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這一講主要介紹康熙帝的景陵。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是順治帝第三子,生母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在位61年,是中國封建社會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帝王。他一生有煊赫的文治武功,開啟了我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史學家對他評價很高,譽稱“千年一帝”或“康熙大帝”,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帝王之一。

一、輝煌修祖陵

康熙帝有兩個最明顯的性格特徵:一個是仁慈。這是康熙帝迷人的人格魅力。作為帝王,仁慈是最難得的了,要不他的兒子雍正帝怎麼會給成他上諡號為“仁皇帝”呢?康熙帝還有一個最明顯的性格特徵,那就是孝順。清朝是以孝治天下的,這也是愛新覺羅宗室的治家理念。康熙帝以少年即位,發揚和光大了這一思想,使孝道成為皇室越來越重要的道德標準。在孝道方面,康熙帝貢獻最大,做得也最好。其中,他最重視皇陵的建設了。他費盡心思地為祖先建陵,不怕費事,不怕花錢,奠定了清朝皇陵的基礎。可以這樣說,沒有康熙帝的努力,就不會有清代帝陵的規模。我們看看他都為先祖建陵做了些什麼。

康熙之前的祖陵,有盛京三陵和孝陵。盛京三陵包括永陵、福陵和昭陵,是康熙帝先祖的陵墓,分佈在瀋陽周圍。孝陵則建在東陵界內。

第一,對永陵的尊崇。永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父祖的陵墓,裡面是努爾哈赤四位先祖的骨灰。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但無論在建築規制還是形式上,都比較簡單,甚至是比較寒酸,其實就是一座貴族墓。康熙帝即位後,要改變這一現狀。

1.設立完備的管理機構。康熙九年、十一年,康熙帝兩次對永陵的管理機構進行了精心的設置,建立了成熟的管理機構。在這裡,由公務員管理,有總管、翼長、領催、章京、筆帖士、掌關防、尚膳、尚茶、尚香、廚役、匠役、兵丁等幾百人,這些人各司其職,服侍著四位先祖的靈魂。公務人員的規範化管理,標誌著永陵已經朝著皇帝陵邁進了一步。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2.由黑瓦換成黃色琉璃瓦。這就給永陵的建築加進了帝王陵的氣息。由於永陵的四位墓主人沒有真正做過帝王,只是努爾哈赤稱汗之後,仿照古帝王之禮,追尊上世四祖,併為之建陵。可是,由於王朝初建,百廢待興,在先祖陵寢的建設上,也是曲曲折折,甚至幾經遷徙,最終落腳現在這個地方,也就是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這就必然使陵寢的規制是十分簡陋的。康熙帝即位後,在康熙三年,對永陵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對永陵的建築,包括啟運殿、配殿、啟運門、碑亭、正紅門等,幾乎所有的建築進行了大修,該加固的加固,該加高的加高,儘量把建築建得宏麗和堅固。最重要的,這次大修永陵,是要把一個貴族墳墓改造成皇帝陵墓。這可要在最關鍵的地方下功夫了,那就是要使用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黃色,否則,不能稱之為皇帝陵。所以,康熙帝在康熙十六年把永陵的主要建築啟運殿、啟運門、四碑亭的頂子由黑瓦全部換成了黃色琉璃瓦。經過這樣一改,把一個貴族墓地才升格成了真正的帝王陵墓。

3.兩次謁陵。康熙帝對永陵極為尊崇,他展孝報本,儘自己所能,孝侍先祖。查閱史料我們發現,康熙帝曾經長途跋涉,兩次親臨永陵,行祭陵大禮。一次是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亂,決定祭告先祖。康熙帝帶領王公百官、宗室親貴來盛京謁陵,在此親行大禮,並寫下了《三月十一日雪中詣永陵告祭》詩:“峰巒疊疊水層層,王氣氤氳護永陵。蟠伏諸山成虎踞,飛騫眾壑佐龍騰。”對永陵的風水形勢進行了一番誇讚。一次是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因為已經平定噶爾丹叛亂,西北底定,決定東巡祭祖,告慰祖先。《清聖祖實錄》中留下了康熙帝這次祭奠永陵的情況:“率諸王大臣等謁永陵行禮,奠酒舉哀。”

第二,對福陵、昭陵的尊崇。對於康熙帝來說,他最為尊崇的先祖,並不是他不熟悉的永陵四祖,而是他日思夜想、引以為自豪的爺爺皇太極和太爺爺努爾哈赤。這兩個人他太熟悉了,雖然沒有見過,但他們的事蹟,尤其是豐功偉績,都在史料上記載著呢,沒有他們,何來大清呢?所以,康熙帝對二位的尊崇那一定是最費心智的。我們看看康熙帝都為兩座祖陵做了什麼。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1.入土為安。入土為安,這是逝者最大的心願:“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耍孩兒·骷髏訴冤》可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兩位清朝的開國帝王去世後,都沒有能夠入土為安。那麼,他們的屍骨在哪裡呢?他們的屍骨被火化了。一般來講,由於他們是帝王,屍骨雖然可以保存得長一些,但在百日禮後,屍體也要火化。火化掉屍骨以後,變成了一罈骨灰。那麼,這個骨灰罈子放在哪裡了呢?《瀋陽狀啟》中給出了答案:“所謂墓,則構瓦屋三間,前有小門,如庫間之狀,而藏骨於其中雲。”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這種結局,大家看出來了,二位先帝的骨灰並沒有入土為安,而是在簡單的就像庫房一樣的瓦屋裡面放著呢。也別怪後人這麼對待他們,當時就是這種風俗。可是,連當時的朝鮮人質都看出來了——這麼簡陋,他們的靈魂能夠安心嗎?

於是,康熙帝做出了一個大決定,為二位先祖建造地下宮殿,讓他們的骨灰入土為安。《清聖祖實錄》記載,從康熙二年初開始營建兩陵的地宮,到這年底,兩座地宮全部完成,康熙帝命禮臣依禮將兩位先祖葬入地宮之中:“康熙二年十二月辛酉,改造福陵地宮完成,安奉太祖高皇帝寶宮。康熙二年十二月甲寅,改造昭陵地宮完成,安奉太宗文皇帝寶宮。”康熙帝很欣慰自己做了這樣一件大事。

2.樹碑立傳。作為帝王,對他們的蓋棺定論很重要,他們的豐功偉績更重要,哪位帝王不希望自己流芳百世呢?但要流芳百世,也要有個平臺來表示吧。而在康熙之前的福陵和昭陵,規制都極為簡陋,連地宮都沒有,更不要說為逝者歌功頌德的碑樓了,一個碑樓都沒有。沒有石碑,怎麼記述二位先祖的豐功偉績呢?康熙帝決心為福陵、昭陵營建碑樓。

建大明樓。康熙帝敕令盛京,在康熙三年,修建福陵大明樓,並在樓內豎起大石碑,上面鐫刻“太祖高皇帝之陵”;康熙四年,修建昭陵大明樓,同樣在樓內豎起大石碑,上面鐫刻“太宗文皇帝之陵”。這兩個大明樓,不僅標明瞭陵寢的名字,還把兩位皇帝的廟號“太祖”、“太宗”以及諡號“高皇帝”和“文皇帝”這些蓋棺定論的尊號都刻在了上面,使後人憑弔時有所依據。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建大碑樓。光建大明樓還不夠,康熙帝還為之各修建了一座大碑樓。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大碑樓不僅工程巨大,還要撰寫碑文,概括兩位開國皇帝的豐功偉績,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於是,康熙帝運籌帷幄,早作努力。平定三藩叛亂之後,康熙帝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開始籌集資金,為福陵、昭陵籌建大碑樓做準備。至康熙二十七年,兩陵的大碑樓全部完工,石碑上面刻上了兩位皇帝的豐功偉績。我們走進福陵大碑樓,看到這樣的落款:“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五日,孝曾孫嗣皇帝玄燁謹述。”(《清福陵神功聖德碑文》昭陵大碑樓的碑文落款是:“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五日,孝孫嗣皇帝玄燁謹述。”(《清昭陵神功聖德碑文》)

從上面我們看出,康熙帝對關外三陵確實傾注了很大心血,增加禮制性建築,以表達孝心、敬心。他甚至不顧勞頓,長途跋涉,三次親臨盛京,祭奠先祖。

第三,對孝陵的尊崇。康熙帝對自己的生身父親順治帝,更是畢恭畢敬,在遵化昌瑞山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孝陵。從康熙二年開始,直到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用十幾年的時間,營建了規模宏大的孝陵。孝陵的建築從石牌坊開始,經大紅門、大碑樓、石像生、龍鳳門一直到主建築宮殿區,近百座建築有順序地佈置在長達6000米的神道之上,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的核心建築。這些建築,對後代帝陵都有規範作用,是藍本式建築。

二、寒酸的盛世帝陵

康熙帝既然對別人的陵寢都這麼重視,他自己的陵寢會是什麼樣的呢?一定很豪華,很氣派吧?因為他對別人的陵寢都不怕花錢,不怕費事,自己的陵寢一定更是讓人歎為觀止。

可是,讓你失望了。康熙帝景陵的修建,不僅難稱雄偉,而且其建築無論在選址、設計、用料、規模、體量等等方方面面,都可以說是很一般,甚至於有些地方可以用寒酸來形容都一點兒也不為過。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第一,風水存在問題。

康熙帝的景陵,位置在孝陵之東。這裡的風水好不好呢?我們走進景陵,按照明清皇陵的選擇標準,從龍砂穴水等風水要素來分析,這裡的風水實在不敢恭維,至少存在兩個問題:首先,這裡地勢低窪,原來是片沼澤地,只是由於康熙帝要建陵,才用“客土”把這裡墊平。儘管如此,仍然沒有改變低注地勢的現狀,每當雨季,這裡都會顯得十分潮溼,甚至會有存水的地方。這種低窪的地勢,給景陵帶來了好多麻煩。比如,將來地宮會出現滲水,把棺材給淹了;尤其是夏天打雷的時候,高大的建築,在這樣的地勢裡殿宇往往會被雷電擊中造成火災。如景陵大碑樓,就在1952年7月14日,遭到雷擊起火,宏偉的建築,頃刻間毀於一旦。其次,這裡的兩側砂山分佈不合理。尤其是東側砂山,在東朝房之南,過於臃腫,竟然把景陵的神廚庫與宮殿區建築隔斷開來,使得整組建築不能連貫,給人以彌散的感覺。

第二,建築倉促,只建地宮,是一個應急工程。景陵修建於康熙十五年,到康熙二十年,工程就結束了。按理說,建陵是一個細活,不能操之過急。可是,這個時期,朝廷發生了兩件大事件事是三藩之亂。三藩就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們在這一時期紛紛反叛朝廷,正是最為猖獗的時候。當時,戰事頻仍,軍需浩繁。第二件事是康熙十三年,《清史稿》本紀記載,這年宮中發生了一個大事件,那就是他的中宮皇后難產而死:“十三年五月丙寅,皇子胤礽生,皇后赫舍里氏崩。”之後,大行皇后的棺材一直在殯宮停棺待葬,已經兩年多了。康熙皇帝想,還是早建陵寢,讓她入土為安吧。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在南中國硝煙瀰漫的戰火中,景陵工程匆忙開工建設。大家想想,一邊是戰火紛飛,一邊是陵寢工程,康熙帝多鬧心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景陵實際上是一個應急工程。

可想而知,在戰爭年代修建的陵寢,那肯定要降低標準了。我們在查閱史料的時候發現,由於戰爭,軍費浩大,孝莊太皇太后都不得不拿出多年的積蓄犒賞三軍將士,國家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康熙帝會如何來營建自己的陵寢呢?《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十五年正月十三日,他頒下上諭:“仁孝皇后陵寢已卜定於孝陵附近之山,理應備依典制營建。但目今軍需浩繁,民力維艱,著將地宮先行修造,其餘一應工程,候國用充足之日次第舉行。”講得再清楚不過了,就是陵寢要分兩步進行,先營建地下宮殿,為了大行皇后入土為安。等戰爭結束,國家有精力了,再進行第二步,修建那些禮制性的地面建築。果然,是先行修造了地宮,而三座門以前的地面建築俱行廢止,以應急需。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那麼,大家一定很關心了,康熙帝后來是怎麼修建自己陵寢的呢?是不是像他當年說的那樣,等有了錢,就要鋪張一番了呢?當你走進景陵之後,你就會明白了——又一次讓你失望了。康熙帝並沒有兌現當年的諾言,看看他是怎麼做的。

景陵裁掉了大批建築。

第一,裁掉了高大的石牌坊,石牌坊是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標誌性的建築。試想,有個大牌坊,多氣派啊。但是,康熙帝的景陵裁掉了。

第二,縮短了長長的神道。孝陵神道長達6000米,在神道兩邊修建了很多禮制性的建築,形成了一個非常氣派的中軸線建築。而康熙帝裁掉了長長的神道,最終只建了1330米的神道,還不及孝陵神道長度的三分之一。他把自己的神道以最近的距離,和孝陵神道相連,表明自己和孝陵的從屬關係,表明自己是順治帝的兒子,是一脈相傳的關係。這種做法,無疑給後世皇帝做出了榜樣。

第三,裁掉了石像生。景陵初建和續建的時候,康熙帝都沒有修建石像生的打算。石像生不僅具有鎮墓的作用,還具有儀仗隊的功能,般人都很喜歡。可是,康熙帝為什麼不建石像生呢?綜合各種因素我們看出,康熙帝是出於以下考慮:

1.遜避祖陵。遜避,就是謙遜,在祖陵面前低調的意思。所以,康熙帝建陵的時候,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尊孝陵為主陵,在建築上想遜避祖陵。其實,也是出於一片孝心:“聖祖仁皇帝不肯設立石像生者,亦出於孝思之深心。”

2.節儉銀兩。景陵建築的時候,正是國家非常艱難的時期,而石像生等是很費銀子的工程,《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帝就說過:“其石像等件,需用石工浩繁,頗勞人力,不必建設。”所以,毫無疑問,康熙帝也有出於節省的因素,裁掉的這組建築。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3.有礙風水。我們到現場去看會發現,景陵不適於建築石像生。石像生其實就像皇帝出巡的儀仗一樣,所以需要建築在筆直的神道上,那會很氣派。相反,要是建在彎曲的神道之上,會有一種不嚴肅而又滑稽的感覺。景陵神道在設置石像生這個路段,恰恰是彎曲的,彎如月牙,怎麼建築石像生呢?所以,康熙帝裁掉了石像生。

總之,康熙帝修建起來的景陵,規制較低,也就是非常低調的一個狀態。也正是這個原因,康熙大帝的兒孫們來到景陵以後,看到這位盛世奠基人的陵墓竟然如此“寒酸”,便想方設法,要為康熙帝和他的景陵做點什麼。這就是要為景陵增添一些建築,提高一點兒景陵的規制,為景陵錦上添花。康熙帝的這些兒孫,就是雍正帝和乾隆帝。下面,我們就看看這兩位都是怎麼為景陵錦上添花的。

三、錦上添花的擴建

雍正帝為景陵錦上添花。雍正帝是康熙帝的第四子,即位後,為了表達對康熙帝的尊崇,對景陵進行了一系列的規制變革。是陵寢建築上進行改建。主要是完備和完善景陵建築,共分四個方面。

第一,建立雙碑。我們知道,大碑樓全稱叫做“神功聖德碑樓”,是為死去皇帝歌功頌德之所。皇帝一生的豐功偉績,都鐫刻在大碑樓內的大石碑之上,而大石碑馱在大贔員之上,這就是老百姓所說的王八馱石碑。清代,碑文的文字有漢文和滿文兩種,位置當然是滿文在尊貴的右側,漢文則屈居左側。康熙之前的各個帝王陵寢,都是這樣,福陵、昭陵、孝陵的大碑樓都是康熙帝建立的,碑文形式都一樣,滿漢合璧,鐫刻在同一石碑之上。可是,雍正帝在給父皇建大碑樓的時候,遇到了兩個難題:

1.文字太多。都已經簡化好幾遍了,碑文的字數還有4300多字,是順治帝孝陵碑文的2倍還多。為什麼有這麼多文字啊?因為康熙帝在位時間長,達6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而且,康熙帝功績也實在是太大、太多了:平三藩,收臺灣,徵噶爾丹,抗擊沙俄,進兵安藏等等,還不要說他的文治,光武功就這麼多了,而且,這麼多文字,還要翻譯成滿文,要滿漢合璧,那文字就更多了。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2.石碑不能加高、加寬。石碑的高度和寬度,那是有要求的。後世帝陵的石碑高度,絕對不能超過前朝皇帝,這是清朝“以孝治天下”的要求,否則,那就是不孝順了。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雍正皇帝無奈地說:“此碑若比世祖章皇帝碑亭寬展,恐有未安;即或加寬,必不可加高。”總之,就是一句話,出於孝順,既不可以加寬,更不可以加高,真是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在這種情況下,雍正帝開動了腦筋,最終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功績不能抹滅,文字不能再少了,那就建兩通石碑。《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雍正帝下旨:“聖祖仁皇帝在位六十餘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數太多,一碑不能盡載,宜建立二碑,一刻清文,一刻漢文。”終於

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二,親自書寫碑文、匾額。在古代,中國人最講書法了,那得靠真功夫。所以,陵寢

德道碑和匾額上的書法,要選擇那些功夫深、書法好的人來書寫,以示重視。雍正在這個問題上有自己的考慮,他想,如果親自為父皇景陵的碑匾題字,就可以彰顯自己的孝心。可是,怎麼能直接說呢?於是,雍正帝召集官員,下令進行書法大賽,指示那些書法好的人為景陵碑匾題字,最終要選最好的錄用。

《清世宗實錄》記載,當天,雍正帝收集了眾人的書法,同時,他也把自己的書法拿來,讓大家評評,擇優錄用,並說明了評判的標準:“今景陵碑匾,朕亦敬謹書寫,非欲自耀已長,但以大禮所在,不親寫,於心不安。爾諸臣可公同細看,不必定用朕書,須擇書法極好者用之。”雍正的意思是我們公平競爭,誰寫得好,那就用誰的。王公大臣們還看不出來嗎?何不成全他呢?於是,大家都誇雍正帝的書法最好——說皇上您的書法最棒,我們從來沒看過這麼棒的書法作品,只有您的書法才合適。

這樣,雍正帝如願以償,他的書法中選。所以,在景陵的神道碑、明樓碑上面的文字,那是雍正帝的書法。此外,隆恩門、隆恩殿和明樓三塊匾額上的題字,也是雍正帝的書法。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第三,把滿、蒙、漢三種文字大小改為一致。還有一點,是雍正帝對這些文字的版面佈局進行的大膽改革。他一改過去特別突出滿文的做法。之前,在同一版面上,滿文的字體是蒙古文、漢文字體大小的兩倍還要多,這樣,蒙、漢文字就顯得很卑下。這種做法,不利於民族團結,也就不利於政權的穩固。雍正帝的這種改革,部分化解了民族間的矛盾,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第四,鈐章示尊。我們今天的書法家,要是給你寫一幅字,那就要蓋上手章,什麼“某某之印”等。古代也是一樣,著名的書法家蓋上手章還值錢呢。可是,給皇帝陵寢題字,誰敢蓋章啊。不過,這次雍正帝給父皇康熙帝的景陵碑匾題字,要不要蓋章呢?蓋什麼章呢?雍正帝回答,要蓋章。雍正帝說了,我蓋章不是為了炫耀書法,而是為了表達我的恭敬之情。雍正帝蓋的是什麼章呢?實地考察看到,內容是“雍正尊親之寶”。雍正帝的這種做法,顯示了對康熙帝的孝順,被以後的皇帝所效仿,成為一種制度。

二是在管理制度上改革,就是提高管理規格,要上一個檔次。為了表達對父皇的敬重,雍正帝改革東陵管理機構,決定派重臣去守護東陵。可是,看陵是件苦差事,誰願意去呢?為了加大力度,雍正帝做了三件事:

1.派宗室兄弟在東陵守陵。這在之前絕對沒有,之前沒有宗室人員在東陵看陵。《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這次,雍正帝下諭旨:“朕意於朕兄弟內酌令一人,封以王爵,子侄內二人,封以公爵,用代朕躬居守山陵。”不僅派出了自己的兄弟,還另派宗室二人,力度可是真大

2.組建高規格班子。也就是派出各級官僚去東陵,建立組織。為了配合宗室王公,雍正帝挑選了大學士、尚書、侍郎、領侍衛內大臣、內務府總管等等各級官僚,此外還配備了各級侍衛,總人數達到幾百人,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守陵班子。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一箇中央級別的中樞機構一樣,你想,連王爺、宰相、部院官僚都全了。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3.建立王府。王爺都來了,這些人可是皇帝的兄弟,為了讓他們安心守陵,所以一定要建立舒適的王府、公爺府,為這些王公子弟在東陵生活提供便利。同時,還在馬蘭關建立總兵府。所以,雍正朝的東陵守護機構非常完善。這些王公大臣們,在這裡盡心盡力,服務於去世的帝王后妃們。

三是在陵寢祭祀上進行改革。就是制定高規格祭祀等級。我們知道,祭祀在古代非常重要,《左傳》中有一句最經典的話叫做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就是說,國家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先人和戰爭。雍正帝是個飽讀詩書的皇帝,他當然瞭解祭祀先人的重要性。所以,即位之初就在思考,一定在這個問題上有所作為。他在兩方面做得最棒了

第一,跪著給父皇上墳填土。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每到清明節,子女們都要到父母的墳前上墳填土,幾千年了,都是這樣。雍正帝也不例外,他要好好表現給大家看,給那些反對他做皇帝的人們看。所以,雍正帝在清明節到景陵上墳填土這件事就非常引人矚目。雍正帝要怎麼表現呢?《昌瑞山萬年統志》裡這樣記錄:“膝行至寶頂中間,跪,上土畢,匍匐退行,盡誠致敬。”就是跪著爬上了寶頂。要知道寶頂可是用三合土夯築而成的,就是用黃土、白灰和沙子和成,和現在的水泥差不多。在這上面爬著走,頭頂上還有重重的土筐,那是什麼精神啊!因為要上十三擔土,所以,要往返十幾次呢。結果雍正帝的膝蓋都磨破了,鮮血染紅了大寶頂,真是感人至深啊!

第二,破格為康熙帝過週年。其實,就是破例升格父皇祭祀等級。對於死者,民間一般過三週年,就是三週年之內,對死者進行隆重的祭祀,舉辦紀念活動,三週年後,就轉為一般性的紀念活動了,祭祀的範圍也就隨之縮小。皇家也是一樣,一般帝后忌辰,也是過三週年。《清朝文獻通考》記載,雍正帝覺得這樣做對一般人還可以,對待功績偉大的父皇是不行的,應該為父皇開個特例,就是每到父皇忌辰這天,都要隆重祭祀,和三週年一樣隆重:“三年之後,每遇聖祖仁皇帝忌辰,於景陵祭祀之禮,特加隆備;並降諭旨,謂此禮惟朕躬特行之於皇考,後世子孫不得奉為成例。”雍正帝同時指出,這是個特例,今人和後人都不要模仿。

這就是雍正帝對景陵在規制、葬制等方面的改革,是對康熙帝景陵制度的完善和尊崇,是錦上添花的作為,康熙帝在天之靈一定非常高興,覺得這個兒子實在是太孝順了,做得好。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四、違背祖父意願的擴建

按說,人家雍正帝對景陵進行錦上添花,那是他爸爸呀,可乾隆帝,作為康熙帝的孫子,都隔一輩了,他為什麼還這麼有動力呢?乾隆帝對景陵的作為,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是受到父皇的影響。雍正帝對康熙帝的尊崇,對乾隆帝肯定產生了影響;二是對康熙帝的特殊感情。我們知道,康熙帝對乾隆有知遇之恩,沒有康熙帝的發現,並誇讚他“福將過予”,就很有可能沒有乾隆日後的九五之尊。三是國家有錢,正處在乾隆盛世。所以,乾隆帝決心為景陵做點什麼。可是,這個好大喜功的乾隆,竟然違背了康熙帝的初衷,恣意增崇景陵。我們看看,乾隆帝究竟在景陵上有什麼動作呢?

第一,增添五對石像生,違背了爺爺的意願。康熙帝的景陵營建於康熙十五年,正是戰亂年代,所以,康熙帝站在全局的高度,對景陵的規制進行了指示,儘量節省,不要浪費,因而裁掉了一些建築,其中就有石像生。康熙帝這樣做,其實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也就是說,在康熙帝心裡,石像生這個東西是絕對不能建的。所以,即使後來國家安定了,有錢了,康熙帝也有精力了,仍然沒有建築石像生。乾隆帝也不想想,如果可以建的話,人家自己不會建嗎?

可是,當時有一個叫瑪起元的多事的監察御史,極力慫恿乾隆帝。相關史料記載,瑪起元上了個摺子說:“今奴才愚見,請於景陵前應照典制,敬為添設。”這個奴才真是太過膽大,竟敢做出這種事情來。按說,乾隆帝接到這個摺子,應該申斥他。但沒想到,這個奴才的奏摺正中乾隆帝的下懷—他正想幹這事呢。於是,到乾隆十三年,乾隆帝下令,給景陵神道補建了五對石像生。這五對石像生處在彎曲的神道上,向背參差,不僅破壞了風水,也違背了康熙帝的初衷。第二,擅建高規格雙妃園寢。康熙帝妃嬪眾多,這些妃子去世之後,自然要有墓地。所以,康熙帝在世的時候,營建了景陵妃園寢,為這些妃子按照地位,劃定了墓穴位置。地位高的在前排,地位低的在後面,每一個妃子都有自己的位置。這本無需他人費心,皇帝的老婆自然要由皇帝自己負責,包括生前死後。這正是買得起馬治得起鞍, 無需別人費心。

可是,乾隆帝居然替人家操心,他要為康熙帝的兩個妃子建陵,這兩位妃子是愨惠皇貴妃和敦怡皇貴妃。這就奇怪了——爺爺的妃子,要孫子來費心。可是,我們查閱史料發現,原來,他和爺爺的這兩個妃子大有關係,我們看看他自己是怎麼說的。《清高宗實錄》記載了乾隆帝的話:“朕自幼齡,仰蒙皇祖慈愛,撫育宮中。又命太妃皇貴妃、太妃貴妃提攜看視。兩太妃仰體皇祖聖心,恩勤備極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意欲為兩太妃千秋之後另建園寢,令王大臣稽查舊例。”原來乾隆帝因為要報答兩位的養育之恩,就破壞宮中規矩,修建了景陵皇貴妃園寢。要知道,宮中這種事多著呢,都這樣行嗎?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這還不算,乾隆帝還肆無忌憚地繼續破壞祖制。《清高宗實錄》記載,按照祖制,妃園寢是這樣的:“向來,妃園寢之例,俱用月臺。”也就是說是在一個平臺上建起墳頭而已,這是清朝祖制和家法規定的。可是,乾隆帝卻不顧祖制,做了大膽突破:修建了明樓,樹碑刻字。明樓這一建築,那是隻給帝、後準備的,因為要在裡面樹碑刻號。帝、後的名號要皇而堂之刻在石碑之上,供拜訪者參拜,這是帝、後的特權。而妃嬪不適用,她們地位低下,沒有什麼可以炫耀的名號,不需要建明樓。可是,乾隆帝卻別出心裁,不僅修建了明樓,還修建了兩座。在明樓內,他居然把兩位妃子的名號刻在了上面,極為超越。

2.添建東西配殿。在帝、後陵寢裡面,一般建有東西配殿。這兩個建築是有實際用途的,西配殿,是喇嘛為逝者唸經超度的地方;東配殿,則是皇帝祭祀時,臨時休息的場所。由於皇帝不可能去妃園寢,所以不需要配殿這些建築。而在這座妃園寢裡面,卻修建了東西配殿。

3.建置丹陛石。丹陛石也是帝、後陵的專利,形式是龍風戲珠。可是,在這座妃園寢,乾隆帝也設置了一塊丹陛石,內容是丹風朝陽,一隻祥風展翅立於海水江崖和如意雲朵之間,別有情趣所以,乾隆帝的這些做法,就使得這座妃園寢成為清代最高規格的妃園寢。仔細想一想,乾

隆帝的這些做法是在給景陵錦上添花嗎?他多次違背康熙帝的意願,破壞祖制,起到了很壞的帶頭作用。康熙帝在天之靈也許會很生氣,責怪這個孫子毀壞了自己一生的儉樸形象,他費力不討好了。

這就是康熙帝的景陵。康熙帝以孝順、遜避祖陵,建置了規制樸素的景陵。同樣,他的兒子雍正帝為了表達孝心,恰如其分地增崇景陵規制,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而皇貴妃園寢丹陛石乾隆帝則仰仗國家有錢,踵事增華,違背了康熙帝的初衷,是畫蛇添足之舉。康熙帝病逝,雍正帝繼位,那麼,這個孝順又大有作為的雍正皇帝,又將如何設計自己的陵寢呢?下一講詳細敘述。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