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說到印章,不少人都想到了秦朝時期的“傳國之璽”。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一統江山後,命李斯用和氏璧做成了一塊玉璽,這便是寫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8個小篆的“傳國之璽”。其實,傳國之璽並非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印章,在先秦時代,古人就使用了印章。隨著歷史的發展,印章不在侷限於玉器、青銅等。到了漢代時期,不少貴族、大臣甚至是諸侯開始用上了“金印”。漢代時期的這些金印因為歷史的緣故,大部分都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中,只有少部分流傳了下來。

有兩則故事,都非常傳奇,曾名噪一時!

史上最早的“天元皇太后金印”,它的背後藏著這樣一段佳話~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1993年8月,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底張鄉的北周武帝孝陵被盜,盜墓賊盜走了周武帝皇后阿史那氏墓內的金鳳冠等各種頭飾、首飾,還有一方“天元皇太后璽”金印。

1996年6月,渭城公安分局文物派出所完整地繳獲了被盜珍貴文物,其中包括“天元皇太后璽”。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此璽通高4.7釐米,邊長4.45×4.45釐米,為麒麟鈕。

璽鈕與璽臺系鉚嵌在一起,重802.56克。

印文為朱文(陽文),分佈二行,每行三字,標誌著北周官璽制度的改變(秦漢以來,流行的方形官印多為陰文),同時也說明此璽需鈐蓋在絹帛之上。

此璽在印學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是研究從秦漢陰文鑄造官印轉向隋唐陽文蟠條官印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傳)唐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的宇文邕畫像

“天元皇太后”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阿史那氏,據說,周武帝為迎娶這位皇后頗費了一番周折。

阿史那氏是當時突厥可汗的女兒,可汗原答應將女兒許配給周武帝,後來又後悔了。

周武帝即位(公元560年)以後,多次派人前去迎親,都無果而返。

公元565年,周武帝派大臣率120人的迎親隊伍浩浩蕩蕩再次迎親,可汗一拖再拖,遲遲不肯答應。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武德皇后墓誌盒蓋拓片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武德皇后墓誌拓片

迎親隊伍苦苦等了三年,直到公元568年,有一次天氣突變,雷電交加,大風吹壞突厥人居住的帳篷,可汗以為是遭到天遣,才以禮送女兒隨使者歸周。

阿史那氏嫁到北周後,被封為武德皇后。史書對這位武德皇后的評價是:後有姿貌,善容止,帝深敬焉。

至此,從周武帝即位迎親算起,為娶阿史那氏他前後整整花了八年時間,當然一方面是為了加強聯盟,統一北方。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北周、北齊與突厥的位置關係(圖自網絡)

公元578年,周武帝駕崩,周宣帝即位,尊武德皇后為皇太后,不久,宣帝不堪隋國公楊堅威逼,傳位於太子,即周靜帝,宣帝自稱“天元皇帝”,尊皇太后為“天元皇太后”。

盜墓者所盜的“天元皇太后璽”金印,正是阿史那氏在孫子當政時期使用的信物。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隋朝開皇二年(582年),天元皇太后去世,年三十二。

與宇文邕合葬孝陵,諡號武成(墓誌作“武德”)皇后。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武德皇后阿史那氏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突厥族的皇后,“天元皇太后璽”金印是史上最早的皇太后金質印璽,現珍藏於陝西咸陽博物館,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它不僅見證了突厥人和鮮卑人政治聯姻的歷史,還見證了阿史那氏歷經三代君王的輝煌一生,彌足珍貴。

國家發掘的金印並不多,出土一件都是一級國寶,下面這個故事更有戲劇性,因屬於私人發現,還出現了很多爭議。

村民河灘上撿到“金印”,專家稱價值超2億而上交後獲350元獎勵

金印流傳下來的一般都是考古出土或者民間無意間發現。在諸多的金印中,除了上面的王后金印最著名的便是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璽”金印。這枚金印之所以如此珍貴是因為這是考古出土的第一枚帝印。雖說南越王國不被漢代認可,但對於當時的南越王國來說,他們就是一個國家。而這枚金印中也表現出了南越古人的這種想法,根據古籍中記載帝印白玉質或者金質、螭虎鈕印,印文是“皇帝行璽”或“天子行璽”;而南越國趙眜這枚帝印就符合了這一記載。除了文帝行璽之外,考古上也出土了不少的金印,民間也有發現。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在民間發現的金印中,最著名的便是西漢偏將軍印章。所謂的偏將軍其實就是將軍的輔佐,偏將軍官名始於春秋,在漢代時期,基本每個將軍都有輔佐。因此,在諸多的漢代金印中,有不少是偏將軍金印。今天說的這枚金印目前被收藏於重慶市博物館,是該館最著名的文物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有人估價超過2億元。至於這件文物到底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藏友有藏品需要鑑賞評估,交流,出手的可關注私信小編,關注河南省收藏家協會官方公眾號“河南收藏”

為藏友免費提供與資深圈內專家、藏友面對面鑑寶交流


從事情得從1982年說起,當時觀音橋公社社員劉定全等人在嘉陵江北岸水府宮聚賢巖河灘上勞動時,發現石頭中金閃閃的,出於好奇,劉定全將這東西撿了起來。不過並沒有告訴其他人,因為他總覺得此物不同尋常,將這件金黃的東西帶回家後,劉定全對妻子說“這是一枚金印,是在河邊撿到的”。剛開始妻子還不相信,因為劉定全跟自己開玩笑,為了驗證這到底是不是黃金,劉妻在狠狠的咬了一口,留下了一個壓印,但也證實了這是一件黃金印章。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妻子知道自家丈夫撿到黃金後,對周圍鄰居講起了這件幸運事。慢慢的,劉定全撿到黃金的消息傳遍了當地,當地的文物專家知道後決定上門看看這傳說是否真實。當專家看到金印上的“偏將軍印章”5字後就知道這肯定是文物,而且是一件極為罕見的文物。專家之所以認定這是一件價值極高的文物是因為早在1954年,陝西寧強縣陽就出土了一件“朔寧王太后”金印。而村民撿到的“偏將軍印章”金印在鈕式、印體上與此金印如出一轍。

名噪一時的兩段金印傳奇:一個多次被盜,一個價值2億上交獎350

專家知道這件金印文物的來源後,對村民解釋說“我國法律規定地下文物都是國有的,私人不允許擁有”等話後,劉定權等人意識到如果私自收藏文物是要擔負法律責任的,因此打算將文物主動上交。劉定全上交這件文物後獲得了350元的以及一張獎狀的獎勵。

2008年,劉定全被邀請到重慶博物館參觀時,對這件文物沉默了很久,突然說到“要是知道這是文物,肯定不會讓妻子咬,搞得留下了牙印”。在與專家的交談中得知,此文物如今的估價超過了2億元,但他表示一點都不後悔,該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是國家的就是國家的;他還提到,自己上交文物時獲得的獎狀,因此時間久遠,因此腐爛了;博物館專家知道後,給他又做了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