海尔与格力、美的并称的“盛名之下”,格力在空调领域的专注以及技术优势使其成为三家中最具赚钱能力、最具品牌实力的企业,在更多时候,格力更成为了中国制造业乃至于实体经济的优秀代表;美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变革,如今不仅解决了接班人问题,其未来战略发展路径也更加清晰,特别是通过对世界机器人巨头库卡等公司的收购,使它在高端智能制造领域的布局更加明确,也让它的未来更具想象空间。

相比之下,多年来海尔给人更多的印象始终是在管理层面。

从“激活休克鱼”到“人单合一”,海尔不断对外输出着它的管理哲学,但这种管理哲学似乎正愈发与时代脱节。起于“午休门”的质疑已经偃旗息鼓,但海尔过度创新的人员体系和陈旧的管理制度矛盾、企业内部的员工认同问题将会让它持续“头疼”,这样一个传统制造业风格浓厚的企业将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迎来破局?

今年6月,青岛海尔宣布更名为“海尔智家”,表示集团将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它寄望于以“智慧家庭成套解决方案”实现逆袭。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尔在短期内想要靠此重回巅峰基本上没有希望,产品、品牌、运营等全方位的劣势下,海尔想要追上格力、美的等竞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就更别提家电行业之外的互联网科技巨头们了,目前海尔主推的“智慧家庭成套解决方案”能和小米与华为掰一掰手腕吗?想一想都不太可能。

从国民偶像到互联网时代“失意者”,海尔“成功学”已经失去了市场。未来它只有脱去成功的“包袱”,找回企业发展的初心,才有可能在未来的行业之战中获得存在感。

从国民偶像到互联网时代“失意者”,海尔“成功学”还能否讲下去

互联网、科技、商业与传播领域的不明觉厉,都有穿透过去与未来的逻辑相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