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二战专为消灭美国M4坦克而生,却有各种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一路南下的日军遭遇了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与欧洲的T-34危机和“虎”式危机不同的是,日军在东南亚岛屿上遭遇的却是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危机,这种安装了37毫米小炮的轻型坦克让日军装甲部队头疼不已,日军居然没有一款有效的武器对付它。

二战专为消灭美国M4坦克而生,却有各种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二战日本四式自走炮

研制背景

随着美军在太平洋上节节反击,美军的装甲部队也投入了更强的M4中型坦克,这种在日军的标准里算是重型坦克的装备让日军很吃不消,在缺乏有效的反坦克火炮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士兵的血肉之躯与M4一起自爆。为此日本陆军部迫切的要求技术部门设计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鉴于二战日本的技术水平和工业水平,要在短时间里拿出一款合格的反坦克炮还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幸好成型装药炮弹日趋成熟,这种不依赖炮弹初速度和射程的炮弹,在任何距离上的穿甲深度都是一样的,于是陆军部决定以此为基础研发一款自走炮,以达到在2000米距离上拥有击毁M4中型坦克的能力。

二战专为消灭美国M4坦克而生,却有各种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日军装备的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

自走炮在火炮的选择上很困难,原本装甲部队非常希望安装96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或者96式150毫米重加农炮和89式150毫米野战加农炮,但是这一打算遭到步兵单位的极力反对。日本原本火炮产能就不高,在战斗中更是受到极大的损失,如果抽调走原本就很紧张的火炮,那么步兵单位的装备数量就会更少,面对盟军的优势火力时就更加被动。

定型方案

1944年7月,最终定型的方案在火力上选择1942年就已经退役的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这是一种在一战前的1905年,向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购买和自产的重型师级单位支援火炮,以二战的标准来看,这种射程不足10公里的火炮已经严重落后,以至于缺乏火炮的日军都不得不将它退役。为了提升反坦克能力,日军为该炮设计了成型装药炮弹,最大射程大约6000米,以直瞄射击的模式,可以实现在2000米距离上击毁M4的设计要求。

二战专为消灭美国M4坦克而生,却有各种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四式自走炮,可以看到这辆炮塔稍微不同

在底盘的选择上同样很局限,因为日本在二战时期内就没有设计出一款合格的作战坦克,只有九七式还算一款不错的坦克,虽然日军将其划分为中型坦克,在国际标准里只不过是轻型坦克。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自走炮也只能选择九七式的底盘作为载具。

整个设计工作只花费了一个来月,与其说是设计一款新装备,不如说是组装一款装备,因为最终的量产型基本就是在九七式底盘上焊接一门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在火炮正面安装了一层25毫米厚的防护钢板,整个战斗室都是半开放的。

二战专为消灭美国M4坦克而生,却有各种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四式自走炮

车体的装甲防护同样堪忧,前方只有25毫米,侧面只有20毫米,并且是铆接结构。这样的装甲连反坦克枪都抵挡不住,更不要提M4装备的75毫米坦克炮了,即使没有击穿,巨大的撞击力也会崩掉装甲板上的铆钉形成二次杀伤。此外还安装有一挺九七式车载机枪用于自卫。

动力上采用三菱SA12200VD四行程空冷V型12汽缸柴油引擎,可以推动16吨的车体以38千米每小时的最大时速前进,机动性还是勉强够用的。

实战

按照日本1945年发布的本土防卫计划,原计划装备10个四式自走炮大队,其中有5个大队在日本投降前完成了人员的编制,而自走炮的产量则十分低下,总共只完成了16辆,还有一种说法是25辆,不管哪种数据都不高,在盟军压倒性的攻势面前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

二战专为消灭美国M4坦克而生,却有各种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被盟军击毁的四式自走炮

在1944年12月月底,有3辆四式自走炮被优先提供给驻菲律宾的日军,用于抵抗盟军可能的菲律宾登陆作战。其中一辆在菲律宾海域被盟军飞机击毁,只有2辆顺利登陆,被编入第14方面军直辖之"第十四方面军假编自行火炮中队”,随后调往克拉克机场担任守卫力量。

该炮没有具体的作战报告,但是根据日军的说法,曾有一辆倒霉的M4遭到这种火炮的打击而损毁。在1945年3月,剩余两辆也遭到损失,成员被编入步兵队伍转入山区继续游击战。还有数目不详的四式自走炮被运往冲绳,没能发挥什么作用。

二战专为消灭美国M4坦克而生,却有各种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被击毁的九七式轻型坦克

结语

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在面对亚太地区几个国家时尚能逞凶,但是与实力更强的美国对战,则工业基础差和资源匮乏的短板就显露出来,其整体的武器装备虽然有一些亮点,但无法掩盖整体上的劣势。

就装甲部队而言,侵华战争开始后,整个中国装备的反坦克炮都屈指可数,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的装甲部队还是遭到了一定的损失,装甲薄弱的缺点暴露无遗。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依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研发坦克等装备,事实上也没有足够技术储备研发,最成功的就是在九七式中型坦克身上修修改改。

二战专为消灭美国M4坦克而生,却有各种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被盟军缴获的九七式轻型坦克

在生产上,资源匮乏的日本连最满意的九七式都只生产了1500余辆,哪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生产更多的武器装备呢?与二战美国生产了上千艘战舰不同的是,日本的主力战舰基本都是在二战前夕慢条斯理建造的,在受到损失之后就难以有效地补充。这种情况也反映在装甲部队的建设上,四式自走炮不仅缺乏合适的火炮,连底盘也不够,仅仅是简单地将火炮和底盘焊接起来这样的工作,在二战末期的日本都只完成了一二十辆的产量,而且基本都是纯手工之作,并非车间生产线生产,足可见日本国内工业产能潜力已经被战争迅速的消耗殆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