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

隐隐约约1998


除了高原反应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在内,除了棉衣的运用和人口分布之外,还有对西域区域的实质控制。唐朝虽然没能占据吐蕃,但终它一朝,将吐蕃永久打趴,才使得后世全面占据西藏。



一、棉花的运用。

在宋之前,汉字没有“棉”这个词,只有绵。

虽然在唐朝之时,在帝国的周围如同南疆壮、傣族和高昌国已经运用棉花制造棉衣,可由于技术上的制约,棉花的运用只存在于贫民阶级之中。

直到宋元时期,脱籽和纺车的发明,才让中原腹地的人们穿上廉价的棉衣。

同样廉价且轻便的棉衣,使得军备不再那么负重。

这是无法逾越的问题,唐朝对吐蕃的作战,军备是其他地区的数倍,可获得的利益,却是得不偿失的。

哪怕是假设唐朝占据了吐蕃,打通与印度之间的通道,唐朝依旧需要依赖当地的吐蕃人。

二、统一后的吐蕃,在一定时期内是与盛唐对等关系的。

松赞干布,也是神人的存在。13岁即位,很快就平定了混战的西藏。并仿唐朝设立了府兵制度和功勋制度,还引进了唐朝的农业制度。

使得吐蕃实力大增。随后与唐朝的冲突中,失败的松赞干布选择与唐休战,并且“求娶”唐朝公主。


在中原王朝的记载中,吐蕃类似一个低一些等级的“蕃国”存在,可事实上,若将唐朝和吐蕃两者之间的国书中一些字眼替换掉,两者之间更像是平等互交的国家。

三、国际形势逆转

吐蕃的地势,造就了彪悍且不怕死的民风,同时优越的地势也使得它获得了难以逾越的天然防御屏障。所以唐朝只能在川贵方向防御,在西域方向攻打吐蕃。

这也导致了军备负荷。

公元670年,大非川一战,吐蕃打破了盛唐不可战胜的神话,虽然此战吐蕃的胜利是建立在唐朝内部的将帅不和的前提之下。


郭侍封强行以少打多,导致其部全军覆没,也让本来是夹击吐蕃的形态被打破。薛仁贵只能后撤寻求战机。

大非川一战,是吐蕃立国之战。西域的不稳,导致薛仁贵及唐朝只能四处救火,打破了盛唐不可战胜的神话,又使得吐蕃成为西域对抗唐朝的标杆。

四、唐朝为稳固西部和北部,采取围堵吐蕃策)策略

史书上的记载,给人一种错觉,吐蕃在压着唐朝打。


真实是公元675年,平定叛乱的唐朝抽出手来,书上只有寥寥几个字——进陇西、复四镇。

公元678年,18万唐军全线攻打吐蕃,大胜。但由于高原及道路等等因素,唐后撤,吐蕃独立。

公元681年,吐蕃与漠北结盟,唐将黑齿常之领军攻打良非川,吐蕃大败,缴获无数。

公元694年,吐蕃与突厥联军在冷泉和大岭被唐军击败,突厥全军覆没,从此分裂,融进汉唐大家庭。

公元700年,吐蕃大军扣边,唐陇右军反击,六战六捷,吐蕃人头累成京观。

公元714年,大來谷之战,再次欲求出高原的吐蕃,被唐军阻击,数万人被俘被杀。

公元717年,九曲之战,唐军再次出击吐蕃,斩杀数万,吐蕃称臣求和,唐军再次因高原反应及补给问题退兵。

公元722年,小勃律之战,吐蕃从西部谋划出高原,4000唐军阻击并击退吐蕃大军,阵斩数万。

公元728年,唐军进击吐蕃,书上说吐蕃败军哭声环绕山谷经久不停。

安史之乱后,公元765年,吐蕃趁唐弱,出击长安,灵台一战,唐军斩杀吐蕃五万,俘获无数。

公元773年,潘源之战,唐军大胜,阵斩万余。

公元776年,吐蕃联合吐谷浑、氐人,党项等蛮族联军20万,这也是史上最大的吐蕃大军。剑南一战,唐军将数万人头累成京观。

公元786年,吐蕃再次攻击虚弱的唐朝,陇州一战,唐朝大胜,从守转攻,全面攻打吐蕃。


由于连年的战争,使得道路及岔口不断开发,这时候的唐朝平定内乱之后,同时唐军中历来俘获的人员及本部军人已经不再受高原反应。为了后世子孙的福旨,唐朝觉得全面覆灭吐蕃政权(哪怕是帝国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

公元819年,盐州一战,吐蕃15万大军被唐军歼灭,吐蕃最后的军事实力覆灭,从此吐蕃不再有与唐朝正面硬刚的能力。

正好此时回鹘谋反,不老实。唐与吐蕃结盟,唐全力覆灭回鹘,公元846年,回鹘可汗人头逛长安街,余部所存人员均被唐人订为奴隶,迁移到南方。

公元866年,吐蕃最后维持一统的力量,吐蕃大相论恐热的人头与回鹘可汗一样,游逛长安街,其部被唐人贩卖到岭南种甘蔗。史书是这样写的

“拓跋怀光杀吐蕃论恐热,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自是衰绝,赞普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据此吐蕃陷入真正分裂状态。

为什么元清可以打进西藏?

因为棉衣大规模使用,第二是蒙元、满清掌控了西域。

大蒙古兀鲁思帝国,与清朝进攻西藏路线不同。

蒙古是从西域较平坦的区域进入西藏。

但也正是唐朝的对吐蕃不懈努力的打击之下,吐蕃之后一直没有统一意识形态。

同时,佛教的传入,使得藏区的人民思想被囚缚起来,不再追求吃与穿,财富不再积累到封主之手,而是转入寺院,又使得唐后的吐蕃不再凶狠得起来。

藏传佛教寻求蒙古支持。


蒙元并没有对西藏发动过战争,因为藏传佛教的活佛,早早就亲自到草原(天山以北)寻求蒙元统治者的支持。

所以当窝阔台命令忽必烈领十万军攻打云南时,整个藏区是提供资源及路线的,这时候的蒙元根本就没有与吐蕃作战。

而是一次军事大游行,就使得吐蕃各部拜服在蒙古的脚下。也使得藏传佛教成为藏区的实质统治者。

而清朝,“大小金川”一战,从川贵区域攻入藏区,使得藏区贵族想依赖地势,寻求半独立状态的梦想破灭。


斐駺


看了同志们的分析,都比较有道理。但没有说到根本上。

其实一切的一切,根源就在于,元明清时期的吐蕃非常衰弱,根本不能与唐代的吐蕃相提并论!

唐代的吐蕃非常繁盛,人口上千万,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至于它为什么这么繁盛,有一种理论认为,是由于唐代温热的气候造成的。

据说唐代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好几度,降水也更多。整个青藏高原比现在更温暖更湿润,也更适合人类生存,环境承载力也更高。

这一切就导致青藏高原上的吐蕃迅速繁盛起来。

唐代以后,气候变冷。青藏高原温度降低,降水减少,环境承载力下降。人口也随之下降。人口少了,国力当然就衰弱了。吐蕃帝国四分五裂,进一步削弱了国力。连一项孱弱的北宋,都曾经吊打吐蕃。

到了元明清,吐蕃更加衰弱,基本是人见人打,毫无还手之力。

除了气候的原因,吐蕃制度错误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

历史上,吐蕃长期实行残酷农奴制度。农奴被残酷剥削,肆意欺压。直接结果就是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吐蕃人口越来越少,从一千万多万下降到两百多万!


上将嗳福斯


每次看到看到这些历史问题的时候,心里就特别不快!不管你愿不愿意,唐朝时候的吐蕃实力是最牛的!唐朝都拿吐蕃没有办法,只能被动防守!高原反应啊,高原天气冷啊,这些都是借口!人家吐蕃人下来平原一样醉氧,一样受不了平原的气候,那么人家怎么又能多次攻陷长安呢?然后又夺取安西四镇呢?承认吐蕃牛逼又不会死!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非常的重,重视希望自己是最牛逼的,各种宣传唐朝盛世,然后不适合自己的就选择性忘记!这和宇宙韩是什么区别?对了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区别!宇宙韩自尊心是100布,中国是50步!

唐朝时候的吐蕃,因为松赞干布的改革和统一,还有松赞干布后面几位继任者,颇有战略头脑,另一方面也是某些推测,当时吐蕃高原气候比较好,人口繁殖比较多。

其实当时的吐蕃并不是很强,和唐朝比起来。毕竟无论如何,人家人口就那么多,人口基础少是不适合多次大战的。来一次有生力量被消灭,那就是百八十年的伤经痛骨,特别是这种高原民族,又难得有那么好的环境大统一一次。

只不过吐蕃和唐朝玩战略,玩游击战玩的厉害。唐朝一直在两线甚至多线作战,东边的高句丽,西边吐蕃,西北的突厥等,甚至还有阿拉伯,唐朝面临的问题就是国土太大,因为古代的后勤问题会鞭长莫及,忙于东线高句丽的时候,吐蕃就趁机对吐谷浑,安西下手,甚至还战略上联合突厥等民族一起弄唐朝,唐朝忙于东线时,西线的驻军少,吐蕃几个就鲸吞蚕食了。然后唐朝抽出手来,大军进攻西域时,吐蕃又能瞅准时机撤退,抢一把就跑。所谓的唐朝对吐蕃的多次大败,根本就没有伤吐蕃根本,吐蕃跑会高原了。根本上吐蕃还是个类似于游牧民族一样的存在,抢了就跑。比起突厥,北方的气候毕竟没有高原的难受,唐朝能派骑兵打服,而吐蕃就跑会高原躲起来。等你唐朝又去攻打阿拉伯,甚至自己内乱的时候,吐蕃又跳出来要你命来了。这是不是伟人那种战略思想,敌进我退,敌疲我扰,游击战术。吐蕃用的非常娴熟,尽管在字面上,吐蕃败仗比较多,但是根本就没有伤吐蕃的根本。唐朝再强,始终没能做到消灭吐蕃有生力量。以至于二个相爱相杀。一起强盛,一起灭亡。

所以必须得承认,吐蕃有牛逼的地方,就是有唐一朝最大的克星,就凭人家高原民族,那么点人口,大老远跑下来多次攻陷长安,劫掠而去,唐朝大国哪还有尊严。唐朝遗憾的是,没能在最强大的时候,设计一场围歼战,消灭吐蕃并非要杀到高原上去,而是吐蕃倾巢而来时围歼掉。唐朝没能做到,所以很遗憾。不得不承认吐蕃战术战略都牛逼。


闽小雨


这个问题让李世民也是欲哭无泪

青藏高原是我中华的传统领土,最早在先秦时代,历史上就有周穆王拜访西王母国的记载,当时的西王母国就在青藏高原上。元朝时期,青藏以及附属地区就已经完全纳入中央王朝的直辖之下,元廷在此驻军并设立宣政院进行管辖,后来明朝代元,这里又成为了明廷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管辖之地,漫漫数百年矣,广大的藏族同胞已近与各民族血乳交融不可分割,因此各种分裂西藏的活动终究不会得逞。

元朝之前的西藏称为吐蕃,吐蕃在历史上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曾经与阿拉伯帝国和唐朝并称世界三大帝国,李世民灭不了吐蕃也是这个原因

吐蕃在唐朝时候被称为帝国,具有强大的政权,仅公元638年,土蕃就派军20万人进攻唐朝。唐军曾先后10万、18万大军两次出击吐蕃,但由于交通运输等问题后勤补给无法跟上且孤军深入,形成失利。后来吐蕃分裂,在宋朝时期已经退回为部落状态对中原无法构成威胁,元明清也是占了这个便宜才得以占领吐蕃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吐”在藏语是大的意思,与同时期大唐似有比对之意,“蕃”指从事农牧业的地区。吐蕃是青藏高原上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强盛之时领土面积远大于如今的西藏,包括青海甘肃新疆一部、印度一部,南诏国也曾是其属国。

(唐朝强盛时吐蕃帝国疆域)

在大唐强盛时,只有吐蕃能与之抗衡。有意思的是,吐蕃似乎是伴随大唐而生的,吐蕃(618年~842年),唐朝(618~907年),两国相爱相杀纠缠不清,大仗不多小仗不断。自唐太宗文成公主进藏,到金城公主,大约有三十多年的和平时期。安史之乱时,唐朝防守吐蕃的兵力被调走平叛,吐蕃趁虚而入,还曾占长安15天,后来被郭子仪赶走。

青藏高原一直以来都没什么大国势力,不管是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原王朝始终对河西走廊眷顾有加,因为这条商路能带来很多利财富和技术,同时还能控制西域,监视漠北草原强权。对于河西走廊南边的青藏高原,也只有汉朝士兵曾经打到了河湟一带,对于青藏高原内部的部落势力,中原王朝一直不曾与闻。

所以,当松赞干布听说大唐国力强大,派遣使者到长安拜访邻居时,李世民让官员访查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个吐蕃国家从哪儿冒出来的。所以,李世民就派了一个使者跟着吐蕃使者回访,看看到底是不是骗子。松赞干布好生接待了使者,然后这个使者也回去如实汇报了,本来正常的国际交往,却因为吐谷浑在中间搬弄是非,导致李世民没有答应吐蕃的求亲请求。

松赞干布刚刚统一帝国,国力强盛,没有受过这样的气,因此就派兵打了吐谷浑,还把青海周边的羌族部落都给收了,派了20万军队围攻唐朝的松州。李世民也是马上天子,一看松赞干布这么不上道,就派了侯君集等几员大将带着5万军队增援松州。这一仗打下来,让吐蕃知道了唐朝的厉害,也让唐朝知道了吐蕃不是一个蕞尔小国。于是,双方不打不相识,文成公主和亲,李世民希望利用文化的影响力同化吐蕃。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吐蕃又因为安西四镇给打了起来,主要争端区域集中在甘肃、青海、新疆接壤地带。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都是处于攻势的。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短暂牛了一段时间,还把唐朝的河西走廊占了,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北亭都护府都被吐蕃攻占了。吐蕃的势力达到鼎盛,唐朝的边防线已经退到了距离长安只有200多里地的泾阳。

(安史之乱后的吐蕃帝国)

可是,常年的战争也拖垮了吐蕃的经济,还让吐蕃帝国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军阀。吐蕃军阀分为东部军阀、西部军阀。由于唐朝一直在东部保持着战略压力,东部军阀在维州之战中损失惨重,因此西部军阀一家独大,最终控制了帝国实际权力。随后,吐蕃赞普被刺杀,二王争立,吐蕃陷入了长期的分裂,直到元朝时期被并入中土。

可见,唐朝时期的吐蕃国力强大,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政权,不是游牧帝国那样能够被一战解决。它的战争持久力很强,与唐朝打的有来有往。很多唐朝名将都在吐蕃那里栽过跟头。像薛仁贵带着5万唐军与四十万吐蕃大军鏖战大非川,结果全军覆没,就可知吐蕃没有那么好打。即便要打,也是要倾尽盛唐全部国力。

可是,吐蕃的土地,都是高原山区,打下来的成本这么高,收益却不成正比。对于唐朝而言,环吐蕃的西川、河西、西域这些物产丰富的地区掌握在手中,就足以对吐蕃形成环形攻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了。万一倾国远征,一旦失利,将会动摇国本,代价太大。当吐蕃分裂时,唐朝也已经是步入残年了,藩镇割据的唐朝也没有能力组织针对吐蕃的灭国之战了。

后来的元朝和清朝,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吐蕃,实力已经不能唐朝时的吐蕃相比。元朝只是击败了一伙武装僧人,然后用一纸书信就招降了吐蕃。至于清朝,他的主要作战对象也不是西藏人,而是在青海地区的蒙古人。在青海击败了蒙古人后,清朝大军政治、宗教、军事三管齐下,西藏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随后,清朝在西藏驻军,直接管理西藏事物。

所以,清朝在收复西藏的过程中,没有发生类似唐朝那样的大规模战争,经过佛教几百年的熏陶,西藏人也失去了原来的那种好勇斗狠的性格,他们视宗教为最大的生活准则,佛教却是唐朝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可见,李世民当初以文化同化西藏的努力,最终在清朝这里结了果。

(清朝福康安平定尼泊尔)

清朝大规模在西藏用兵是在公元1792年福康安(《还珠格格》中福尔康的原型)带领16000精兵征服尼泊尔廓尔喀王朝的战争。由于清朝在西藏已有根基,大军所到之处没有遇到大的阻碍,得以顺利进入后藏,兵临加德满都城下。这场战争,也是最有可能与英国人提前开打的战争,因为廓尔喀扛不住清军的攻击,向孟加拉的英国人发出了求援信。如果英国人此时帮助了尼泊尔,可能清朝就会在八旗最后的辉煌时了解到世界大势。可是,英国人拒绝了廓尔喀人,因为英国人认为要跟清朝做生意这件事重要的多。不久之后,他们就派了马嘎尔尼访问北京,还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不过都被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以奇技淫巧的名义给拒绝了。

所以,唐朝之所以没有像元朝、清朝那样攻灭西藏,其实是因为吐蕃在当时太强大了,唐朝虽强,要搞定吐蕃也得损失不少。到了元朝、清朝时,吐蕃地区的气候已经不能承载太多的人口,且四分五裂,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组织起抵抗力量,清朝攻下西藏的代价并不高。


而知而行的历史


答:谁告诉你的元军在西藏作战了,这是没有的事。至于清朝倒是派兵在青藏高原作战了,原因是准格尔蒙古汗国叛乱,派兵占领了西藏,清军去平叛;还有就是派兵入藏,驱逐南亚入侵势力。西藏在唐朝以后,开始普及了藏传佛教,好勇斗狠的性格,已随着佛教的传播,成为了精神寄托,只注重来世,不在乎今生。

元朝通过很温柔的手段,通过藏传佛教,将西藏纳入版图。清朝也是通过和蒙古贵族的友好关系,进而控制西藏。

西藏原先是在隋唐时期,吐蕃建立的吐蕃帝国时期雄起了一阵,在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十分勇猛。最终和唐朝鏖战上百年。最凶狠时期,南攻大唐,北拒阿拉伯帝国。当时这两个国家是东西方的两个超级大国。

到了玄宗时期,唐朝终于搬回局势,利用吐蕃内部纷争,彻底击败吐蕃。使得吐蕃势力不敢下高原。

唐朝当时声威远播,他的战略中心,在东部的高句丽西部的西域和中亚以及北部的突厥等方向,压根没有重视吐蕃势力的青藏高原,由于西藏在唐朝眼中是不毛之地,不想具有,也不想过多投入资源经略西藏。而此时恰恰是吐蕃崛起,势力最强时期,所以几次交锋唐朝不支,只是处于战略守势。

元朝清朝时期的西藏,没有统一的领导层,由于佛教的麻痹,只注重各人修行,并且信仰也不是完全统一,有黄教、红教和白教所以元朝、清朝轻而易举的就控制了西藏。

文|玉之溪


玉之溪


元朝和清朝面对的只是战五渣的西藏宗教政权。吐蕃帝国崛起具有青藏高原上数千年难得一见的天时,当时属于青藏高原少有的温和时期,因此农业基础强。西藏去年的人口是300多万,这还比不上吐蕃时期。吐蕃帝国采取的征服方式是以吐蕃本土为基础,以被征服的邦国部落大军为炮灰的征服体系,吐谷浑党项突厥沙陀等著名的战斗民族都曾经是它的仆从军,此外南诏也长时间内被他控制,为它提供人力和财力。吐蕃帝国在西域有强大的基础,能从中亚的粟特人那里得到锁子甲的生产技术。元朝和清朝实际的吐蕃本土,农业基础大为落后,加上宗教盛行的结果军事力量非常薄弱,准噶尔和清军进攻吐蕃只需要数千人就能轻松搞定。


李从嘉的战争茶室


这是一个关于国家版图的扩张与维持的问题。

一: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并取得胜利,唐军同样可以。

青海地区也属于青藏高原。在历史上,自汉朝起,直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历代王朝,不管是大一统的王朝还是割据王朝,都维持着对青海地区的羁縻统治。

到了隋唐时期,才在青海地区设立州郡进行管辖。然而,隋唐在青海的实际统治只有几座城池,城池之外的土地都是党项、吐谷浑等部落的游牧之地。

吐蕃自雅鲁藏布江谷地兴起,在统一各部后,就迅速崛起,强势对外扩张。吐蕃王朝击败了党项、吐谷浑等部落,青海被纳入了吐蕃王朝的统治之下。

由此,围绕着青海的归属权,唐朝与吐蕃王朝的战争持续了几百年。其中,著名的大战役有松州之战、大非川之战、唐与吐蕃青海之战、安西之战、武街之战、石堡城之战、唐击小勃律之战、奉天灵台之战、汧城之战、潍州之战。这些战役,十之八九战场都是在青藏高原,十之八九都是唐朝取得最后的胜利。

从军事上讲,唐朝与吐蕃之间,并未有任何失利之处;唐军不仅能在青藏高原作战,而且能打胜仗。

那么,为什么唐军不能像元清两朝的军队一样,持续向吐蕃内部推进,并将吐蕃纳入大唐版图呢?为什么会有会有吐蕃压着唐朝打,并且两次攻陷长安的怪现象呢?

二:生产方式对外延伸是帝国扩张的目的和方向

国家是全体国民求生存和发展意志的集合,一个国家政权要对外扩张,根本目的就是获取可以让国民发展生产的土地。

国民的生产方式是怎样的?需要什么的土地才能发展生产?这些因素决定了一个国家政权对外扩张的方向以及模式。

唐朝的经济是以农耕为主的,农耕的生产模式,决定唐朝需要大量的耕地,或者可以开发成为耕地的土地。唐朝对外扩张的目的就是如此,不管用多少高大上的借口进行扩张,本质就是如此。

然而,青藏高原的植被多为天然草原,吐蕃主要的经济模式还是部落游牧,是一种以游牧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的,高原特有的生产模式。

唐朝对吐蕃的土地并无国家意志上的需要,唐朝没有将吐蕃纳入帝国版图的内在驱动力。唐朝夺取青海,主要的还是战略上保护丝绸之路的需要。从汉朝起,一直到唐朝,中原王朝的利益就是丝绸之路。

汉朝保护这条丝绸之路,敌人只有北方的匈奴。而唐朝,除了北方草原的突厥人,还是丝绸之路南边新崛起的吐蕃人。

汉朝,社会生产力决定中原王朝只能开发河西走廊以及整个西域。到了唐朝,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这个巨大发展就是钢制农具普及,全面取代铁制农具。唐朝具有了一定的能力开发草原以及青海地区。

也就是说草原和青海的某些地区可以开发耕地,用来屯田。唐朝掌控西域的方式就是屯田,以军屯带领民屯。

开发屯田需要大量的人口,而唐朝崛起后缺的就是人口。隋末战乱,中原失去了太多的人口,终唐朝一代都没能恢复隋朝时期的人口规模。这一点,从唐朝将高句丽、党项、吐谷浑等少数民族内迁安置就可以看出来。

唐朝崛起,灭大小二十余国,雄霸东方,无数民族为之臣服,甘愿纳入大唐版图。可是,大唐除了进行羁縻统治,并没有多大的能力移民置州郡。

而草原、青藏高原,其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经济模式是游牧经济,农耕并没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唐朝的生产方式无法延伸过去,唐朝对其土地并没有多大的渴望。

唐朝对吐蕃的政策是围堵而非占领,围堵吐蕃,保证丝绸之路的安全。唐击小勃律之战,就是唐朝打通印度商路的战争。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商路,唐僧前往印度取经走的就是这条商路。

相比唐朝内在驱动力不足,吐蕃的内在驱动力就非常充足了。青海地区与西藏地区虽然同属于青藏高原,却是有着明显地理间隔的两个地区。青海地区开发屯田的环境比西藏地区要好,吐蕃王朝夺取青海等于将自己的国土扩大了一半,完全可以将吐蕃王朝高原农牧业结合的生产方式延伸到青海。

重要的是,吐蕃王朝,以西藏为后方,征讨青海,比之以青海为后方,征讨河西走廊以及西域,难度要大得多。也就是说,从西藏到青海,从道路交通上讲,比青海到西域到河西走廊要远得多。

从这一点上,唐朝与吐蕃在青海地区进行战争,唐朝虽然是在高原作战,但依然是本土作战,后勤压力并不大。而吐蕃王朝,从西藏到青海,实际上就是一场远征。唐朝夺取青海的战略目的就很明显了,一旦夺取青海,吐蕃对唐朝就不会有太大的军事压力。

在生产方式的延伸上,青藏高原对元清两朝来说就非常重要,是势在必夺的重要,元清两朝都控制着北方草原,游牧经济是帝国很重要的经济生产方式。草原的生产模式完全可以移植到青藏高原,从而释放草原的人口压力。

经济生产方式有着共通之处,那么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条真理下,同属游牧民的两个地区的文化也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蒙古族人与藏族人,无论是谁征服了谁,都不会有被征服后的强烈不适,更容易接受对方的统治。

明朝没有将草原纳入版图,对青藏高原的统治更是接收元朝旧疆下象征性的羁縻统治。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陆上丝绸之路已经不重要了。所以,明朝不仅没有恢复西域,也无所谓青藏高原的得失。明朝对青藏高原的要求仅仅是要这个地区承认大明朝正统的政治地位。

三:文明的中心的统御能力决定着帝国版图的面积

唐朝没有占领青藏高原,将其纳入版图,不是唐军战斗力不行,而是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内在驱动力。与唐朝不同,元清两朝有这个驱动力,所以就搞定了青藏高原。

唐朝不仅没有征服吐蕃的内在驱动力,更没有统治吐蕃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唐朝的首都长安作为文明中心并没有统御青藏高原的能力。

文明中心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是国家首都所在地,是各地生产生活的唯一标准。文明中心的统御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版图面积。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华文明从大陆扩张时代东西扩张阶段向南北扩张阶段迈进的历史时期。随着时代阶段的改变,地理环境也发生改变,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新的格局。

在中华大地,这个阶段,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以往不能开发的蛮荒之地,如东北、草原、青藏高原、云贵都具有开发的价值。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新的格局,传统的文明中心作为最早开发的地区,依然有着一定的先发优势。由此,隋朝以关中为根基重新完成了国家统一。结束战乱后,各地区在统一的国家政权下,经济发展速度更快。

为了确保国家统一,隋炀帝不得不迁都洛阳,并修建隋唐大运河,将新崛起的文明中心的力量通过大运河输送到首都。为此,文明中心之间竞争成为新的都城已经成为了隋唐两朝的主旋律。

关中地区只能汇聚川蜀、三秦的力量,从而定鼎天下。河南地区,则可以汇聚关东以及江南的力量。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崛起,定都关中地区不如定都河南地区。隋朝修建隋唐大运河后,河南地区作为中原的中原之地,位置更好。

然而,隋唐大运河的输送力是有限的。随着时代阶段的演进,无论是关中长安,还是河南洛阳都不适合为都。文明中心的统御能力下降,直接表现为,各个地区的人力物力难以汇聚到文明中心,而文明中心自身的人力物力又有限,这种情况下,唐朝以长安为都根本无法统御庞大的帝国。

所以,与吐蕃的战争,唐朝军事力量无法持续推进,没有办法完全占据整个青海,根源就是文明中心不够强大,不能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撑。

唐朝,随着文明中心统御能力的下降,不仅不能将青藏高原纳入版图,对其它地区的控制力也逐渐下降,最后不得不退出草原、东北、西南。

安史之乱以及黄巢起义,都是新崛起的文明中心燕蓟地区的北京、江南地区的南京与长安洛阳竞争文明中心地位的产物。作为新崛起的文明中心,一方面要面对传统文明中心的弹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身开发不足。

唐朝中后期,没有一个强大的文明中心来统御中华大地。中华大地陷入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长时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直到辽金两朝为对抗两宋政权,重点发展燕蓟地区,从而确定了燕蓟地区北京作为文明中心的地位。

草原、东北、中原三个地区一马平川,而燕蓟地区又是农牧业皆宜的交汇之地,在以骑兵为战力的时代阶段,三个地区的力量汇聚到燕蓟地区,从而使北京有了统御中华大地的力量。

元朝与清朝,就是凭借燕蓟地区文明中心的力量,逐步统一全国的。新中国也是如此。

至于明朝以及中华民国迁都北京后,为何没有将草原纳入版图,进而收复西域、实质性地统治青藏高原,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放弃的回忆


这只能说是人种和生存能力的关系。西藏的地形和气候汉族人是很不适应的,汉族人到了那里很容易得严重的病,不用打就会出现严重的减员,直到现在医疗水平大幅提高也没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去西藏自治区当兵的汉族人常有因身体不适而被退回的。汉族人主要的生活地区都在气候比较好的地方,所以适应能力就差,去气候不好的地方当兵就不太好,这也是自古以来边区招兵都是就地招本地人的原因,比如明朝的辽兵就以辽宁本地人为主,山海关外内地人生存也不易,而已经移民几代人在这里生存的已经适应的就没这问题。元军清军本身都是来自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生存能力比汉人强,所以在西藏打仗问题不大。同样的情况外国也一样,法国、德国那么能打,俄国恶劣的自然条件就要了他们的命。


海中岩haha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并不是每一支军队都可以在青藏高原上作战,事实上青藏高原作为一个战略地位比较重要,可是在封建王朝当中它的实际使用价值并不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唐王朝对于青藏高原一直采取的是一个被动防御措施,而从来没有过主动进攻。

事件回顾

既然是分析古代人的事情,就绝对不能够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我们通常需要把眼光放到古代,并且以古代人的智慧处事哲学来具体的批判某一件事情是否正当或不正当。

整个封建王朝把元王朝排除在外的话,就会发现,绝大部分封建王朝都是以土地是否可以利用,当做自己是否去占领的必备条件。

我们会发现华北平原,华南平原以及四川盆地这些地方都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必争之地,为什么这些地方是必争之地呢?

因为这些地方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粮食,而且产生粮食的种类和数量非常的多,属于高产区。

与此同时,对于大东北、大西北,尤其是漠北地区,封建王朝似乎一直在秉持着一种相当鄙夷的态度,从来没有想过要占领这些地方。

为什么不去占领呢?因为那个地方除了能够长草之外,似乎种不了庄稼,更要命的是春夏时期大风一起,都是沙尘暴,非常不适宜人类居住,对于封建王朝而言,这块地皮哪怕是白给自己也不需要。

本着这样的思想,从秦始皇开始我们就一直在修建城墙,修建城墙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并且经常把北方的游牧民族当做蛮夷来称呼。

没错,这就是事实

好了,接下来我们需要讲两个与哲理相关的辩论问题:

第一点,唐军无法占领吐蕃,并不代表着唐军没有能力去占领吐蕃;

第二点,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上作战,并不代表着元军和清军的所有部队都可以在青藏高原上作战。

事实上元帝国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国家,他们在攻打某个地方,尤其是在攻占某些城池的时候,并不会太过于在意攻占这些城池的实际意义,往往更加享受的是攻城略地的过程以及胜利者的姿态。

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元帝国并没有冲向那些土地质量好的地方,反而冲向了沙漠,冲向了西域,甚至突破西域的枷锁,直接跑到了欧洲狠狠的祸害了一番。

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元帝国而言,本身的攻占土地就能够给他们带来特别大的刺激,对他们而言土地也好、拥有自己的种植区域也好都是无所谓的,毕竟自己的战马跑得够快,粮食区也多,想去哪吃粮食直接跑去抢一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地圈起来,自己种粮食。

至于清朝则更多的是重视土地面积,所以会发现在清朝统治的初期以及中期,对于大面积的土地范围,往往采取的是一种占领占领再占领的姿态,也正因为如此清王朝的统治前半段给大一统帝国的版图奠定了基调。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