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改來改去最終頂個“錘子”的澳大利亞海軍“澳新軍團”級護衛艦


“澳新軍團級/安扎克級”護衛艦,是皇家澳大利亞海軍與皇家新西蘭海軍隸下的三千噸級多用途護衛艦。

本級艦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合作向德國博隆·福斯引進MEKO200建造技術,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造船廠分別建造艦身模塊,澳大利亞曼斯菲爾德-阿梅康總裝。

命名上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命名,以紀念澳新軍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無畏作戰,並希望兩國再一次締造成功的的軍事合作。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澳大利亞首先展開一項名為“新水面作戰艦艇”的計劃,打算建造一批新護衛艦。納入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的教訓,著重於反導彈防禦以及中彈後的損管與生存性等。

皇家澳大利亞海軍將範圍鎖定在大約3600噸的水面艦艇,當時澳大利亞評估本身造艦工業沒有能力自行設計、研發整合出這樣的艦艇,所以決定採購西方軍火市場上現有的設計,搭配澳大利亞自行開發的作戰系統,並根據澳大利亞的需求來選擇裝備。

1986年初,澳大利亞針對NSC的需求展開審查,並在同年底正式提出,主要任務是巡邏防衛澳大利亞廣大的專屬經濟海域。

當澳大利亞進行NSC的同時,皇家新西蘭海軍也在規劃新一代的水面艦艇,對皇家澳大利亞海軍的NSC計劃產生很大的興趣,雙方遂展開協議,將此計劃變更成為兩國共通的造艦計劃。在1987年3月,澳大利亞與新西蘭針對此計劃簽署了備忘錄,計劃名稱改成澳新軍團級。

1987年8月,ANZAC計劃正式將預算上限訂在35億澳幣,並將選擇範圍縮小到西德MEKO 200、荷蘭進行中的M級護衛艦以及英國提案的縮小版23型護衛艦。

其中,縮小版T23型在1987年11月就被排除,而最後ANZAC計劃挑選了已有許多實績、享譽全球的西德MEKO 200模塊化護衛艦,採購數量則依照在預算上限以內的最大值。

1989年8月14日,澳新當局與西德正式簽署引進MEKO 200的合約,由西德博隆·福斯原廠轉移技術在澳新建造,並由澳大利亞位於維多利亞省威廉斯的曼斯菲爾德-阿梅康廠擔任主承包商。

1989年11月10日,澳大利亞的曼斯菲爾德-阿梅康造船廠正式取得建造合約;而B+V澳大利亞分公司則負責進行細部設計,諾貝爾科技公司負責提供大部分的電子裝備。

除了曼斯菲爾德公司外,新西蘭的造船業也負責澳新軍團級的部分建造工作 。整體而言,澳大利亞與新西蘭業界負責澳新軍團級相關合約額度的80%,澳大利亞佔73%而新西蘭佔7%。

澳新軍團級的各模塊將在德國、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等地建造,再轉至澳大利亞的船塢進行組合。十艘護衛艦中,第二與第四艘屬於皇家新西蘭海軍, 分別在1997與1999年服役。

由於缺乏明確的實質威脅,澳新兩國都不打算一開始就在本級艦上安裝全額的武器,使得兩國的澳新軍團級在服役初期可說是火力薄弱;不過換而言之,澳新軍團級還保有相當充裕的後續擴充空間,可以隨時追加新的裝備。

澳大利亞海軍對“安扎克”級進行了升級改造,主要包括:用封閉式桅杆取代原來上層建築上過分顯眼的雙桅杆,提高該型艦的隱身能力。換裝澳大利亞CEA技術公司開發的CEA-FAR型E/F波段相控陣雷達和配套使用的CEA-MOUNT型I/J波段導彈照射相控陣雷達。

用更先進的RIM-162“改進型海麻雀”取代RIM-7P“海麻雀”;用法、意兩國研製的MU90魚雷取代美製MK-46 Mod5魚雷;加裝寬屏多功能控制操作檯和紅外搜索跟蹤系統;換裝美國諾格公司最新的海軍數據分佈系統。

標準排水量2500噸,滿載排水量3600噸;艦長118米,艦寬14.8米,吃水4.4米;1臺LM-2500-30型燃氣輪機,2臺MTU 12V 1163 TB83柴油機;最高航速27節,續航力6500海里/18節;編制185人。

2座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1座八單元MK-41 Mod5垂直髮射系統(預留1座的安裝位置),裝備32枚海麻雀ESSM艦空導彈;1架S-70B-2或SH-2F/G反潛直升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